惊蛰的雨刚过,青梧学堂的门槛就被各种 “包裹” 堆满了。绸缎庄的张老板送来了十匹棉布,说是 “给山里娃做冬衣”;书铺的李掌柜搬来半车旧课本,笑着说 “这些虽旧,字都还清楚”;连太学的几位博士也托人送来书稿,上面写着 “算学入门”“农桑浅释”,批注密密麻麻,显然是精心准备的。
“青梧姐,这‘助贫拼单’的法子真是神了!” 春桃拿着账本,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刚开始只有几家商户捐钱,现在可好,连文人们都加入了,王学士说要每月来讲三次课,教孩子们写诗呢!”
沈青梧翻看着账本,上面的条目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 “白银五十两”,到后来的 “棉布二十匹”“农具十套”,再到如今的 “算学课十节”“医术入门手稿一卷”。她想起年前林轻安偶然提起的 “拼单” 说法,几户人家凑钱买一样东西,既省钱又实在,若是把这法子用到助贫上,岂不是能聚起更多力量?
“光有捐赠还不够。” 沈青梧在纸上画着机构图,“得有专人管接收、专人管登记、专人管派送,还要让捐的人物资和知识都用在实处,不能浪费。”
她在糕铺后院辟出三间屋子,挂起 “惠民堂” 的牌子。东屋放物资,粮食、布匹、农具分类码得整整齐齐,每样东西上都贴着标签:“张记布庄捐,拟送云蒙山乡学”“李书铺捐,拟送永定河义学”;西屋管账目,阿芷带着两个学堂毕业生核对收支,账本抄了三份,一份留底,一份送官府备案,一份贴在门口供人查看;正屋则成了 “知识拼单” 的联络处,墙上贴着文人们的授课表,谁擅长算学、谁精通农桑,写得清清楚楚。
开业那天,林轻安特意请来京兆尹剪彩。看着百姓们围在账目墙前指指点点,有个老汉摸着 “云蒙山乡学收到棉衣三十件” 的字条,抹着眼泪说:“我孙子就在那上学,前儿还说‘先生给穿了新棉袄’,原来是这么来的!”
富商们的加入更添了把火。盐商王老爷不仅捐了银子,还让人把自家盐场的晒盐法子写成册子,送到沿海的渔村义学;绸缎庄张老板带着绣娘去女子学堂讲课,教姑娘们绣花样,说 “学好了能换钱,不用总靠人捐”。
有次沈青梧去惠民堂巡查,正撞见个穿锦袍的公子在登记捐赠。他手里捧着本《水经注》,扉页上写着 “愿赠给懂水利的学子”。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当拼好饭穿越古代:小吃店的逆袭 “我爹总说捐钱就行,” 公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可我觉得,这书里的学问,说不定比银子还管用。”
“说得好!” 沈青梧接过书,指尖拂过泛黄的纸页,“知识能生根,比金子还金贵。”
为了让 “拼单” 模式走得更远,沈青梧让人画了套《惠民章程》,详细写着如何接收捐赠、如何登记造册、如何按需派送。林轻安把章程呈给陛下,御批了 “可推广” 三个字,很快就发到了各州府。
不到半年,江南的苏州就传来消息:当地商户效仿 “惠民堂”,凑钱给贫家子弟请了蚕桑师傅;西北的兰州也建起 “助贫社”,牧民们捐羊皮,书生们教识字,连西域的商人都捐了些耐旱的种子。
念安跟着沈青梧去云蒙山乡学送物资时,正赶上王学士在讲诗。孩子们坐在新做的木凳上,手里捧着李掌柜捐的课本,朗朗的读书声惊飞了树上的山雀。有个穿新棉袄的小姑娘,把自己绣的帕子塞给念安:“这个谢你娘,还有捐布的张爷爷。”
帕子上绣着株歪歪扭扭的青梧,针脚虽疏,却透着认真。沈青梧看着帕子,忽然想起清平镇的地瓜爷爷,想起那些在水渠边挥汗的灾民,想起朝堂上林轻安为她争辩的模样,原来善意真的能像藤蔓,只要有人种下第一颗种子,就会慢慢爬满整个山坡。
傍晚回到京城,惠民堂的灯还亮着。阿芷正在核对新到的捐赠:“青梧姐,波斯商人捐了些葡萄种子,说能在西北种,咱们派谁去教他们酿酒?”
“让小毛豆的弟弟去。” 沈青梧笑着说,“他在国子监学了农艺,正好能用上。”
林轻安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各州府的奏报,脸上带着笑意:“陛下说,要给‘惠民堂’立块碑,刻上所有捐赠者的名字,他还说,这‘拼单助贫’比捐钱更实在,因为捐的不仅是东西,是盼头。”
沈青梧望着窗外的月光,惠民堂的灯笼在风里轻轻摇晃,像颗温暖的星子。她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就像这 “拼单” 的善意,会从京城传到江南,从江南传到西北,在更多人的心里扎根、发芽,最终长成一片能遮风挡雨的浓荫。
夜风穿过学堂的窗棂,带来远处孩子们的读书声,混着惠民堂里算盘珠子的脆响,像一首温柔的歌,唱着日子里的甜,也唱着人间的暖。
(http://www.220book.com/book/TOD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