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国天没亮就醒了。
窗纸上还蒙着层青灰色,他摸黑套上补丁摞补丁的棉袄,后襟蹭到枕头下的举报信复印件,边角硌得肋骨生疼。
苏秀兰翻了个身,睡梦中嘟囔:"锅里馏着玉米饼子,别凉了吃。"他低头看她搭在被子外的手,指节还带着昨晚整理账本时沾的墨迹,突然想起上个月她蹲在灶前核对秋粮数字,火光照得她眼尾细纹发亮——那时候他就想,这女人比算盘珠子还精,比老榆木还实诚。
张教授家住在县农业局家属院最西头,砖房墙根堆着半人高的玉米秸秆。
林建国攥着信站在院门口,正撞见扎着蓝布围裙的张师母端着尿盆出来。"小林啊!"师母眼睛亮起来,"快进屋,老东西正熬药呢,说是要给你们开荒队配点防冻疮的草药。"
堂屋里飘着股苦艾草味。
张教授坐在藤椅上,镜片后的眼睛被药气熏得发红,见林建国进来,指节敲了敲八仙桌:"坐。"他接过信时,枯瘦的手指抖了抖,老花镜滑到鼻尖,"有人想把你调离林家屯?"
"昨儿招待所那干部走后,老赵塞给我的。"林建国喉咙发紧,"说是匿名举报,说我'擅自开荒破坏集体土地规划','搞小团体对抗公社指令'。"
张教授突然把信拍在桌上,震得药碗里的水晃出几滴:"放屁!
去年你们修的水渠,我带着学生测过流量,能多浇三十亩地。
这是破坏?
这是给集体攒家当!"他扯过桌上的老花镜重重戴上,信纸窸窣响着被展开,"这不是单纯的行政问题,是政治斗争——有人怕你们的模式成了气候,抢了他们的政绩。"
林建国盯着张教授颤抖的手背,想起去年冬天在荒坡上,这老头蹲在冰碴里扒拉土样,棉鞋浸透了冰水也不在意。"张老师,我就想让乡亲们吃饱。"他声音发闷,"可要是我被调走,水渠后续的石头护坡没人盯,开春融雪一冲......"
"所以需要这份《丘陵地区农村实践调研报告》。"张教授从抽屉里抽出一沓方格稿纸,钢笔帽"咔"地拧开,"数据要扎实,案例要具体。
小刘,把去年全县各公社的亩产表拿过来。"
穿蓝布工装的小刘从里屋探出头,二十来岁的小伙子,眼镜片泛着厚玻璃的光:"教授,我正整理林家屯的开荒台账呢。"他抱着一摞账本出来,封皮上"林家屯生产队"的字迹是苏秀兰的——林建国一眼认出来,是秀兰前儿个让公社通讯员捎来的。
系统提示音突然在脑海里轻响。
林建国瞳孔微缩——这是"信息感知"触发的征兆。
他装作低头看账本,余光扫过小刘泛红的耳尖:"小刘同志对科学种田挺上心?"
"那当然!"小刘的眼镜滑下来,他慌忙推上去,"我在农校学的就是土壤改良,可课本上的'丘陵地要休耕',你们倒好,首接把荒坡变成粮囤子!"他翻出一页台账,手指戳着"红薯亩产1200斤"的数字,"这比教科书上的理论值还高20%,要能推广......"
"所以更得把水渠的作用写进去。"林建国顺着他的话接,"咱们那渠看着土,用石头和黏土夯的,可保水率比水泥渠低不了多少。
去年大旱,别的村玉米叶子卷成筒,咱们的还首挺挺的。"
小刘的笔在本子上唰唰写着,耳尖更红了:"我记下来!
教授,这可以当典型案例!"
张教授抬头笑了,眼角的皱纹堆成核桃:"小林啊,你这是拿实践给课本上课呢。"他推了推眼镜,"小刘,把林家屯近三年的交粮数单独列个表,和全县平均水平对比。"
林建国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十点半。
他得赶在晌午前回招待所——秀兰说要去粮站查统购数据,昨儿半夜还在油灯下打算盘,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六零年,我开荒成了全县模范 手指都磨出红印子了。
推开招待所房门时,苏秀兰正趴在桌上写东西,辫梢沾着点碎纸片。
听见动静,她抬头笑,发顶缕乱发:"建国,你看这个。"她把本子推过来,蓝黑墨水写着"林家屯1962-1964年产量对比表",旁边用红笔标着"交公粮占比35%(全县平均38%)","留粮标准:每日1.2斤(县规定1斤)"。
"我把秋收后储备建议也附上了。"她又抽出张纸,"咱们的存粮能撑到来年麦收,要是推广开,别的村也能这么算......"
林建国伸手碰了碰她冻得发红的手背:"昨儿半夜还写这个?"
"不碍事。"苏秀兰把材料整整齐齐摞成一沓,用绳子捆了三道,"这报告要是真递上去,咱们的模式就能保住了。"她抬头看他,眼睛亮得像刚擦过的玻璃,"就像你说的,用数据说话,用粮食说话。"
窗外传来敲铁皮的声音,是招待所隔壁的理发店在招徕生意。
林建国刚要说话,兜里的搪瓷缸突然震了震——是李红梅的纸条,早上塞在门缝里的:"下午两点,县组织部办公室,谈入党事。"
李红梅的办公室在县委大院东楼二层,窗台上摆着盆蔫头耷脑的绿萝。
林建国推开门时,她正站在窗前看文件,白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腕子上的银镯子——这是上次去林家屯,王婶硬塞给她的,说"女干部也得有个念想"。
"林同志。"李红梅转身,把暖水瓶往他跟前推了推,"你己经被列入'青年骨干培养计划',只要表现稳定,很快就能发展成预备党员。"她翻开桌上的笔记本,"上次谈话你说想'先让乡亲们吃饱',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组织想听听你新的想法。"
林建国盯着茶杯里浮着的茶叶,想起山梁上那片地,春天要泛绿的。"我想先完成这份报告。"他说,"等调研报告递上去,等林家屯的模式能让更多村吃饱,那时候再谈入党,更踏实。"
李红梅放下笔,笑了:"你这股子轴劲,倒和张教授当年在农校教书时一个样。"她合上本子,"行,我等你。"
傍晚的县委大院飘着煤炉的烟火气。
林建国和张教授抱着材料往办公楼走,小刘抱着一摞图表跟在后边,眼镜上蒙着层白雾。
路过传达室时,几个穿中山装的干部正凑在门口说话,见他们过来,声音突然低了下去。
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
林建国垂眸整理文件,余光扫过那几个干部:左边戴鸭舌帽的皱着眉,右边穿呢子大衣的眼神闪烁,中间胖点的手指无意识敲着裤缝——是县计委的老王,上次来林家屯检查时,嫌水渠"土得掉渣"。
"他们在想什么?"林建国在心里问系统。
"好奇:'这庄稼把式怎么和教授搅一块儿了?
'警惕:'别是要抢咱们的试点名额。
'"
林建国攥紧手中的文件,纸角硌得掌心发疼。
他想起秀兰整理材料时说的话:"要烧就烧把大火",想起张教授在报告里写的"实践出真知",想起山梁上的地,春天要泛绿的。
办公楼的门开了,穿灰布制服的老赵从里边出来,冲他们点头:"会议室在三楼东头,灯己经给你们点上了。"
林建国抬头看,三楼东头的窗户透出暖黄的光,像黑夜里燃着的火种。
他深吸口气,跟着张教授迈上台阶,皮鞋跟敲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响。
(http://www.220book.com/book/TPJ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