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大队知青学习小组”,就这样在秋收的疲惫夜晚,悄无声息地成立了。
地点就在知青点的堂屋(厨房)。时间定在晚饭后、睡觉前的一个小时左右。没有桌子,大家就围着灶台或者坐在小板凳上。光源是灶膛里未熄灭的炭火余烬,或者偶尔点起的、极其节省的油灯(由大家凑钱买的煤油)。
第一次活动,气氛有些拘谨。刘建军自告奋勇,拿出他珍藏的一本薄薄的、封面印着红太阳的《毛选》单行本(这是他光明正大拥有的)。他清了清嗓子,在昏暗的光线下,开始朗读其中的一篇短文《为人民服务》。他的声音不大,但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刘建军读得很认真。
其他人安静地听着。王红梅一开始有些坐立不安,听着听着,渐渐安静下来。张国庆和孙志强也听得很专注。林婉坐在角落,火光在她脸上跳跃。李爱华被要求旁听(算作惩罚的一部分),坐在最外围,低着头。
文章不长,很快读完了。刘建军放下书,推了推眼镜:“大家……有什么感想?”
一阵沉默。谈感想?对这些每天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知青来说,似乎有些遥远。
王红梅憋了半天,憋出一句:“嗯……说得对!死了要死得值!”
张国庆点点头:“对,不能白死。”
孙志强:“嗯。”
林婉看着大家窘迫的样子,适时开口:“我觉得,为人民服务,不一定是要去死。咱们现在踏踏实实干活,把地种好,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不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方式吗?把眼下的活干好,就是最大的贡献。”
她的话很朴实,立刻引起了共鸣。
“对!林婉说得对!”王红梅立刻赞同,“把地种好,多挣工分,不拖后腿,就是服务!”
“嗯,有道理。”刘建军也点头,觉得林婉这个角度切入得很实际。
第一次学习,就在这种略显生涩但还算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了。虽然没学到什么高深的东西,但大家聚在一起,说说话,交流一下,感觉心里没那么空落落的了。
第二次活动,轮到王红梅“讲课”。她憋红了脸,实在不知道讲啥“理论”,最后在林婉的鼓励下,讲起了她干农活的“土经验”。怎么握锄头省力,怎么挑扁担不磨肩膀,怎么根据土质调整下锹的深度……她讲得磕磕巴巴,但都是实实在在的经验。
张国庆和孙志强听得连连点头,觉得很有用。连刘建军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问。这些来自实践的“土办法”,比书本上的知识更接地气。
林婉也分享了一些她观察到的、关于如何根据天气和墒情安排农活的小技巧,以及几种常见野菜的辨认和食用方法(避开了药用部分)。她的讲述条理清晰,实用性强,赢得了大家的佩服。
学习小组的活动,像一股微弱却坚韧的暖流,在知青点冰冷疲惫的生活中缓缓流淌。它或许不能改变艰苦的现实,但却在无形中凝聚着人心,驱散着绝望的阴霾。每天晚上这一个小时,成了大家难得的期待。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知青点这点小小的“动静”,很快引起了外界的注意。
这天,老杨头背着手溜达到知青点附近,正好看到堂屋的窗户透出微弱的灯光(点了油灯),还隐隐传来低低的读书声和讨论声。
他停下脚步,侧耳听了一会儿,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TRK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