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的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大家轮流“主讲”,内容也从最初的生涩,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实用。
刘建军讲《毛选》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张国庆讲他听来的、关于拖拉机的基本原理(虽然队里没有),引得大家无限向往;孙志强甚至讲起了他老家过年怎么扭秧歌,气氛轻松了不少。林婉则在不暴露太多的情况下,分享了一些实用的生活小窍门和简单的卫生常识(比如饭前便后洗手的重要性),很受欢迎。
王红梅的变化最大。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埋头苦干、脾气火爆的形象,在学习小组里,她努力表达,分享经验,甚至开始主动思考一些问题。她看林婉的眼神,充满了信赖和亲近。
李爱华依旧被排斥在外,只能旁听。看着大家越来越融洽,尤其是林婉成为小组的核心,她心里又妒又恨,却不敢再搞小动作,只能把不满憋在心里。
这天晚上,轮到林婉“主讲”。她借着灶膛的微光,给大家讲如何利用有限的材料,修补破损的衣物,延长使用寿命。她一边讲,一边用破布条示范几种简单的针法。王红梅和刘建军听得尤其认真。
就在这时,堂屋那扇破门被“吱呀”一声推开了。
昏黄的油灯光下,老杨头背着手,沉着脸站在门口。屋里的读书声和讨论声戛然而止。
所有人都吓了一跳,紧张地看着门口的不速之客。尤其是李爱华,心虚地往后缩了缩。
老杨头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过屋子里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在林婉手里拿着的针线和破布上,又看了看摊在刘建军腿上的那本《毛选》。
“这么晚了,不睡觉,点灯熬油的,干啥呢?”老杨头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无形的压力。
刘建军连忙站起来,拿起《毛选》解释道:“杨叔,我们……我们在学习呢!学习《毛选》,交流思想,接受再教育!”
“学习?”老杨头哼了一声,走进屋子,拿起刘建军手里的书翻了翻,“嗯,学这个,是正经事。”他的语气似乎缓和了一点。在那个年代,学习《毛选》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刘建军和张国庆、孙志强都松了口气。
但老杨头的目光又转向林婉手里的针线,以及王红梅面前放着的一个小本子(刘建军借给她的,用来记笔记的旧本子)和半截铅笔。“交流思想,需要缝衣服?需要写字?”他的目光锐利起来。
气氛瞬间又紧张起来。
王红梅赶紧解释:“杨叔,我们……我们学完了《毛选》,就……就交流一下干活和生活的经验!林婉教我们怎么补衣服省布,我……我记下来,怕忘了……”她有点语无伦次。
林婉放下针线,平静地开口:“杨叔,我们白天干活,晚上就抽空学习一下最高指示,然后互相交流交流干农活和过日子的经验。红梅姐学得快,想记下来。这……不算犯错误吧?”
她的话不卑不亢,把“交流经验”放在“学习最高指示”之后,强调了政治正确性。
老杨头盯着林婉看了几秒钟,又看了看紧张的王红梅和拿着《毛选》的刘建军,最终把书扔回刘建军怀里:“学习《毛选》是好事!但要注意影响!晚上点灯费油!也别熬太晚,耽误第二天上工!还有,”他的目光扫过那个小本子和铅笔,“别整那些没用的花活!踏踏实实干活才是正经!”
说完,他背着手,转身走了出去,留下惊魂未定的众人。
门关上了。大家面面相觑,都吓出了一身冷汗。
“吓死我了……”王红梅拍着胸口。
“好险……”刘建军擦着额头上的汗。
“老杨头……是不是知道了啥?”张国庆担忧地问。
林婉沉默着。老杨头最后那句话,“别整那些没用的花活”,明显意有所指。他可能不知道具体内容,但肯定察觉到了他们这个小团体在“学习”之外的东西。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学习小组的活动,必须更加隐蔽,内容也要更谨慎了。而且,那个小本子和铅笔……是个隐患。
(http://www.220book.com/book/TRK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