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翻译司的微光与“天穹”的重压(上)
晨光艰难地穿透筒子楼蒙尘的玻璃窗,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投下几块模糊的光斑。
沈静仪早早起身,用一只小煤油炉烧开了水,灌满了桌上那个磕碰掉漆的军绿色保温壶。
桌上摆着昨晚食堂打回来的硬馒头和一小碟咸菜,便是简陋的早餐。
陆鸿钧沉默地咀嚼着,眉头依旧锁着昨日的凝重。
他换上一件半旧但熨烫平整的藏青色中山装,拿起昨晚带回的厚厚一叠内部油印资料和几本封面磨损严重的俄文技术手册,对妻子微微颔首,便推门而出,融入了家属区灰蒙蒙的晨霭中,走向不远处那堵高墙围起的“战场”。
研究所里,属于陆鸿钧的“办公室”,是主楼走廊尽头一间狭窄的斗室。
一张斑驳的旧木桌,一把吱呀作响的木椅,一个空空如也的铁皮文件柜,便是全部家当。
墙壁是粗糙的白灰,靠近地面的墙裙因返潮而洇开大片黄褐色的水渍,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霉味。
唯一的窗户不大,蒙着厚厚的灰尘,透进来的光线显得浑浊而无力。
陆鸿钧在桌前坐下,打开那盏用细铁丝悬吊在头顶的白炽灯,昏黄的灯光勉强照亮了桌面。
他摊开那份刘所长要求的技术可行性报告草稿,上面己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论证和推导。
但此刻,他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掣肘——资料的极度匮乏。
他需要的,是国际上最新的高频功率器件研究动态,是新型材料(如砷化镓)在微波领域的应用前景,是先进的散热设计和微带线工艺……然而,手边只有几本早己过时、内容残缺的俄文手册(大部分还是五十年代的产物),几份字迹模糊、充满“革命化”语言而技术细节语焉不详的内部情况通报,以及一些油墨粗糙、错误百出的国内元器件厂产品目录。
这些信息,如同隔靴搔痒,根本无法支撑他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技术路径建议。
他拿起桌上的计算尺——这把跟随他多年的“老伙计”,在缺乏计算机的时代,是工程师不可或缺的工具。
冰凉的金属尺身,刻度清晰。
他熟练地拉动游标,进行着复杂的计算,试图从基本原理出发,推演出某种替代方案的可能性。
然而,一个个关键参数的缺失,如同横亘在道路上的巨大沟壑,让他的推演一次次陷入死胡同。
烟灰缸里很快堆满了烟蒂,劣质烟草的辛辣气味弥漫在狭小的空间里,却驱不散心头的烦闷。
他犹豫再三,还是拿起桌上的内部电话,拨通了一个记忆中曾经熟识的、在国内某顶尖大学物理系任教的老友号码。
电话接通了,听到陆鸿钧的声音,对方明显愣了一下,语气变得极其谨慎,甚至有些疏离。
“老陆啊?你……你回来了?好,好啊!回来就好!” 寒暄过后,陆鸿钧试探着询问对方是否了解国际上在S波段大功率发射管方面的最新进展,或者能否帮忙查阅一些最新的外文文献摘要。
电话那头沉默了良久,才传来压低的声音:“老陆啊……不是我不帮忙。你也知道现在的风气……搞那些‘洋’东西,风险太大。系里资料室……唉,早就没什么新东西进来了,以前订的国外期刊也……也都停了好几年了。至于你说的研究动向……我这边消息也很闭塞。你还是……多看看国内的通报,多依靠所里的力量吧。‘自力更生’嘛,啊?就这样,我这边还有个会……” 电话被匆匆挂断,忙音嘟嘟地响起,像一盆冷水浇在陆鸿钧头上。
他握着冰冷的听筒,久久没有放下。窗外,是研究所空旷的操场和一排排冰冷的厂房。
一种巨大的、被隔绝的孤独感,如同这间斗室里的霉味,无声地包裹了他。
知识交流的渠道,在特殊的时代氛围下,被无形的壁垒彻底阻断。
他仿佛被困在了一座信息的孤岛之上,空有一身本领,却难为无米之炊。
---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外交部那座庄严肃穆、带有明显苏式风格的灰色大楼里,气氛同样凝重,却又是另一种节奏。
翻译司资料编译室位于大楼的三层。推开厚重的木门,一股浓重的油墨、旧纸张和灰尘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
房间高大而略显空旷,光线从几扇高大的窗户透进来,照亮了空气中悬浮的微尘。
一排排墨绿色的高大铁皮文件柜靠墙矗立,如同沉默的卫士,柜门上贴着分类标签:“国际动态”、“技术文献”、“国别研究”、“内部参考”。
几张掉漆严重的深棕色旧木桌拼在一起,构成了主要的工作区域。
每张桌上都摆放着一台老式的机械打字机,黑色的“飞鱼牌”或“英雄牌”,沉重的金属机身在木桌上占据着稳固的位置。
空气中除了纸张和油墨的味道,还隐约飘散着打字机润滑油的淡淡气味。
林晓声坐在靠窗的一张桌子前。
她穿着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列宁装,领口扣得一丝不苟,两根乌黑的麻花辫整齐地垂在肩前。
窗外透进来的天光映着她专注的侧脸,皮肤白皙,鼻梁挺首,嘴唇微微抿着,带着一种沉静的韧劲。
她的桌上相对整洁:左侧整齐码放着几本厚如砖头的外文词典——俄汉、英汉、德汉,书脊磨损,显然经常翻阅;右侧是一沓印有“外交部翻译司”抬头的浅黄色稿纸;中间是她那台保养得锃亮的“飞鱼牌”打字机,旁边放着一盒备用的黑色打字色带和一个擦拭布。
此刻,她正全神贯注地处理着一份关于非洲某国铜矿资源开发现状及国际资本介入情况的法文长篇报告。
纤细的手指在厚重的词典页面上快速而准确地翻动,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遇到一个关于矿石选冶工艺中“浮选药剂配比”的专业术语,她眉头微蹙,先在法汉词典中确认基本词义,又迅速查阅一本专业地质矿业术语汇编,最终在稿纸上流畅地书写下精准的译文。
她的笔迹娟秀而有力,行文逻辑清晰,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技术信息和数据,更巧妙地将那些充满特定时代政治色彩的套话和立场性表述,转化成了符合我方外交辞令习惯的、既坚持原则又留有余地的语言。
“晓声!”一个清脆的声音打断了她。苏梅探过头来,她留着利落的齐耳短发,穿着同样的列宁装,显得更活泼干练些。
她手里拿着一份电报稿,眉头微皱:“这份阿尔巴尼亚发来的外电简报,科长催着下午两点前要译好送过去!你手头那份矿业的快弄完了吧?帮我看一眼这个词,‘revizionist?t e modernizuar’,他们这又是在指桑骂槐骂谁呢?我翻成‘现代修正主义分子’行不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TRP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