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26日的郑州,东风路的工地上,桩机的轰鸣划破清晨的宁静。沈诗涵站在防尘网旁,看着半导体组装厂的地基轮廓在黄土中浮现,钢筋骨架的网格里,映出远处正在建设的太阳能小区——150平的公寓楼己封顶,蓝色的光伏板在朝阳下泛着金属光泽。身旁的亲表妹沈雨彤,正用平板电脑比对武汉工厂的施工进度,屏幕上两串数据同步跳动:郑州厂的混凝土强度达标率98%,武汉厂的钢结构安装完成度85%。
“姐,武汉的工人说,你设计的‘光伏板与建筑一体化’方案太妙了。”26岁的沈雨彤笑着说,她的“彤云投资”刚给武汉工厂注资20亿,作为半导体产业链的配套项目,那里将生产芯片测试设备,与郑州的组装厂形成“研发-测试-组装”的闭环。她身上的白色工装沾着水泥点,却掩不住北大金融博士的沉静——比起股市里的88亿,她更在意工地上的每一个数据。
沈诗涵指着郑州工地的公示牌,上面贴着致一科技的技术参数:“半导体厂房的洁净度要达到‘百级’,每立方米的尘埃不能超过100颗,比手术室还严格。”她想起三个月前,施工队嫌标准太高想偷懒,是沈雨彤带着检测仪器守在工地,连续三天三夜盯着混凝土浇筑,“你这股较真的劲儿,比我当年在深圳建第一座厂房时还厉害。”
***上午九点,郑州的太阳能小区传来欢呼声。第一块光伏板成功并网发电,工地的临时办公室瞬间亮起灯,空调也嗡嗡启动——这是小区自备电网的首次试运行,发电量足够满足300户家庭的日常需求。项目经理拿着检测报告跑过来:“沈总,沈经理,发电效率比设计值高5%,致新银行郑州分行的龚经理说,要把咱们的方案推广到洛阳支行的新建宿舍。”
沈雨彤翻看着光伏板的采购记录:“这些板子是武汉光谷的工厂生产的,我爸的制造业集团帮忙优化了生产线,成本降了12%。”她想起母亲沈兰的话:“武汉和郑州就像姐妹的左右手,左手造芯片,右手供能源,才能攥成拳头。”
远处的半导体厂房工地上,工人们正用华顾科技的智能测绘仪定位。仪器屏幕上,沈诗涵五年前提出的“平原地区半导体产业带”规划图正逐步显形——郑州主攻2G手机芯片组装,武汉负责高端测试设备,两地通过致新银行的“产业链贷款”联动,企业间的资金周转时间从7天压缩到48小时。
***上午十点,沈诗涵接到武汉工地的视频电话。镜头里,穿工装的工程师正指着一台巨型设备:“这是‘彤云投资’定制的芯片分选机,精度能达到0.01毫米,比进口设备快30%。”背景里,沈雨彤投资的职工宿舍己封顶,太阳能路灯在工地旁整齐排列,灯杆上的标语写着“造中国人的芯片,住中国人的阳光房”。
“雨彤,你让武汉的工厂留10%的产能,给郑州做备用。”沈诗涵对着镜头说,“下个月台积电的考察团要来,咱们得让他们看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链,不光有技术,还有‘兄弟厂’的默契。”
沈雨彤在那头点头,指着宿舍区的公示栏:“申请入住的工人己经排到下个月了,他们最关心的是‘孩子能不能上园区的双语幼儿园’——我让致新银行武汉分行预留了‘教育贷款’,学费可以分期还,利息全免。”
***上午十一点,郑州的气温升到28度,工人们转移到遮阳棚下休息。沈诗涵让星畅有机食品的流动餐车送来绿豆汤和有机面包,包装上印着“半导体工人专供”的字样。喝着汤的老电工王师傅说:“我儿子在武汉的芯片厂当技术员,说那里的太阳能宿舍冬天不用烧煤,靠光伏板发电就能供暖,比城里的楼房还舒服。”
沈雨彤笑着补充:“宿舍的智能电表能显示‘光伏发电量抵扣电费’,上个月有户人家不仅没交电费,还赚了30块——多余的电卖给了电网公司。”她从包里掏出武汉工厂的职工手册,“上面写着‘工作满三年,宿舍产权归个人’,这是姐当年在巴拿马运河港口用过的办法,效果特别好。”
***正午时分,两姐妹站在郑州工地的制高点,望着绵延的建筑群。郑州的半导体厂房像一块巨大的电路板,武汉的测试中心则像一枚精密的芯片,而太阳能小区就是连接两者的导线——用清洁能源点亮产业,用产业反哺生活。
“姐,你说十年后,这里会不会像迈阿密科技园区那样?”沈雨彤指着远处的塔吊,“工程师们住着太阳能公寓,孩子在园区里上学,下班能在星畅的超市买到武汉的藕汤、郑州的烩面。”
沈诗涵想起爷爷的老怀表,齿轮咬合的声音与此刻的工地轰鸣奇妙地重合。“会的。”她轻声说,“但比迈阿密更好——那里靠的是资本,咱们靠的是‘自己造’的底气。你看这光伏板,武汉造的;那台分选机,郑州装的;连银行的贷款系统,都是致新自己研发的。”
***下午一点,武汉工地传来捷报:首台国产芯片测试设备成功开机,屏幕上显示“合格率100%”。沈雨彤的手机收到雷军发来的视频,镜头里,工程师们举着“武汉智造”的牌子欢呼,背景里的太阳能宿舍正反射着阳光。
“雨彤,这台设备的专利费,你打算怎么用?”沈诗涵笑着问。
“留50%给研发团队发奖金,剩下的捐给武汉的半导体学院。”沈雨彤的眼睛亮得像光伏板,“我爸说,当年他开小作坊时,最大的梦想是‘让厂里的机器别总坏’,现在咱们能造世界一流的设备,得让学生们早点学会,别再走弯路。”
***下午两点,郑州工地的混凝土开始浇筑。沈诗涵和沈雨彤站在搅拌机旁,看着灰色的浆液注入钢筋框架,像在书写一个关于“自主”的承诺。项目经理递来两份“质量终身责任制”承诺书,上面需要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的签字,沈诗涵在“建设方”一栏写下名字,笔尖划过纸面的力度,仿佛要把“责任”刻进地基里。
“姐,致一资本的分析师说,这两个厂投产后,中国的2G手机芯片自给率能从30%提到70%。”沈雨彤收起承诺书,“到时候,咱们的华顾手机,就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买芯片了。”
沈诗涵望着远处的太阳能小区,那里的工人正晾晒刚洗的工装,阳光透过光伏板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她突然想起沈雨彤刚出生时,母亲沈芳抱着襁褓里的婴儿说:“咱们武汉的姑娘,将来要做‘撑得起事’的人。”如今看来,不只是武汉的姑娘,郑州的工地、武汉的厂房、两地的太阳能小区,都在诠释着“撑得起事”的分量——那是钢筋的硬度,是光伏的温度,更是中国人自己造芯片、自己建家园的决心。
(第五十三章 完)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九七红妆致一风云》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TUD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