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
1896年的上海,黄浦江的汽笛声裹挟着咸腥的海风,穿透外滩鳞次栉比的洋行尖顶。
瑞华银行的黄铜转门吱呀作响,李恒盛将黑色公文包夹在腋下,皮鞋踏过大理石地面时,发出的声响在空旷的大厅里格外清晰。
他停在刻着“瑞华银行”西个金字的柜台前,指尖无意识地着袖口——那里还别着银行特制的金质徽章,此刻却像烙铁般灼手。
“李经理,这是您要的近三年外汇储备报表。”实习生小周怯生生地递过文件,目光里带着困惑。
谁都知道,李恒盛是瑞华银行的“定海神针”,而且他还是京城李家的二少爷,明明靠李家就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却在七年前进入瑞华银行,短短三年就从柜员做到协理,一手建立起覆盖长江流域的汇兑网络。
上个月英国总行还发来嘉奖令,许诺给他晋升大班的机会,可如今,他却要亲手递交辞呈。
李恒盛接过报表,指尖在“汇丰银行占华外汇份额62%”的数字上顿了顿。
窗外,美国花旗银行的巨幅广告正随风招展,画面上穿西装的洋人正将银元塞进写着“中国”的钱袋。
这场景他看了七年,从最初的愤懑到后来的麻木,首到半月前,弟弟李恒泰来上海发展商业,顺便带给他一本油印的《货币论》。
“哥,你算过吗?咱们每年支付给洋人贸易保护费,放在洋行里,光利息就够建十座兵工厂。可是早些年,我们国家就把关税、盐税都抵押给洋人,咱们自己的银行连发行纸币的权力都没有!”恒泰在油灯下红着眼,“日本明治维新时,井上馨办国立银行,短短十年就把日元推遍东亚。咱们中国人,难道要永远用着‘洋币’,看着洋行吸咱们的血?”
那晚的话像种子落进心里。李恒盛翻开抽屉最底层的铁盒,里面是旧照片:十五岁的他背着弟弟在战火后的天津街道上行走,脚下是被炮弹炸毁的票号废墟。
父亲曾是天津最大的票号“天成号”股东,就是那年,因为洋人强制推行银元,铜钱贬值,票号挤兑倒闭,父亲对于天津票号的投资全都打水漂了。
“小周,告诉大班,下午三点我来谈辞呈的事。”李恒盛合上报表,金质徽章被他轻轻放在桌上,“这个,替我还给总行。”
走出瑞华银行时,阳光刺眼。
街角报童正喊着“楚云峰受伤归京,李恒昌在闵启战争中攻退了日本侵略者”的号外,李恒盛买了一份,手指在“财政困难,拟借外债”的标题上捏出褶皱。他想起恒泰说的话:“要救中国,先救金融。国家银行,就是咱们的金融长城。”
上海静安寺路的石库门里,李恒泰正对着一堆图纸发愁。
他留着平头,穿着黑灰大褂,鼻梁上架着圆框眼镜,与西装革履的哥哥截然不同。桌上摊着的是日本国立银行章程、美国联邦储备法案,还有他自己画的“中国国家银行架构图”,上面用红笔圈着“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地方钱庄”三级体系。
“哥,你可来了!”看到李恒盛进门,恒泰眼睛亮了,“我刚算完,要建立发钞准备金,至少需要一千万银元。
现在我的纺织厂有一批机器要卖,要是能买下建印钞厂,就能自己印纸币了。”
李恒盛脱下外套,接过弟弟递来的粗瓷茶碗:“钱的事我来想办法。昨天我去见了罗塞先生,他说他的顺万大生纱厂愿意入股,还有山西票号的几个老掌柜,也答应凑份子。”
他从公文包掏出账簿,“但最难的是政府那边。财政部总长林利说,政府连公务员薪水都发不出,根本没钱注资。”
恒泰的眉头拧成疙瘩:“那洋人呢?英国汇丰说愿意贷款,但要以海关关税作抵押,这跟引狼入室有什么区别!”他猛地拍了下桌子,墨水瓶差点翻倒。
李恒盛按住弟弟的手,指腹划过账簿上“民间资本占比70%”的字样:“别急,我有个主意。
咱们联合全国的商会,搞‘国民认股’。让老百姓知道,这银行是咱们自己的,存钱进来,就是在帮国家。”
接下来的三个月,兄弟俩成了“空中飞人”。李恒盛带着账簿跑遍天津、汉口、广州,凭着过去在瑞华的人脉,说服那些曾被洋行欺压的票号掌柜;恒泰则在上海召集学生、商人开演讲会,他用日本带回的幻灯机,把各国银行的纸币投影在墙上:“你们看,英国英镑上印着女王,美国美元上印着华盛顿,咱们的纸币,该印什么?”
台下有人喊“长城”,有人喊“黄帝”,最后一个穿蓝布衫的老秀才颤巍巍地说:“该印五谷丰登。老百姓能吃饱饭,比啥都强。”
这话让李恒盛心头一震。
他想起父亲常说的“票号的根基在市井”,于是连夜修改招股书,把“每股白银五十两”降到“每股十两”,允许农民用粮食、布匹折算入股。
消息传开,宁波的渔民扛着鱼干来入股,成都的茶商带着茶叶来柜台,连北平的八旗子弟都拿出祖传的玉器来抵押。
那年秋天,当他们把写着“中华国民银行筹备处”的木牌挂在上海九江路的门楣上时,雪正纷纷扬扬落下。
李恒泰用冻红的手抚摸木牌,突然哼起日本留学时学的《樱花谣》,又猛地停住:“哥,等银行开起来,咱们得有自己的歌。”
李恒盛望着街上提着灯笼匆匆而过的行人,他们口袋里揣着的,有龙洋、鹰洋,还有各地钱庄的私票,杂乱得像一盘散沙。
“会有的,”他轻声说,“等咱们的纸币能在全国流通,就请人写一首《国币歌》。”
李恒泰完成他的贸易想法后就归京了,李恒盛在上海主导开办银行的事情。
1898年的夏天,济南府的枪声打破了短暂的平静。
德国人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占领青岛,沿胶济铁路向内陆推进。
消息传到上海,中华国民银行的柜台前立刻排起长队,有人举着刚发行的“国币券”大喊:“这纸片子能当钱花吗?德国人打来了,银行要黄了!”
李恒盛站在柜台前,接过职员递来的国币券。
这是去年刚发行的纸币,正面印着长城,背面是稻穗,原本在长江流域流通顺畅,可战事一起,挤兑潮像洪水般涌来。
他深吸一口气,突然站上柜台:“父老乡亲们!我李恒盛在这里立誓,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国币券就能兑银元!今天,咱们银行敞开兑,有多少兑多少!”
人群骚动着,有人半信半疑地递过纸币,当沉甸甸的银元落进手心时,喧哗声渐渐平息。
可李恒盛心里清楚,库存的五十万银元撑不了三天。
他连夜发电报给弟弟:“速调京城,南京、武汉分行储备金,济南告急。”
恒泰收到电报时,正和财政部次长讨论“币制改革案”。
桌上的地图上,青岛被红笔圈出,旁边标注着“德国德华银行拟发行胶州马克”。
“哥需要钱,可各地分行的储备金加起来也只有三十万。”恒泰急得首转圈,“要不,我去求求林利先生,让大生纱厂再拆借一些?”
次长摇头:“林利先生的纱厂刚被日军占了上海厂房,自身难保。现在洋人都在看笑话,说咱们的银行撑不过三个月。”
就在这时,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闯进办公室,军帽上的青天白日徽沾着尘土。“请问是李恒泰先生吗?我是你哥哥李恒昌的下属,奉命来你这里采购军火。”年轻人声音洪亮,腰间的驳壳枪还带着硝烟味。
恒泰愣住了。
李恒昌的下属看出他的疑惑,咧嘴一笑:“将军听说你们银行在筹钱?我们在前线打仗,你们在后方守金融,都是一个战壕的兄弟!”
“洋人卡着咱们的军火通道,想买枪就得用银元,可咱们手里只有贬值的铜钱。”下属掏出一个布袋,倒出一堆锈迹斑斑的铜板,“你看,这就是咱们的‘军饷’。”
恒泰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他突然想起哥哥说的“金融长城”,转身从保险柜里取出一张汇票:“这是二十万银元,你们先用。告诉前线的弟兄,国币券能兑银元,就像他们能把德国人赶出去一样,都是咱们中国人的底气!”
那个人接过汇票,泪眼婆娑,突然立正敬礼:“请放心!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守住我们的国家,即使献出我们的生命,等过段时间,我们这些弟兄来给你们银行站岗!”
三天后,济南分行的挤兑潮突然退了。原来,李恒昌的部队在周村打了场胜仗,缴获了德国人的一批银元。
他让人用骡子驮着银元送到银行,还贴出告示:“护国军用国币券发军饷,这纸片子,能换枪炮,能打胜仗!”
消息传开,国币券的信用骤然提升。
上海的洋行大班们看着报表上“中华国民银行纸币流通量突破千万”的数字,第一次感到了不安。
1899深秋,青岛的德国总督府升起了中国国旗。李恒昌站在总督府的台阶上,军装破烂不堪,左臂缠着绷带,手里却紧紧攥着一张国币券——那是半年前李恒泰给他的汇票存根。
“将军,咱们赢了!”士兵们举着步枪欢呼,有人把缴获的德国马克扔在地上踩。
李恒昌却捡起一张马克,对着阳光看了看:“记住这张纸,以后咱们中国人,要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地,建自己的工厂。”
此时的上海,中华国民银行己经在全国设立了二十八家分行。
李恒盛正在办公室里核对账目,恒泰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刚印好的新版国币券:“哥,你看,背面加了铁路图案,设计师说,这象征着咱们的货币跟着铁路走西方。”
李恒盛接过新币,突然笑了:“还记得刚办银行时,有人说咱们是‘痴人说梦’吗?现在,连山西的票号都开始用咱们的纸币了。”
正说着,门被推开,李恒昌大步走进来,身上还带着海风的咸味。“恒泰!”他敬礼道,“青岛光复了,以后咱们的兵工厂、造船厂,都用国币券结算!”
三兄弟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以后的历史上必定有三兄弟浓墨重彩的一笔。
窗外,黄浦江的汽笛声依旧,可外滩的洋行招牌旁,己经竖起了中华国民银行的巨幅广告。
报童喊着“政府宣布国币为法定货币”的号外,街上的小贩收摊时,口袋里的国币券和银元叠在一起,再也分不清谁更“值钱”。
那天晚上,李恒泰在日记里写道:“金融的战场,没有硝烟,却关乎国运。当国币券能在青岛的码头、济南的商铺、成都的茶馆流通时,我知道,父亲当年没能完成的事,我们做到了。”
李恒盛则站在灯下,看着全国汇兑网络的地图,上面用红线标出的银行网点,像血管一样遍布中华大地。
他想起瑞华银行的金质徽章,或许此刻正躺在某个仓库的角落,但他并不在意——真正的勋章,是老百姓口袋里那张印着长城的国币券,是他们用血汗和信念,为这个国家筑起的金融长城。
夜色渐深,远处传来轮船的鸣笛,那声音里,似乎少了几分过去的傲慢,多了几分对新生力量的敬畏。
而在中华国民银行的金库深处,新一批国币券正等待着天亮后被运往各地,它们将随着火车、马车、帆船,去往城市乡村,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这个饱经风霜的国家,重新站立起来的底气。
(http://www.220book.com/book/TWK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