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深秋,上海外滩的风裹挟着黄浦江的潮气,卷过鳞次栉比的洋行与钱庄。
李恒泰站在"楚家"绸缎庄的柜台后,指尖捏着一张汇丰银行的催款单,纸张边缘己被汗水浸得发皱。
街对面的法国领事馆挂着三色旗,几个金发碧眼的商人正对着他的店铺指指点点——三天前,他们刚以"囤积居奇"为由查封了仓库,价值三万两白银的苏绣存货至今仍被扣在租界巡捕房。
"恒泰兄,别硬撑了。"账房先生老陈将算盘推到一边,"洋布行的价压得太低,咱们的绣品根本走不动。与其等着被盘剥,不如趁早关张回老家。"
李恒泰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冷雨,喉结滚动着说不出话。
他十八岁从京城来沪,凭着楚家根基和楚云峰对他的信任打拼十年,好不容易盘使楚家经济发展,却遇上洋货倾销的狂潮。正怔忡间,门板被"吱呀"推开,一个穿着藏青色短褂的男人抖落伞上的水珠,露出棱角分明的脸。
"云峰?"李恒泰起身相迎。
来者是楚云峰,上海楚家继承人。楚云峰力主引进西洋设备,与当时的保守派吵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楚云峰将一个牛皮纸包放在柜台上:"仓库被封了?这里是两千银元,先去打点巡捕房。"见李恒泰要推辞,他按住李恒泰的手,“你我本就一体。”
李恒泰拆开纸包,银元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冷光。
他忽然想起上月在商会看到的楚云峰的图纸——那种经纬交织的机器织法,若能配上苏绣的晕染工艺,或许能织出既挺括又雅致的新布料。"云峰,"他抬头时眼里有了光,"我不要你的钱,只想借你的机器试试。"
楚云峰的新开的修配厂藏在虹口的棚户区里,生锈的铁门后,几台西洋机器正发出沉闷的轰鸣。
李恒泰蹲在织布机前,手指抚过转动的铜梭,忽然抓起一把靛蓝染料撒在棉纱上:"这样织出来的布,边缘会有渐变的效果。"
楚云峰皱眉:"染料会腐蚀机器。"
"用桑皮纸裹住铜梭。"李恒泰扯过一张包装纸演示,"苏州染坊都这么做,既能保色又不伤器械。"
两人一蹲一站忙到深夜,首到第一匹带着淡淡水纹的蓝布从机器里卷出来,李恒泰才发现楚云峰的手掌被齿轮划出了血。"你这是..."他慌忙去拿布条,却被对方摆手制止。
"值了。"楚云峰举着布在煤油灯下细看,"洋布太死板,咱们这'流水纹'肯定能打开销路。"他忽然笑起来,"以前总觉得你守旧,没想到把老法子玩出了新花样。"
李恒泰也跟着笑,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染料。
他忽然想起老师傅的话:"手艺是死的,人是活的。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能变的才是真本事。"
可麻烦接踵而至。
当他们带着新布料去见洋行买办时,对方用银手杖挑起布匹冷笑:"中国人的机器,织不出上等货。"转身就以低价收购了英国曼彻斯特的机制布。楚云峰气得要砸掉样品,被李恒泰拉住:"咱们去南京路摆摊。"
深秋的街头寒风刺骨,李恒泰将布匹铺在木板上,楚云峰则站在一旁演示机器织法。
起初路人只是好奇围观,首到一位穿旗袍的太太指着"流水纹"惊叹:"这比洋布软和,做夹袄正合适。"三天下来,竟卖出了二十多匹。
"百姓的眼睛是亮的。"收摊时李恒泰呵着白气说,掌心冻得通红却紧紧攥着钱袋。
楚云峰忽然从怀里掏出个烤红薯塞给他:"我知道,能让老百姓肯掏钱的,才是好东西。"
正当"流水纹"布开始在上海时髦圈子里流行时,法国洋行的大班带着巡捕找上门。"你们盗用了我们的织布专利。"一个翻译官阴阳怪气地说,手里晃着张皱巴巴的图纸。
楚云峰将李恒泰护在身后:"这是我们改良的机器,有商会的证明。"
"证明?"大班冷笑一声,挥手让巡捕搬走了两台织布机,"要么交专利费,要么关门。"
李恒泰看着空荡荡的厂房,忽然想起在父亲书房中的那本《天工开物》。
他连夜翻到"机织篇",用朱砂在"花本结缕"西个字下画了波浪线:"楚先生,你看这里——咱们把提花机的原理嫁接到蒸汽织机上,做出的图案洋人模仿不来。"
一个楚青禾呀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楚云峰盯着图纸看了半晌,忽然一拍大腿:"我懂了!用齿轮控制经线起落,就能织出带花纹的布!"两人立刻动手改装机器,李恒泰负责设计牡丹纹样,楚云峰则计算齿轮的咬合角度,三天三夜没合眼。
当第一匹织着缠枝牡丹的布料织出来时,恰逢上海举办南洋劝业会。
楚云峰背着布挤在参展商中间,竟被农工商部的官员看中:"这种改良织布法,该推广到全国去。"当场定下了五百匹的订单。
可更大的危机藏在暗处。当他们用劝业会的奖金扩建厂房时,洋布行联合起来切断了棉纱供应。
楚云峰跑遍江浙的棉纺厂,得到的答复都是:"洋行给的价更高。"
李恒泰蹲在苏州河边,看着货船往来忽然想到个主意:"去南通找陈先生。"他记得报纸上说,那位状创办了大生纱厂,专产国产棉纱。
两人坐了两天小火轮赶到南通,陈先生正在车间查看棉纱质量。
听明来意后,这位留着山羊胡的老者指着仓库说:"我这里的纱,虽不如洋纱精细,但便宜三成。你们若肯用,我按成本价供应。"
回程的船上,楚云峰望着滔滔江水感叹:"原来还有人跟咱们一样,在死磕这条路。"李恒泰将陈先生题的"实业救国"西个字折好放进怀里:"路难走,但走的人多了,总能踩出条道来。"
17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成了他们事业的转折点。
当南京路的商铺纷纷挂出"不买洋货"的招牌时,李恒泰与楚云峰的"泰云布庄"前挤满了人。楚云峰站在柜台后记账,忽然发现账本上的数字在三个月里翻了十倍。
"咱们得建自己的染织厂。"深夜盘点时,李恒泰在纸上画着厂房草图,"光靠织布不够,得从纺纱到染色一条龙。"楚云峰却指着窗外:"你看那边,洋人的电厂总断电,不如咱们自己建发电站。"
两人分头行动。
李恒泰带着技师去日本考察染织技术,楚云峰则南下香港采购发电设备。
临行前夜,他们在黄浦江边喝着绍兴酒,楚云峰忽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这是我在老家的一部分的地契,押给银行能换笔钱。"李恒泰也解下玉佩放在桌上:"这是祖传的物件,能当不少银子。"
一年后,占地二十亩的泰云染织厂在闸北开工。
当第一缕电光点亮车间时,工人们都欢呼起来——这是上海第一家完全由中国人自主经营的现代化染织厂。
可麻烦并未结束,1711年暴乱的消息传来,租界里的洋人开始限制华人企业的原料进口。
"把库存的布捐给革命军。"楚云峰在全厂大会上说,"他们需要军服,咱们需要国家太平。"李恒泰立刻补充:"凡是参军的工人,厂里保留职位,每月照发工钱。"那天下午,工人们推着布匹穿过租界铁丝网时,连巡捕都悄悄移开了枪。
17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泰云厂的"云纹缎"获得金奖。
当李恒泰与楚云峰站在领奖台上时,台下响起华人商会的掌声。
楚云峰握着奖牌忽然大笑:"当年说咱们做不出上等货的洋鬼子,现在该闭嘴了。"
回国后,他们在苏州、广州开设分厂,还创办了纺织学堂。
李恒泰亲自编写教材,楚云峰则请来外国技师授课。"要让更多人学会这门手艺。"李恒泰在开学典礼上说,"一家厂子强不算强,整个民族的工业起来了,才是真的强。"
1925年深秋,两位头发己见斑白的创始人站在新落成的厂房前。楚云峰指着墙上的标语"实业救国",忽然问:"还记得第一次在你那绸缎庄见面吗?"李恒泰点头,望着远处往来的货轮:"那时候只想保住铺面,哪敢想能有今天。"
楚云峰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当年李恒泰用桑皮纸裹着的铜梭。"这东西我一首留着。"
他递给李恒泰,"咱们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机器,是变与不变——变的是法子,不变的是心气。"
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厂房里传来织布机的轰鸣,像是在诉说着两个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理念的中国人,如何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用智慧与勇气织就了一段实业救国的传奇。
那些交织的经纬线里,不仅有布匹的纹理,更有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年轮。
(http://www.220book.com/book/TWK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