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诸将封赏己定,新秩序初具雏形。但御座之上的刘协深知,要真正稳固这得来不易的权柄,实现中兴之志,仅靠兵权和神迹光环远远不够。他需要能治国安邦、牧守地方的干才,需要能充实朝堂、拾遗补阙的贤良。
他与身侧的伏寿交换了一个心领神会的眼神。伏寿微微颔首,她的“仙授”之名,此刻将成为一道独特的招贤旗帜。
刘协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种求贤若渴的真诚与不容置疑的威严:“诸卿!董贼虽除,百废待兴。关河残破,生民凋敝。欲图中兴汉室,非赖诸卿戮力同心,更需天下贤才共襄盛举!”
他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最终落在司徒王允身上:“王司徒!”
王允连忙出列:“老臣在。”
“司徒位列三公,总领朝政,掌教化选才。朕命你,即刻以朝廷名义,明发诏令于天下各州郡县!”
刘协的语调清晰而有力:
“其一,令各郡守、国相、县令,务必详察治下。凡德行高洁、通晓经义、明习律令、精于术算、善于农桑水利、乃至怀有奇技异能者,无论出身门第高低,皆可举荐!务求实才,不得以私废公!”
“其二,长安城门大开!凡自认有才学、有抱负者,无论布衣寒士,皆可自行前来京师,至司徒府或京兆尹府署投牒自陈!作者“褚慈”推荐阅读《三国伏寿传》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朝廷当虚席以待,量才录用!”
“其三,”刘协的声音顿了顿,目光转向伏寿,带着一丝旁人不易察觉的深意,“皇后感念仙翁授业之恩,欲于宫苑设一‘策论阁’。凡有奇思妙想,能解民生之困、强军富国之策者,无论身份,皆可上书建言。其策若被采纳,必有重赏,并酌情委以重任!此阁,由皇后亲自主理。”
这第三条旨意一出,群臣心中又是一动。皇后伏寿的“仙授”之名早己传开,如今她亲自主理“策论阁”,广纳奇策,这分明是以“神授”为号召,不拘一格降人才!尤其对那些身怀“奇技淫巧”或不擅经学却通实务之人,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门路。王允心中虽对伏寿干政仍有微词,但在皇帝目光注视下,只能躬身领命:“老臣遵旨!必当尽心竭力,为陛下、皇后广罗天下贤才!”
伏寿此时也开口,声音清越而平和,却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陛下求贤若渴,乃万民之福。本宫于‘策论阁’中,亦盼能得见真正有益于国计民生之良策。凡有识之士,勿因身份卑微而自弃,朝廷必以诚相待。”她的话语,进一步坐实了“策论阁”的开放性与重要性。
旨意迅速传遍长安,并通过驿站飞马传檄西方,饱受战乱之苦的有识之士,闻听长安朝廷不仅诛灭国贼,更天子亲政、皇后通神,且大开求贤之门,无不振奋。许多怀才不遇或观望中的文士、学子,纷纷收拾行囊,踏上前往长安的道路。
(http://www.220book.com/book/TYD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