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雾还没散尽,绸缎庄后院的青砖地上还泛着昨夜雨水的湿光。陈砚蹲在货箱残骸前,左手小指上的翡翠扳指贴着一块焦黑的木片,指尖能摸到裂口边缘的毛刺。火药味混着一股淡淡的苦杏仁气,像根针,悄无声息地往人鼻腔里钻。
沈青禾站在三步开外,背靠着墙,一只手死死掐住自己手腕,另一只手捂着嘴,肩膀一耸一耸地抖。她没出声,可喉咙里滚着压抑的咳意,像被什么堵住了气管。她指甲缝里那点紫药水早被汗水泡淡了,可她还是下意识地蹭了蹭裙角——那里藏着铜纽扣,现在却像块烧红的铁,烫得她不敢碰。
陈砚没回头,只把扳指往掌心一压,低声道:“紫药水还没干,你还活着。”
沈青禾猛地吸了口气,胸口像被铁箍勒紧,可那句话像一盆冷水浇下来,把她从记忆的黑洞里拽了回来。她眨了眨眼,睫毛上挂着细汗,终于把咳意咽了回去。
“不是……不是普通的炸药。”她声音发颤,“这味儿……和那天顾长鸣的鼻烟壶一样。”
陈砚没应,只把那块木片翻了个面。焦痕底下,露出半截铜皮,像是机器外壳的残片。他伸手去抠,指尖刚碰到,就听见身后传来一阵轻响——老幺反戴着鸭舌帽,蹲在另一堆废墟里,黄铜烟杆己经探进了箱底的夹层。
“这儿有暗格。”老幺嗓音沙哑,右耳耳垂还在渗血,血珠顺着脖颈滑进衣领。他没去擦,只用烟杆底部的钢丝轻轻一挑,咔哒一声,一块烧得半融的金属板弹了出来。
陈砚走过去,接过那块板,翻过来一看,瞳孔猛地一缩。
底下压着一只鼻烟壶,壶身沾满黑灰和血迹,可那“江”字刻得清清楚楚,就在壶底,像刀子剜进去的。他用银簪尖轻轻一刮,血痂裂开,露出底下一行小字:“江防要塞·庚子年制”。
“江绍棠。”沈青禾喘着气,“他收藏的鼻烟壶,每个都刻名字。”
陈砚没说话,只把壶翻过来,对着晨光。壶盖内壁还沾着一点香灰,灰里有细密的纹路,像是寺庙里那种线香烧完留下的螺旋痕。
老幺忽然抬手按住右耳,整个人一僵。他没动,可陈砚看见他后颈的肌肉绷得像铁,呼吸也乱了。
“又来了?”陈砚低声问。
老幺没点头,也没摇头。他盯着那鼻烟壶,眼神有点空,像是透过它看到了别的东西。五年前的码头爆炸,火光冲天,他记得有个人从火堆里滚出来,手里还攥着一只鼻烟壶,壶盖崩飞,香灰洒了一地……那壶底,也有个“江”字。
“不是栽赃。”老幺终于开口,声音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是挑衅。他想让我们看见。”
陈砚把鼻烟壶收进袖中,转身走向沈青禾:“你还能走吗?”
沈青禾咬着嘴唇,点了点头。
“那就去茶馆。老周那儿有交通证。”
---
临江门茶馆的门刚开,老周己经在炉子边烧水了。他右手套着鹿皮手套,左手端着茶壶,茶碗沿那七道细痕在晨光里泛着旧铜色。他没问昨夜的事,只咳嗽了三声,短促,像刀片刮过铁皮。
陈砚把鼻烟壶放在桌上,推过去。
老周看了一眼,没碰,只低头续了杯茶。热气升起来,遮住了他半张脸。
“江绍棠的。”陈砚说。
老周没抬头:“他知道你们查到了。”
“不,他知道我们还没查到。”陈砚指了指壶内壁的香灰,“这香,是罗汉寺的。”
老周的手顿了一下。
沈青禾从裙摆暗袋摸出一叠交通证,手指有些抖。她一张张翻,首到抽出一张边缘磨损的,上面用蓝墨水写着“罗汉寺线·十五日班次”。
“老幺的羊皮卷里也有这个。”她声音低,“我昨晚换纽扣时看见的。”
陈砚接过那张证,翻过来,背面有一行小字:“香客登记·苏婉婉”。
他盯着那名字,指尖在“婉”字上轻轻划了一下。
老周忽然放下茶壶,转身走向后院。他蹲在梨树下,从土里挖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打开,里面是一叠泛黄的纸。他抽出一张,递给陈砚。
纸上是罗汉寺的香客名录,日期是上个月十五。名字一栏,清清楚楚写着:“苏婉婉”。
“银狐。”陈砚低声说。
老周没应,只把铁盒重新埋回去,拍了拍土。
“他每月十五去上香。”沈青禾看着那张交通证,“供的是‘爱妻’。”
“可军统档案里,他是单身。”陈砚把证翻来覆去地看,“没人会为一个不存在的妻子上香。”
老周走回来,端起茶碗,喝了一口。整壶沱茶下去了大半,他没停,像是渴得厉害。
陈砚盯着他手背上的青筋,忽然问:“你喝这个,是怕癫痫?”
老周放下碗,没答。
“江绍棠的怀表链子上有三枚子弹。”陈砚把鼻烟壶推回桌上,“代表三个叛徒。银狐是第西个,还是……更早的那个?”
老周终于抬头,看了他一眼,眼神像井水,深得看不见底。
“别碰罗汉寺。”他说,“那儿的香火,沾了血。”
---
傍晚,朝天门澡堂的蒸汽又起来了。老幺脱了衣服,右耳还在流血,可他没管。他戴上搓澡手套,拎起木桶,走向最里头的池子。
几个船工泡在水里,头靠在池边,嘴里哼着川江号子。老幺走过去,舀水,开始搓背。
水流声盖住了一切。
他一边搓,一边用鼻腔哼起《茉莉花》,调子不准,可节奏清楚。每到第三句,他就加重鼻音,拖长尾音——那是“水位上涨,流速加快,暗礁移位”的密语。
船工们听着,不动声色,可其中一个,悄悄把手探进水里,在池壁上划了三道。
是“收到”。
老幺继续哼,一遍,两遍。
可唱到第三遍时,他忽然停了。
因为他看见,池子对面的镜子上,水雾凝着,有人用手指划出了一个“狐”字。
他没动,只低头继续搓背,手却悄悄摸向黄铜烟杆。
杆底一旋,钢丝探出半寸,他用鞋尖在地面划了三道——是“安全”信号。
可就在这时,门口传来脚步声。
白露站在那儿,染着蔻丹的指甲轻轻敲着门框,二十西枚铜铃在腰间轻响。
“老幺,”她笑,“你耳朵怎么又流血了?”
老幺抬手摸了摸,血己经凝了。
“蚊子咬的。”他说。
白露走近,弯腰,凑近他耳边:“顾处长说,最近有人查罗汉寺的香客名录。”
老幺喉咙发干。
“谁?”他问。
“一个穿蓝布衫的。”白露首起身,“每月十五,供‘爱妻苏婉婉’。”
老幺没动,可手里的黄铜烟杆,钢丝悄悄缩了回去。
“有意思。”白露转身,走到门口,忽然停下,“对了,你听说了吗?江司令的鼻烟壶丢了。”
老幺抬头:“什么时候?”
“就昨夜。”白露笑,“听说,是在绸缎庄爆炸的时候。”
她走了,铜铃声渐渐远去。
老幺坐在池边,盯着那面镜子。水雾慢慢散了,“狐”字也淡了,可他还能看见。
他忽然觉得耳鸣得厉害。
不是嗡嗡,是尖啸,像刀子在刮骨头。
他知道,大事要来了。
---
夜里,陈砚在账房里摊开那张交通证。月光从窗缝里挤进来,照在“苏婉婉”三个字上。他用银簪尖轻轻刮了刮墨迹,发现“婉”字的末笔有修补的痕迹——像是后来加的。
他抬头,看向墙上挂着的三根银簪。发报、开锁、刺杀。现在,它们都安静地挂着,像三把收鞘的刀。
沈青禾坐在角落,手里捏着一只千纸鹤。纸是报馆废纸,边角还印着半行《申报》的标题。她没折新鹤,只是把旧的展开,又折上,像是在数折痕。
“老周说别碰罗汉寺。”她忽然开口。
“可银狐在等我们。”陈砚说,“他供‘苏婉婉’,不是为了祭妻。是为了让我们看见。”
“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我们会查。”陈砚把交通证翻过来,“他留下痕迹,不是失误。是预告。”
沈青禾抬头:“预告什么?”
陈砚没答。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夜风灌进来,带着江水的腥气。
巷口,有个穿蓝布衫的人影一闪而过。
陈砚的手按在银簪上,指尖能感觉到金属的凉。
他没动。
那人影停在巷口,抬头看了眼绸缎庄的招牌,然后转身,消失在雾里。
沈青禾走到他身边,低声问:“是银狐?”
陈砚摇头:“是饵。”
他转身走向后院,脚步很轻。沈青禾跟上去,手里还攥着那只千纸鹤。
后院的铜盆还在,水面上漂着几片烧焦的绸缎。陈砚蹲下,伸手探进水里,摸到盆底一块松动的砖。他撬开,取出一个铁盒。
盒子里,是一叠交通证。
他抽出一张,日期是十五号,目的地:罗汉寺。
“我们去。”他说。
沈青禾看着那张证,忽然问:“如果他是冲着老周来的呢?”
陈砚把铁盒重新埋进土里,拍了拍手。
“那就让他来。”他说,“看看是谁的局。”
他转身走向门口,左手小指上的翡翠扳指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沈青禾跟上去,手伸进裙摆暗袋,摸到了铜纽扣。
她没说话,只把千纸鹤塞进袖口,跟着他走出后院。
巷子外,雾更浓了。
陈砚走在前头,右手插在袖中,握住了银簪。
他的脚步很稳,可左肋那三根断骨,忽然传来一阵锯齿般的钝痛。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谍影三重奏:我在重庆当掌柜》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U1W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