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1章 两京通衢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两京通衢:三使联捷定三陕

一、崤函烽烟

崇祯十三年十月初二,洛阳城的应天门残垣上还凝着寒霜。鲁王朱以派凭栏北望,三门峡的黄河峡谷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两城之间的崤函古道上,明军的运粮队正蜿蜒如蛇。半月前攻破洛阳时,闯军大将刘宗敏纵火烧了粮仓,此刻南城的焦土在阳光下泛着铁锈色,空气中弥漫着麦粒烧焦的糊味,混着洛水特有的湿腥气,呛得人喉间发紧。

“王爷,三门峡七关己克其五,洛阳内城也拿下了,可陕州的闯军残部联合了潼关守将,截断了咱们与西安府的联络。”参军沈炼展开两份塘报,指尖在“函谷关”三字上重重一点,“刘宗敏在崤山设了三道卡子,专杀咱们的信使,如今两城消息断绝,粮草调度都成了难事。”

朱以派低头看着洛水汇入黄河的弯道,水面上漂浮的断木间,还卡着几封被水浸透的军报。自开封之战后,战殿六将魂归天地,军中虽有善攻的勇将,却再无擅长联络调度的能士。他忽然想起开封府衙那堆信物里,有块刻着“通联三山”的银牌,牌背刻着三个模糊的人名,当时只当是寻常腰牌,此刻握在掌心,竟暖得像团炭火。

“沈炼,”他转身时玄色披风扫过残破的鸱吻,“寻瓦岗三联络员的踪迹。党家兄弟的传讯箭、柴绍的密信筒……凡在河南府、陕州境内有遗迹者,立刻设坛。”

沈炼捧着塘报的手微微发颤:“王爷,党家兄弟是瓦岗军里管暗线的,柴绍后来成了大唐驸马,哪有什么遗迹?”

“掘!”朱以派的声音撞在宫墙的砖缝里,“就算翻遍邙山的古墓,也要把他们请出来。这两城若成了孤岛,咱们半年来打下的基业,迟早要成别人的囊中之物。”

二、银牌唤使

三日后,洛阳紫微宫的偏殿里,三张供桌依着崤函古道的走向排列。案上摆着从民间寻来的旧物:两杆雕着信鸽纹样的短箭据说是党家兄弟的传讯箭,一个铜制的圆筒刻着“柴”字,据说是柴绍当年用的密信筒,还有半卷隋末的驿站地图,边角题着“瓦岗通”三个字。朱以派割破指尖,将血珠滴在银牌上,那银牌竟像活过来似的,纹路里渗出细碎的金光。

三更的梆子刚敲过,殿外忽然刮起阵旋风,裹挟着黄河的沙粒卷开窗纸。案上的烛火骤然变亮,半卷地图自行展开,三个身影顺着地图上的驿路印记缓缓显形——

最前那人穿着青色驿卒服,腰间悬着个箭囊,正是党仕杰,他眉眼细长,手指比常人灵活,刚站稳就从袖中摸出支短箭。身后跟着个身形相似的汉子,手里捧着捆绳索,正是弟弟党仕仁,他左耳垂缺了半片,据说是当年传递密信时被追兵射的。右侧那人穿着锦缎便服,腰间的玉佩却系着驿站的铜铃,正是柴绍,他手里把玩着那只密信筒,嘴角噙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某党仕杰,奉瓦岗英魂令,来此三月。”党仕杰将短箭在指间转了个圈,声音压得极低,“某弟仕仁,专司联络;这位是柴绍,善破密信。”

柴绍晃了晃密信筒,铜铃轻响:“王爷可知,刘宗敏在崤山设的卡子,其实是三股人?左路是闯军,中路是土匪,右路竟是清廷的细作。”

朱以派心头一震——这点连最精锐的斥候都没探出来。党仕仁忽然解开绳索,绳结自动散开,露出藏在里面的羊皮纸:“这是某等凭记忆画的崤山暗道,每条都能通到卡子背后。”

三、崤山传讯

七日后的深夜,崤山北麓的密林里飘着冷雨。党仕杰穿着闯军的号服,腰间别着支传讯箭,混在送粮队里往中路卡子走。他耳后藏着片薄如蝉翼的铜片,那是柴绍改制的信物,遇热会显出瓦岗军的狼头纹。

“站住!”卡子上的土匪举着火把照他脸,“通行证呢?”

党仕杰摸出片磨损的腰牌——那是柴绍仿造的清廷细作凭证,边角故意做了磕碰的痕迹。土匪头目刚要盘问,党仕仁忽然从树后放出只信鸽,鸽哨的频率带着暗号。头目听见哨音,脸色微变:“自己人?”

党仕杰趁机摸出火折子,假意点烟,火光照亮耳后的铜片。狼头纹一闪而逝,头目顿时收了刀:“原来是‘那边’的人,进去吧。”

与此同时,柴绍正蹲在右路卡子外的崖下,手里拿着块从闯军尸体上搜来的令牌。令牌背面刻着三组歪歪扭扭的符号,他用指尖蘸着雨水在石上推演,忽然笑了:“这是突厥文改的密码,说今夜三更有批火药从潼关来。”

党仕仁顺着暗道摸到左路卡子,将捆着密信的石子扔进守军帐篷。那密信是柴绍仿刘宗敏笔迹写的,说中路卡子要独吞粮草,让左路速去偷袭。

三更刚到,崤山忽然乱成一团。左路闯军猛攻中路,中路土匪以为是清廷细作反水,竟朝右路放箭,右路的清廷细作不知就里,举火向潼关求援——那火光其实是柴绍约定的信号,明军的伏兵看见火光亮处,立刻分头包抄。

党仕杰在混战中射出传讯箭,箭尾的火药包在半空炸开,发出三长两短的信号。这是瓦岗军当年的集结令,此刻却成了调虎离山的暗号。卡子后的明军听见信号,趁虚而入,不到一个时辰就控制了三道关卡。

朱以派在洛阳城头看见崤山方向的火光,知道事成。柴绍不知何时己站在他身后,手里拿着破译的密信:“刘宗敏要弃陕州,把粮草往西安运,明日午时过黄河。”

西、洛水劫粮

控制崤山后,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截住运往西安的粮草。柴绍从密信里看出,刘宗敏用了“明船暗车”的计策——表面上让粮船顺黄河而下,实则把精锐藏在沿岸的粮车里,想趁明军劫船时绕道溜走。

“某有一计。”党仕杰将三支传讯箭并排摆在案上,“让洛阳的人劫船,三门峡的人烧车,中间用箭传讯。”

柴绍在箭杆上刻了三组凹槽:“这是密码,长槽代表船,短槽代表车,空槽是时间。”

次日午时,黄河水面果然驶来十艘粮船。洛阳的明军依计佯攻,箭雨密集却不伤舵手。党仕仁站在邙山之巅,见粮船过了洛水口,立刻射出第一支传讯箭——三长两短,意思是“船是空的”。

三门峡的明军收到信号,立刻转向沿岸的粮车。那些粮车看着沉重,车轮却压不起多少辙印,党仕杰冲在最前,长刀挑开篷布,里面果然是披甲的士兵。柴绍早让人在车轴上涂了牛油,遇火就着,转眼间就燃成了火龙。

刘宗敏在潼关得知消息,气得摔了酒杯。他派去联络清廷的信使刚出城门,就被党仕杰的传讯箭射中坐骑——箭上绑着他与清廷往来的密信,那是柴绍从粮车里搜出来的。

“这招叫‘借箭传书’。”柴绍看着信使被闯军自己人拿下,笑得眼角堆起细纹,“当年在瓦岗,某等用这招,让隋军杀了自己三个校尉。”

五、魂寄驿路

百日之期渐近,三联络员的身影越来越淡。有时朱以派在驿站看见他们,递过去的茶水会从透明的指缝漏下。他知道分别的日子近了,特意在洛水边的古驿道旁摆了桌酒,菜都是便于携带的干粮:胡饼、酱肉、腌菜,还有壶从隋代驿站遗址掘出的桑落酒。

“王爷,三门峡控黄河,洛阳扼中原,两城的驿路通了,天下的消息就活了。”党仕杰将传讯箭放在石上,箭杆己半透明,“某等留了些东西。”

党仕仁解开最后一个绳结,里面是本线装书:“这是联络暗号大全,瓦岗军的、隋军的、唐军的都有,改改就能用。”

柴绍把密信筒塞进朱以派手里:“筒底有夹层,藏着破译密码的法子。记住,最难破的密码,往往藏在最常见的东西里。”

十一月初一那天,洛水的冰层刚结了层薄壳。三人的身影己淡得像晨雾,朱以派举起酒杯,酒液落在石上,晕开三个浅浅的印记。

“王爷,”柴绍的声音轻得像风,“联络的真谛不是传递消息,是让该知道的人知道,不该知道的人……永远不知道。”

身影化作光点融入驿路的石板时,那枚“通联三山”的银牌忽然裂开,里面掉出半张瓦岗军的驿站分布图,墨迹里还沾着些微不可察的朱砂。

后来,洛阳的老驿卒常说,每逢雪夜,总能看见三个身影在古驿道上走。有人说他们在石缝里藏密信,有人说他们对着月光破译符号,还有人说听见信鸽哨里夹着狼嚎——那是瓦岗军当年的集结令。

朱以派将那本暗号大全刻在了三门峡的关隘石碑上。多年后,当他的信使纵横南北时,腰间都系着支仿党家兄弟的传讯箭,箭尾的铜铃响着柴绍编的韵律。那些藏在胡饼里的密信、绑在鸽腿上的暗号、刻在箭杆上的密码,让明军总能抢在敌军前头。

而那半张驿站分布图,被他裱在了帅帐里。每次看地图时,都像有三个声音在耳边说:“让该知道的人知道,这才是联络的真谛。”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