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日头斜斜地挂在天上,给杏花村的晒谷场镀上了层金。凌薇站在祠堂门口,望着场院里堆成小山的粮食,忍不住弯了弯嘴角——玉米棒子黄澄澄的,像串起的金元宝;高粱穗子红扑扑的,压得秸秆首不起腰;还有那袋袋小米,颗粒,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
“薇丫头,你看这囤子,又得加高一尺!”张大叔扛着袋新碾的小米走过来,脸上的褶子笑成了花。他指的是祠堂后的粮囤,用黄泥糊的墙,原本只到胸口,如今己经快齐屋檐了,上面还搭着防雨的油布,鼓鼓囊囊的,看着就踏实。
凌薇走过去,伸手摸了摸粮囤外的稻草,干燥而结实。“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多了三成还多。”她想起去年这时,粮囤见底,村民们顿顿喝稀粥,孩子们饿得首哭,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揪着。
“多亏了你那改良种子!”王大娘提着篮子从场院穿过,篮子里装着刚晒好的红薯干,“你看我家那三分地,收的红薯堆成了小山,够吃到开春了!”
周围的村民也跟着点头。李寡妇抱着孩子,指着场边晾晒的豆子:“我家那豆子,用了薇姐换的种子,结得比往年密多了,剥了壳装了满满两麻袋,过年能给孩子磨点豆粉吃。”
说话间,几个汉子扛着新打好的麦捆过来,麦穗沉甸甸的,麦穗上的麦粒得快要胀破。“这‘矮秆麦’真不赖!”二柱子擦着汗,笑得见牙不见眼,“抗倒伏,还少生虫,脱了粒装了五大囤,够全村人吃大半年!”
凌薇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心里暖烘烘的。从开春时小心翼翼地交换种子,到夏天顶着日头试验堆肥,再到秋收时全村人齐上阵,抢收抢晒,这满囤的粮食,是汗水泡出来的,是大伙儿一起扛出来的。
她走到粮囤边,掀开油布往里看。金黄的玉米粒堆得像座小丘,抓一把在手里,沉甸甸的,带着阳光的温度。旁边的囤里是小米,黄得发亮;另一角是高粱,红得耀眼。还有墙角的陶罐里,装着新收的豆子、芝麻,甚至还有几袋细粮——那是用多余的粗粮跟镇上换的,留着给老人和孩子做稀粥。
“以前总怕开春没粮,夜里都睡不踏实。”张大叔凑过来看,吧嗒着旱烟,“现在看着这囤子,心里就像揣了个热炉子,稳当!”
这话戳中了大伙儿的心思。往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把粮缸看得比啥都重,锁得紧紧的,生怕被偷被抢。可今年不一样,祠堂的大粮囤敞着,谁家用粮了,跟王支书说一声,就能按人头领,领完了记上账,开春再用新粮补上。
“前儿个王家庄的李猎户来借粮,我让他搬了两袋玉米。”王支书走过来,手里拿着本记账册,“他说开春就还,还多还一斗,说是谢咱去年教他种改良玉米的情。”
“该借。”凌薇点头,“都是联盟里的,互相帮衬着,日子才能长远。”
村民们也没意见。以前缺粮时,谁家没借过粮?现在自家粮囤满了,帮衬别人一把,心里也舒坦。
傍晚时分,炊烟袅袅升起,混着新粮的香气,在村子上空弥漫。凌薇路过李寡妇家,听见屋里传来孩子的笑声,扒着门缝一看,李寡妇正给孩子煮玉米粥,粥里还撒了把新收的芝麻,香气飘出老远。
“薇姐,进来喝碗粥!”李寡妇看见她,热情地招呼。
凌薇笑着摆摆手:“不了,家里也煮着呢。”
她往家走,路过石头家时,看见石头和春桃正往房梁上挂玉米串。金黄的玉米串挂在屋檐下,像一串串灯笼,映着两人的笑脸,格外喜庆。
“薇姐,吃块烤红薯!”春桃递过来块热乎乎的红薯,烤得焦焦的,甜香扑鼻,“新收的,可甜了!”
凌薇接过来,咬一口,甜汁顺着嘴角往下流,暖到了心里。
夜里,凌薇躺在床上,听见窗外传来打更声。以前总怕打更人喊“小心火烛,关好门窗”,如今却觉得这声音格外安稳。她知道,不是因为门锁得更紧了,而是因为粮囤满了,人心定了——肚子里有粮,手里有活,日子就有奔头,就不怕黑,不怕难。
第二天一早,凌薇刚打开门,就看见几个孩子在晒谷场边玩闹,手里攥着玉米棒当玩具,嘴里喊着“我有粮食,我不怕饿”。王大娘坐在门口纳鞋底,哼着小曲;张大叔扛着锄头往地里走,说是去翻土,为开春做准备。
一切都透着股从容。不再是以前那种慌慌张张、生怕明天没饭吃的紧绷,而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笃定。
凌薇走到祠堂,看着阳光下的大粮囤,忽然明白,这满囤的粮食,囤的不只是吃食,更是人心。是村民们对日子的盼头,是对彼此的信任,是杏花村从根上长出来的底气。
粮囤渐满,人心安定。这个冬天,不用再勒紧裤腰带,不用再为一口吃的发愁。炕头是暖的,锅里是香的,心里是踏实的。而这份踏实,会像种子一样,在来年的春天,长出更旺的生机,结出更的希望。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灾荒年:重生大佬带村飞(http://www.220book.com/book/U6K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