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的风带着点燥,却吹不散杏花村的热闹。石头和春桃的婚期定在初八,离着还有三天,村里就己经忙得像开了锅。
王大娘凌晨就爬起来,带着几个妇女往祠堂去——那里要摆婚宴,得先把桌椅擦干净,碗碟洗透亮。她手里攥着张纸条,上面是凌薇列的清单:二十张方桌,八十条长凳,三百个粗瓷碗,两百双筷子,一样都不能少。“都仔细着点,”她一边擦桌子一边念叨,“碗沿有豁口的挑出来,别让新媳妇家笑话咱。”
祠堂外的空地上,张大叔正指挥着汉子们搭棚子。竹竿是从后山砍的,青溜溜的带着韧劲;油布是腊肉坊新扯的,厚实得能挡雨。石头扛着根最粗的竹竿,额角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却笑得合不拢嘴。“叔,棚子再搭宽点,咱村人多,得坐得下。”
“知道你小子想热闹。”张大叔笑着骂了句,手里的斧头却没停,“放心,保证让全村人都喝上你的喜酒。”
春桃的屋里更是忙。李寡妇帮着梳嫁妆,把叠好的嫁衣、绣好的枕头一一摆在箱笼里,摆得方方正正;刘二婶则在灶台边忙活,蒸了一笼又一笼的喜糕,米香混着红糖的甜气,飘得半条街都能闻见。“春桃,尝尝这糕甜不甜?”她端过一块,眼里带着真心的笑意,“甜才能发家,日子才能红火。”
春桃红着脸咬了一小口,甜香在嘴里化开,暖到了心里。她看着满屋子帮忙的人,忽然想起去年自己还孤零零地住在小破屋,如今却被这么多人惦记着,眼眶忍不住有点热。
凌薇也没闲着。她拿着账本,挨家挨户登记随礼——张大叔送了张新做的木床,说是“结实,能睡一辈子”;李猎户拎来只肥美的野山羊,说“给新人补补身子”;连村里最穷的栓柱,都送了两双自己编的草鞋,红着脸说“不值钱,是个心意”。
“都记下了,”凌薇在账本上画着记号,“等办完喜事,咱挨家挨户道谢。”
傍晚时分,晒谷场上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石头雇了镇上的吹鼓手,正在排练迎亲的调子,唢呐声高亢嘹亮,作者“努力奋斗的小萌新”推荐阅读《灾荒年:重生大佬带村飞》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震得树上的叶子都跟着晃。二柱子凑过去,抢过鼓手的铜锣敲了两下,“哐哐”的声响引得大伙儿首笑。
“轻点敲,别把新媳妇吓跑了。”石头笑着抢回铜锣,脸上的红晕比夕阳还艳。
夜里,祠堂的灯亮到很晚。凌薇和张大叔核对着明天的流程:石头卯时出发迎亲,路线从村东头绕到西头,让全村人都能沾沾喜气;辰时拜堂,由张大叔做主婚人;午时开席,一共二十桌,每桌八个菜,有腊肉、野猪肉、鸡蛋糕,还有春桃种的青菜,都是实打实的硬菜。
“都妥当了。”张大叔磕了磕烟袋锅,眼里满是欣慰,“石头这小子,总算成家了。”
凌薇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也暖烘烘的。这几天,村里的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却没人喊累——王大娘的腰不好,却每天最早到祠堂;二柱子平时爱偷懒,搭棚子时却比谁都卖力;连平时不爱说话的栓柱,都主动提出要去迎亲队伍里抬嫁妆。
她忽然明白,这“全村动”动的不只是手脚,更是心。石头和春桃的喜事,像根线,把全村人的心意都串在了一起,有祝福,有期盼,还有那份藏在柴米油盐里的热乎劲。
喜日前夜,石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摸了摸床头的红绸带,那是明天要系在马头上的,红得像团火。窗外传来吹鼓手练习的唢呐声,他忍不住笑了——明天,他就要娶春桃了,那个会脸红、会绣花、会在他劈柴时递水的姑娘。
而春桃的屋里,灯光也亮着。她坐在镜前,试穿着凌薇选的嫁衣,水红的绸缎映着她的脸,像朵盛开的花。李寡妇在旁边给她梳头发,嘴里哼着古老的喜歌,歌声里,满是对新人的祝福。
夜渐渐深了,杏花村却像颗的果实,藏着说不尽的甜。明天,这里将响起最热闹的鞭炮,摆上最丰盛的宴席,见证一对年轻人的幸福——而这份幸福,属于石头和春桃,也属于每一个为这喜事忙碌的杏花村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U6K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