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里的油灯忽明忽暗,映着满桌的愁容。村民们还在为借粮的事低声议论,声音里的焦虑像化不开的浓雾。突然,“啪”的一声脆响,惊得所有人都抬起头——王支书猛地一拍八仙桌,桌上的粗瓷碗都跟着跳了跳,他布满皱纹的脸涨得通红,眼里像燃着两簇火。
“都闭嘴!”他吼了一声,嗓门比祠堂的铜钟还响,“就这点难处,就把你们愁成这样?忘了二十年前的那个寒冬了?”
这话像块石头砸进水里,让喧闹的祠堂瞬间静了下来。年纪大些的村民都愣住了,眼神飘向远处,像是被拽回了那个冻彻骨髓的冬天。
王支书的手指重重地敲着桌面,每敲一下,声音都带着股颤劲:“那年雪下了三尺厚,封了山,断了路,咱村最后一点口粮吃完了,只能煮树皮、啃草根。李老五家的娃,才三岁,饿得当众哭晕在雪地里;张寡妇为了给娃换口吃的,把陪嫁的银镯子都当了,最后还是冻饿没挺过去……”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带着浓浓的沙哑,却像鞭子一样抽在每个人心上。李寡妇抱着孩子的手紧了紧,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她的颤抖,乖乖地没再哭闹。张大叔吧嗒着旱烟,烟杆在手里转得飞快,眼圈红得厉害。
“是邻县的人,冒着大雪翻过黑风口,给咱送来了半车高粱米!”王支书猛地提高声音,一拍桌子,油灯都晃了晃,“那米掺着沙子,糙得剌嗓子,可就是那半车米,救了咱杏花村几十口人的命!送米的老陈,走到半路掉进雪窝子,一条腿冻坏了,落下终身残疾,他说啥?他说‘都是庄稼人,见死不救,夜里睡不着’!”
祠堂里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年轻些的后生们从没听过这段往事,此刻都瞪大眼睛,看着王支书激动的脸,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撞。
“现在人家遭了灾,就求咱借点粮食,你们就开始算小账了?”王支书的目光扫过全场,带着股恨铁不成钢的劲,“腊肉没了可以再熏,粮食没了可以再种,可人心要是凉了,情谊要是断了,这辈子都补不回来!”
他走到粮仓的方向,指着那扇紧闭的木门:“里面是还有点存粮,是不多,可省着点吃,总能熬到秋收。实在不行,我带头啃树皮!当年能挺过来,现在就挺不过来?”
张大叔猛地站起身,烟袋锅往桌上一磕:“支书说得对!是我糊涂了!当年要不是邻县的人,哪有现在的杏花村?别说借粮,就是把我家的口粮全捐出去,我也愿意!”
“我也愿意!”石头跟着站起来,胸膛挺得笔首,“我明天就再进山,多打几头野猪,换了粮食给邻县送去!”
“还有我家,”李寡妇抹了把眼泪,“缸里还有两瓢小米,我现在就去舀出来!”
一时间,祠堂里的气氛变了。刚才的愁云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热乎劲。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应和着,有人说要把腌菜捐出来,有人说要去山里采蘑菇换粮,连最抠门的刘二婶都红着脸说:“我纳的鞋底能换点粗粮,都捐了!”
王支书看着这一幕,紧绷的脸渐渐松了下来。他拿起桌上的粗瓷碗,倒了碗热水,一饮而尽,喉结滚动的声音在寂静的祠堂里格外清晰。
“这才是杏花村的人。”他放下碗,声音缓和了些,却依旧有力,“日子再难,不能忘了本;手头再紧,不能寒了心。当年人家帮咱渡难关,现在咱就得帮人家扛过去。这不是傻,是做人的本分。”
油灯的光映在每个人脸上,刚才的忧色淡了,眼里多了点亮。大伙儿知道,往后的日子可能会更苦,可能要勒紧裤腰带过活,但心里却踏实了——就像王支书说的,守住了本分,守住了情谊,再难的寒冬,也终会过去。
离开祠堂时,月光己经爬上了屋檐。村民们的脚步比来时轻快了些,嘴里说着要去准备的东西,声音里带着股不服输的劲。王支书站在门口,看着他们的背影,摸了摸刚才拍红的手掌,嘴角露出了点笑意。他知道,那个寒冬的记忆,不只是用来回忆的,更是用来照亮前路的——让大伙儿记得,互助互济,才是能扛过所有难关的根基。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灾荒年:重生大佬带村飞》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U6K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