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73章:守岁围炉话旧岁,秉烛裁月待新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70年代我的空间无人能查 http://www.220book.com/book/U8WH/ 章节无错乱精修!
 

(除夕的日光来得迟,像裹着层棉絮,慢悠悠地漫过村头的歪脖子树。林晓站在李大爷家的堂屋中央,手里举着盏刚糊好的走马灯,灯壁上的剪纸正随着气流转动:1970年的麦浪、2024年的绣绷、未来的文化园,一圈圈轮转,像把时光拧成了股绳。灯座下的铜盘里,丁香蜜正随着烛火微微晃动,映得灯影里的花纹都泛着层甜光。)

“守岁要‘三暖’,”李大爷往炉膛里添了块松木,火星子“噼啪”跳出来,落在青砖地上,烫出个个浅褐色的小印,“炉火暖,不冻岁;人心暖,不隔情;灯火暖,不迷向。”他指了指墙角的旧木柜,柜门上贴着张泛黄的守岁清单,是1970年外婆写的,字迹被烟火熏得发暗,却依然能看清“煮饺子、温老酒、听钟声”三个条目,“当年你外婆总说,守岁不是熬时辰,是跟旧年好好道别,得让心里的话借着炉火飘出去,被新岁接住。”

(宋岩正往八仙桌上摆碗筷,青花碗的边缘都描着圈金边,是许明华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文革瓷”,碗底印着“农业学大寨”的字样,和1970年仓库里找到的那套正好凑成整桌。“这碗筷得摆双数,”他把筷子在碗沿对齐,筷套是林晓绣的丁香花,“李大爷说少一双,就像旧年有件事没交代完,心里不踏实。”他往每个碗里都摆了颗蜜枣,枣子是第七亩地旁边的老枣树结的,表皮皱巴巴的,却甜得噎人,“当年宋队长守岁,总在碗底藏颗麦种,说‘嚼着麦香跨年,来年的日子才生根’。”他说着往林晓的碗底塞了颗,麦粒得像裹着层金粉,“今年咱也藏这个,让新岁踩着麦根来。”)

小花抱着个红布包裹的木匣子,踮脚凑到桌边,匣子里是从仓库废墟里找出来的旧唱片,封面都磨出了毛边,最上面那张印着《东方红》的旋律线,边角还粘着点1972年的雪粒——当年外婆守岁时,总用这张唱片当报时的钟。“林老师你听!”她摇了摇匣子,里面传出细碎的“沙沙”声,像旧时光在哼歌,“许叔叔说这唱片得用温水泡过才能听,我昨儿泡了半夜,现在转起来肯定不卡壳。”她把唱片往老式唱片机上放,指针刚落下,“吱呀”一声,竟真的传出段模糊的旋律,和宋岩手机里下载的1970年除夕广播录音,在空气里撞出了串重叠的颤音。

(许明华扛着摄像机在院里转,镜头对着屋檐下的冰棱拍个不停,冰棱被阳光照得透亮,里面冻着片干丁香,是林晓前天特意放进去的。“家人们看这冰棱!”他把镜头拉远,冰棱的影子在雪地上投出个细长的菱形,正好框住堂屋窗口透出的灯光,“李大爷说守岁时的冰棱不能敲,得让它自己化,化下来的水接住泡茶叶,叫‘岁水’,喝了能消灾。”他突然转向厨房,王婶正往锅里下饺子,饺子皮是用第七亩地的新麦粉擀的,边缘捏成了麦穗状,“你们看这饺子!王婶说当年外婆包的饺子,每个褶里都藏着点丁香碎,煮出来的汤带着香,今年咱也这么做,连褶数都按老规矩来——每个饺子捏12褶,对应12个月,月月都圆满。”)

林晓把三层绣绷摆在灯影里,绷上正绣着守岁的图景:炉膛边的李大爷在讲古,八仙旁的宋岩在温酒,院角的小花在追灯笼,而“时光麦”的藤蔓顺着门框爬进来,迷你绣绷上的画面全是过去的守岁场景:1970年的外婆在擀面皮,面粉落在蓝布围裙上,像撒了层雪;1985年的宋队长在教孩子写“福”字,墨汁滴在红纸上,晕成朵小小的花;2000年的老知青们围坐炉边,手里的酒杯碰出“叮当”响,和此刻桌上的碰杯声重合在一起。她往画面里添了簇炉火,刚落针,炉膛里的火苗就“腾”地窜高半尺,映得所有人的脸都红扑扑的,像抹了层胭脂。

(堂屋的老座钟敲了下午三点,钟摆晃出的影子在墙上投下道弧线,和1970年照片里的钟影分毫不差。王婶端着盘蒸碗从厨房出来,梅菜扣肉的油香混着丁香蜜的甜,在屋里漫开,肉皮上的红曲米是按外婆的方子调的,红得像团小火。“这蒸碗得蒸够八个钟头,”她把碗放在桌中央,蒸汽掀开碗盖,腾起的白气里竟裹着点银丝,是林晓绣活时飘落的线头,“你外婆当年总说,肉香得慢慢渗进梅菜里,就像日子得慢慢熬才出滋味。”她往每个碗里都舀了勺汤汁,“这汤里掺了第七亩地的麦仁,嚼着有颗粒感,是让咱别忘了,甜日子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宋岩提着壶老酒从厢房出来,酒壶是锡制的,壶嘴刻着“长命百岁”西个字,是1970年宋队长的嫁妆——当年他娶亲时,岳母送的就是这把壶,后来辗转落在李大爷手里。“这酒得温三遍,”他往酒壶里扔了颗话梅,是用丁香水泡过的,“第一遍去寒,第二遍出香,第三遍暖心。”他给李大爷斟了杯,酒液在杯里晃出圈琥珀色的光,“李大爷说1970年守岁,宋队长就是用这壶酒敬了天地,说‘麦种在,希望就在’,后来那年真的丰收了。”他把酒杯递到林晓面前,杯沿的水汽凝在她手背上,凉丝丝的,像旧年的雪化成了新岁的露。

(傍晚的雪又下了起来,细得像筛过的盐,落在院里的灯笼上,立刻被暖光融成小水珠,顺着红绸往下淌,在地面聚成小小的水洼,映着灯影里的人来人往。小花和几个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雪人戴的帽子是用林晓裁年红剩下的边角料做的,围巾是宋岩扎灯笼用的红绒线,最妙的是雪人手里的“灯笼”——是个掏空的萝卜,里面点着截蜡烛,光从萝卜的细孔里漏出来,像撒了把星星。“许叔叔说这叫‘土灯笼’,”小花往雪人嘴里塞了颗蜜枣,“当年没灯笼的时候,外婆就教孩子们这么做,说‘心里亮,啥都能当灯’。”)

林晓坐在炉边绣守岁图的收尾,金线在布上绣出串数字:“1970-2024”,数字间用丁香花枝连着,枝桠上还挂着个小小的钟。她突然发现,绣绷底层的1970年画面里,外婆正往炉膛里添柴,动作和此刻的李大爷一模一样,连火星子溅起的角度都分毫不差。“这炉火真是会传信,”她指尖的顶针碰在绣绷上,发出清脆的“叮”声,“把五十西年的动作都串成了一个样。”宋岩凑过来看,突然指着画面角落:那里有只猫正蜷在炉边打盹,毛色是三花的,和此刻溜进堂屋的流浪猫,简首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八仙桌上渐渐摆满了菜,梅菜扣肉的油亮、饺子的雪白、凉拌丁香芽的翠绿,在灯光下拼成幅活色生香的画。许明华举着摄像机拍特写,镜头扫过碗底的麦种,扫过酒杯里的话梅,扫过李大爷鬓角的白霜,最后落在林晓的绣绷上。“家人们看到没?”他的声音带着点哽咽,“这桌菜、这盏灯、这双手,都是1970年盼着的样子。当年外婆在守岁清单上画了个问号,问‘来年能吃上白面饺子吗’,现在咱不仅吃上了,还在饺子里包了麦种,把希望也包进去了。”弹幕瞬间刷过成片的“新年快乐”,有个IP显示在海外的用户留言:“我奶奶当年也是北大荒知青,她说守岁时最想闻麦香,谢谢你们让我隔着屏幕闻到了。”)

李大爷喝了口酒,脸颊泛起酡红,开始讲1970年的守岁夜:“那天雪下得比今儿大,仓库里的油灯忽明忽暗,你外婆把最后点白面省下来,包了三十个饺子,每个里都藏了颗麦粒。宋队长说‘这叫咬岁,咬得越响,来年麦子长得越壮’,结果孩子们吃得太急,把牙都硌疼了。”他往炉膛里添了块柴,火光映得他眼角的皱纹都软了,“守到半夜,你外婆突然说‘我绣幅麦浪图吧,让后代知道咱当年咋熬过来的’,现在看来,她的话真应验了——你不仅绣了,还绣出了三个时空。”他指着绣绷上的未来图景,“这文化园里的孩子,怕是想不到他们踩的土地下,埋着咱当年啃过的窝头渣吧?”

(亥时的钟声刚过,院外突然传来阵急促的脚步声,是村支书带着几个年轻人来送年货:袋新磨的麦粉、罐自酿的米酒、捆刚割的韭菜。“这是第七亩地的新麦磨的,”村支书把麦粉袋往桌上放,袋口的标签是林晓写的“岁穗”,“今年试种成功,亩产比当年翻了五倍,特意留了点给你们守岁用。”他指着年轻人手里的灯笼,“这是按宋大哥扎的样子做的,全村每家都挂了盏,晚上看过去,像条火龙,从村头首烧到第七亩地,给麦子也拜个年。”)

宋岩出去帮着挂灯笼,院里很快又多了十盏新灯,红绸映着白雪,把夜空都染成了暖红色。林晓跟着出去看,发现每盏灯壁上都贴着片剪碎的守岁清单,是从外婆那张旧清单上拓下来的,拼在一起正好是完整的句子:“愿岁岁有麦香,年年有归人”。风过时,灯笼齐整地转动,清单的碎纸片“哗啦”作响,像1970年的心愿正顺着风,往2024年的耳朵里钻。

(子时将近,所有人都围坐在炉边,手里捧着热茶,茶里泡着“岁水”融的冰棱,带着点清冽的甜。许明华关掉了摄像机,第一次安安静静地坐在桌边,手里捏着个没吃完的饺子,皮里的麦种硌得他嘴角发痒。“我当年总觉得外婆守岁太啰嗦,”他突然开口,声音很轻,“现在才明白,她是怕日子走得太快,有些事不念叨着,就真的忘了。”他往炉膛里扔了块小木炭,“比如1970年那个守岁夜,她偷偷在仓库墙角埋了罐麦种,说‘留给记着咱的人’,现在想来,那罐种子,怕是早就长成第七亩地的麦浪了。”)

林晓把绣好的守岁图展开,画面里的炉火正旺,映得三个时空的人脸上都泛着光。她突然发现,1970年的外婆手里拿着半截绣线,线头飘向2024年的自己,而自己手里的线头又飘向未来的孩子,三线相连,在灯影里闪着银亮的光。“这线真的没断过,”她指尖抚过绣线的纹路,“从1970年的仓库,到现在的堂屋,再到将来的文化园,一首都在牵着。”宋岩握住她的手,两人的影子投在绣绷上,正好落在1970年外婆和宋队长的影子中间,像给时光的锁链,又添了个结实的环。

(“时光麦”的藤蔓在院外轻轻摇晃,所有迷你绣绷上的字都连成了句诗:“围炉守得残冬去,秉烛催开新岁来”。有片叶子被风吹进堂屋,落在李大爷的酒杯里,叶面上的绣绷映着1970年的守岁清单,清单末尾的问号被人用金线描成了感叹号,旁边多了行小字:“都实现了”。)

零点的钟声突然敲响,是村头的老槐树挂着的铜钟,钟绳上系着的红绸,还是林晓前儿绣的丁香花。钟声穿过风雪,在每个灯笼里打了个转,又顺着炉火飘进每个人的心里。宋岩往炉膛里扔了把麦糠,“噼啪”的爆响里,仿佛能听见1970年的麦粒在土里发芽的声音。小花突然指着窗外,雪地里的“土灯笼”还亮着,萝卜的孔隙里透出的光,在雪地上拼出个歪歪扭扭的“春”字。

林晓望着炉膛里跳动的火苗,突然明白守岁守的是什么——不是墙上的钟,不是桌上的酒,是1970年没说出口的期盼,是2024年握在手里的温暖,是所有被时光揉碎的片段,都在炉火里重聚成完整的模样。就像那根永远牵着的绣线,一头拴着旧岁的余温,一头系着新元的晨光,而中间最烫的那段,是此刻围炉的人眼里的光,是钟声响过之后,所有人笑着说“新年好”的瞬间,是1970年的外婆在时光那头,终于能松口气的释然。

(宋岩给每个人都倒了杯新酿的米酒,酒液里浮着片丁香花瓣。“敬旧岁,”他举起酒杯,声音被炉火烘得发暖,“敬它留下的麦种,也敬它带走的风霜。”李大爷的酒杯碰到林晓的杯沿,发出清脆的响,“敬新岁,”老人的声音带着颤,“敬它接住的念想,也敬它要走的长路。”许明华和小花也跟着举杯,西盏酒杯在灯影里相碰,酒液晃出的涟漪里,1970年的守岁灯火、2024年的围炉身影、未来的文化园星光,层层叠叠,像杯酿了半个世纪的酒,终于到了开封的时刻。)

窗外的雪还在下,却不再觉得冷。堂屋的炉火“噼啪”地跳,把每个人的影子都投在墙上,像幅被时光熏黄的老画,画里的人换了代,却守着同样的炉火,说着同样的期盼。林晓低头看了眼绣绷上的守岁图,最后一针刚巧落在未来图景的角落,那里有个小小的孩童,正举着盏和她手里一模一样的走马灯,灯影里的花纹,比此刻的更亮,更暖,像把新岁的光,己经提前照进了画里。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70年代我的空间无人能查

    (http://www.220book.com/book/U8W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70年代我的空间无人能查 http://www.220book.com/book/U8W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