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2章 第四十二章 老宅新声与港口的智能脉搏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致一风华沈家两代的商海与星辰 http://www.220book.com/book/UACV/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西十二章 老宅新声与港口的智能脉搏

2009年3月12日的宁波,春雨洗过的老宅青瓦泛着油亮的光。沈诗涵站在堂屋的“沈氏宗谱”前,指尖划过“安史之乱避居宁波”的记载时,堂舅沈振华的笑声从门外传来——这位刚兼任宁波金融公司董事长的市委书记,手里攥着份红皮文件,雨水打湿了他的肩头。

“诗涵,你看这个!”沈振华把文件拍在八仙桌上,标题赫然写着“宁波金融国企董事会名单”,上面除了政府官员,还有几位熟悉的名字:致腾资本的老同事、中资控股的元老,甚至有当年和父亲陈铭文一起创业的伙伴。“政企模式跑通了,国资企业股票稳稳站在2.89万亿。”

沈诗涵翻开文件,看见“宁波港口智能化升级”的附件。全息投影里,无人集装箱卡车在码头穿梭,机械臂将货物装上远洋货轮,屏幕角落的计时器显示“全球125小时包邮到家”——这是致一科技的智能调度系统,比沪上港口的效率快了近一倍。

“沪上那边还在吵‘私企民企谁主导’,”沈振华端起奶奶泡的雨前龙井,语气里带着自豪,“咱们宁波不一样,从民国时就是沈家打下来的码头,根扎得深。现在搞金融国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哪用得着像他们那样内耗?”

助理小李抱着平板电脑进来,屏幕上是宁波港的实时数据:当天处理的跨境订单中,70%用星特币结算,通过致腾资本的巴拿马运河港口周转,比传统航线节省30%的运费。“堂舅,沪上的私企老板又来打听合作了,说想借咱们的智能港口发货。”

沈振华摆手:“让他们按规矩来。当年他们笑话咱们‘政府掺和生意,做不大’,现在知道了吧?金融这东西,光靠私企的狼性不行,还得有国企的稳当兜底。”他指着宗谱上的老码头地图,“你太爷爷当年开钱庄,就说‘码头要硬,靠山要稳’,现在还是这个理。”

沈诗涵走到露台,望着远处的宁波港。智能灯塔的光束划破雨雾,与老宅的灯笼交相辉映。她想起上周去沪上考察的情景:那边的金融区高楼林立,却透着股浮躁——私企老板忙着抢地盘,民企老板想着移民,没人像宁波这样,政企拧成一股绳,把港口的智能化当成“自家事”来做。

“堂舅,您看这个。”她调出致腾资本的海外反馈,“迈阿密的客户说,宁波港的125小时包邮,比亚马逊还靠谱。他们想把亚洲总部迁过来,就冲咱们这港口效率。”

沈振华的手指在“政企模式”的条款上敲了敲:“这就是宁波人的本分——不贪快,不跟风。沪上的码头是外地人建的,他们只想着赚钱;咱们的码头是祖辈一砖一瓦垒的,知道守着根才能走得远。”他顿了顿,“下个月开董事会,把‘宁波金融模式’写成白皮书,给沪上那些人看看,什么叫真正的‘稳’。”

傍晚的雨停了,老宅的灯笼亮了起来。董事会的成员们陆续到齐,有穿西装的政府官员,有系围裙的企业老板,围坐在八仙桌前,讨论的不是股价涨跌,是怎么把宁波港的智能系统推广到长三角,怎么让国资企业的股票红利,真正落到码头工人的口袋里。

沈诗涵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爷爷说的:“宁波的水,是活的。既养得了小鱼小虾,也容得下万吨巨轮。”就像此刻的金融国企,既有政府的规矩兜底,又有市场的活力涌动,这才是比沪上的私企民企更扎实的路。

夜色渐深,宁波港的智能灯塔依旧旋转,光束掠过老宅的飞檐,也掠过董事会成员们认真的脸。沈诗涵知道,这场金融危机的结束,不是终点,是宁波人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金融”的起点——它不该是沪上那样的翻涌浪花,而该是宁波港的深水,沉静,却能托起万吨船。

穿越神探夏洛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UAC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致一风华沈家两代的商海与星辰 http://www.220book.com/book/UAC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