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的深圳,宝安区民治街道的夜色裹着湿热的风,吹进致一科技玻璃制品子公司的公寓楼。22层的食堂里,自助餐的蒸汽还没散尽,员工们端着餐盘坐在落地窗前,望着楼下老鸿兴玻璃厂的旧址——那里现在竖着致一的新招牌,智能路灯的光把“18至65岁均可入职”的招聘广告照得清清楚楚。
“听说了吗?宝岛总部的少爷,欠了三亿高利贷。”老郑啃着星畅有机馒头,声音压得低低的,生怕被旁边95后的技术员听见。他是鸿兴的老员工,对前老板家的事门儿清,“上个月债主找到深圳来,把老板在华侨城的别墅都查封了,才知道那小子在澳门赌了三年,把厂子都掏空了。”
王芳正给儿子剥虾,闻言手顿了顿。她想起去年这个时候,鸿兴的工资拖了两个月没发,丈夫在东莞打零工,她白天在厂里假装上班,晚上偷偷去餐馆洗盘子,儿子的书包破了都舍不得换。“造孽啊,”她叹了口气,“那么大的家业,说败就败了。”
邻桌的张建国端着碗汤走过来,60后的脸上带着酒后的微红。这位前鸿兴副总现在是致一的实权派,刚在会上跟周杰瑞总经理敲定了汕头子公司的设备采购清单。“不止三亿,”他放下汤碗,声音里带着惋惜,“我托在宝岛的老同事打听,连银行的贷款加起来,总共欠了五亿七千万。他爸气得中风住院,厂子的公章都被债主抢走了。”
食堂的电视正在播放致腾新闻,画面里是惠州致一玻璃厂的投产仪式,肖耀阳副总裁的身影出现在镜头里。“还是致一靠谱,”年轻的质检员小林指着屏幕,“接盘鸿兴的时候,连我们欠的公积金都补上了。上周发工资,我妈以为我看错了数字,8900块,比在鸿兴时多了整整三千。”
老郑掏出手机,翻出张褪色的照片——那是2015年鸿兴的年会,宝岛老板带着儿子来敬酒,少爷穿着名牌西装,脖子上的金链子晃眼。“那时候多风光啊,”他摇摇头,“老板总说‘我儿子是留洋回来的,以后厂子就交给他’,谁知道是个只会败家的货。”
王芳的儿子突然举着块蛋糕跑过来,奶油沾得满脸都是:“妈,张爷爷说明天带我们去参观新车间!”这孩子以前总怕同学问“你爸在哪儿上班”,现在天天跟同学炫耀“我妈在致一工作,厂里的食堂比KFC还好吃”。
张建国笑着摸摸孩子的头:“明天让你妈带你去看智能机械臂,比变形金刚还厉害。”他转向王芳,“周经理说了,下个月给员工子女开免费的兴趣班,请的都是宝安外国语学校的老师,你儿子想学啥都行。”
夜色渐深,员工们陆续回了宿舍。王芳站在100平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的光伏板在月光下泛着银辉——这是工作满一年分的宿舍,屋顶的发电系统能供全家用电,上个月电费单上的数字是“0”。丈夫从东莞打来视频,说他们厂也开始学致一搞福利,下个月就能申请夫妻房。
“别总想以前的糟心事了。”丈夫在屏幕里说,“今天致一的班车路过我们厂,周经理还跟我打招呼,说以后要搞‘莞深员工互助计划’,让家属也能享受福利。”
王芳挂了电话,看见张建国在楼下的小广场上,正跟几个老员工下棋。路灯下,他们的笑声传得很远,棋盘上的“将”“帅”打得难解难分,像极了这片土地上新旧交替的故事。
她想起白天整理的质检报告,致一的光伏玻璃合格率又提高了1%,这些玻璃将被安装在汕头的海上发电站,每一块都印着“致一制造”的字样。而那些关于“三亿高利贷”“宝岛少爷败家”的旧闻,就像老鸿兴厂房里的灰尘,正在被新厂区的风吹得越来越淡。
公寓楼的灯光一盏盏熄灭,只有研发中心还亮着灯。王芳知道,明天一早,智能生产线会准时启动,食堂的自助餐会冒着热气,招聘广告会继续在门口滚动——这里的日子,早己翻开了新的一页,那些沉重的旧故事,终究会被更踏实的新生活,轻轻覆盖。
就像张建国常说的:“玻璃碎了能重熔,日子坏了能重过,只要有人肯拉一把,再难的坎,都能迈过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UC6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