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77章 未竟的事业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铁血构歌:开局被金兵追杀 http://www.220book.com/book/UCSW/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共和元年的盛夏,岭南大地在灼热的日光下,蒸腾着一种混合了希望、躁动与巨大不确定性的气息。广州城内的议会辩论、报刊论战、新式学堂的开学典礼,构成了一幅共和新象的画卷。然而,在这幅画卷之下,是更为庞大、更为沉滞的底层社会图景。推翻帝制,仿佛只是搬走了压在华夏巨人身上的最沉重的一块巨石,然而,这巨人身上数百年来缠绕的无数枷锁、深入骨髓的沉疴痼疾,却并未随之消散。土地、劳工、女性、教育……这些关乎社会根基的深层问题,如同无数条暗流,在共和国的光鲜外表下汹涌澎湃,考验着新生的政权,也考验着这个民族的智慧与耐心。

共和的旗帜插上了城头,但岭南水乡的阡陌之间、西南山区的梯田之上,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并未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依然在地主乡绅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缴纳着往往超过收成五成甚至更高的地租。所谓的“平均地权”,在议会中还只是激进议员口中动人的口号和保守派坚决抵制的目标。

在珠江三角洲的某个村庄,佃户阿贵一家,迎来了共和国第一个收获季。清晨,他带着妻儿在自家租种的稻田里收割,汗水滴在土地上,心中却没有多少喜悦。他知道,打下的大部分谷子,都要运到村里何老爷的谷仓。何家是前清秀才,如今是县议会的议员,口头拥护共和,但对减租减息的提议却嗤之以鼻,认为 “破坏乡里和睦,动摇国本” 。

村里也贴出了共和政府的告示,宣布 “废除苛捐杂税” ,但名目繁多的地方摊派并未减少。县里来的“共和队员 ”(一种新设的基层宣传员)召集村民开会,宣讲“耕者有其田”的理想,阿贵和乡邻们蹲在祠堂门口,默默地听着,眼神中混杂着希冀与深深的怀疑。他们不懂什么“共和”、“民主”,只想知道今年的租子能不能减一点,娃娃能不能去新办的学堂认几个字。

而在议会中,一场关于 《土地改革暂行条例》 的辩论正陷入僵局。以出身士绅家庭的议员为首的一派,主张 “维持田赋,保护产权,以稳大局” ,反对任何激进的土地重新分配,认为那将导致 “天下大乱” 。而以一些接受新思想的年轻议员和部分会党背景的代表为首的另一派,则力主 “规定地价,照价征税,涨价归公” 乃至更进一步的改革。双方争执不下,案牍如山,改革步履维艰。共和国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其政权基础,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旧有的乡村士绅阶层,而动他们的“命根子”——土地,无异于撼动自身的统治基础。土地的枷锁,依然紧紧地束缚着这个农业国家的根基。

南方沿海和沿江的缫丝厂、纺织厂、机器修造所里,机器的轰鸣声日夜不息。共和国的成立,曾让这些在恶劣环境中挣扎求生的产业工人,燃起一丝改善境遇的希望。一些激进知识分子创办的 《劳工之声》 小报,开始在工坊间秘密流传,上面写着 “八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劳动保险” 等新鲜词汇。

在广州一家大型纺纱厂,女工陈阿娣每天要在震耳欲聋的车间里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呼吸着充满棉絮的空气,换取微薄的工钱,还不够养活留在乡下的孩子。厂方是支持共和的富商,但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工作条件并无本质改善,工伤事故时有发生。工人们曾尝试推选代表,向资方提出增加工钱、开办工人夜校的请求,却遭到蛮横拒绝和暗中打压,带头的工人被借故开除。

共和政府工商部虽然提及“保护劳工权益”,但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和强有力的执行机构。资方凭借其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往往能规避或化解工人的诉求。一些受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学生团体,开始到工人中宣传组织工会的重要性,但行动小心翼翼,时常遭到厂方勾结的巡警干预。工人们的集体意识和抗争精神,在血汗与屈辱中缓慢萌芽,但前路布满荆棘。共和国在追求工业化强国梦想的同时,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劳资冲突和社会公正问题,是一个崭新而严峻的挑战。

共和之风,也吹进了深宅大院和寻常人家的闺阁。得益于维新时期的启蒙和共和理念的传播,城市中上层家庭的女性,开始了更为积极的自我解放。在广州、上海等地,女子学堂的数量有所增加,虽然课程仍侧重家政、女红,但也开始引入国文、算学、甚至外语。一批像秋瑾那样的先驱者,继续通过创办女报、组织“天足会”、倡导婚姻自主等方式,发出要求平等受教育权、就业权和参政权的呼声。

许景云在《女界报》上撰文疾呼:“共和既立,男女同为国民,岂可再困女子于厨房针线之间?当许其入学、务工、参政,共担国是!” 她的言论,在知识女性中引起共鸣,却也招致卫道士们“牝鸡司晨、败坏风气” 的猛烈攻击。

然而,这种解放仍是局部和有限的。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妇女和城市底层女性而言,“共和”二字遥远而陌生。她们依然承受着缠足之苦、包办婚姻之痛,是家庭和社会的附属品。即使在城市,女性谋求职业也困难重重,职位多为教师、护士、文员等传统延伸领域,且同工不同酬现象普遍。议会中虽有增设女子席位的提议,但被绝大多数男性议员视为“不合时宜” 而搁置。女性的解放之路,刚刚撕开一道细小的裂缝,前方是需要几代人努力才能穿透的厚重壁垒。

“开启民智”被共和国视为立国之本。教育总长蔡元培大力倡导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五育并举的新教育方针。通令全国广设新式学堂,废除读经科,增加格致、算学、史地等实用学科。

但在现实中,教育普及面临巨大困难。经费严重不足,许多新学堂只能借用祠堂庙宇,师资极度匮乏,合格的新式教师凤毛麟角。在广袤的农村,私塾依然占据主导,老夫子们仍在教授 《三字经》、《百家姓》 。绝大多数农民子弟无钱也无暇入学,他们的“教育”仍是田间的劳作和父辈的经验。

即使是在城市,新式教育也内容庞杂,方向未定。是应该全盘西化,还是 “中西汇通” ?是培养 “合格国民” ,还是 “个性健全的人” ?争论不休。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将“共和”、“民主”、“科学”的种子,播撒到亿万被千年帝制驯化的心灵中,并使其生根发芽——是一项远比攻克一座城池更为艰巨、也更为漫长的工程。

共和国的建立,完成了一场政治制度层面的剧烈革命。然而,沈阿贵们依然在土地上挣扎,陈阿娣们依然在机器旁喘息,许景云们依然在偏见中抗争,无数乡村的孩童依然在蒙昧中成长。这些沉潜于社会最深层、关乎亿万普通人日常生存与尊严的问题,是无法通过一纸宣言、一部宪法就能轻易解决的。

这一切都表明,真正的革命,才刚刚开始。它不再是刀光剑影的改朝换代,而是一场更为深刻、更为漫长、也更为痛苦的,涉及经济关系、社会结构、文化心理和个体灵魂的全面转型。新生的共和国,必须首面这些 “未竟的事业” ,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在各方利益的激烈博弈中,一点一滴地向前跋涉。前路漫漫,曙光己现,但最崎岖的险峰,尚待攀登。这不仅是共和国的考验,更是整个华夏民族走向新生的必经炼狱。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铁血构歌:开局被金兵追杀》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UCS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铁血构歌:开局被金兵追杀 http://www.220book.com/book/UCS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