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这天,尹家庄的打谷场来了队特殊的客人。六个穿着破军装的兵,拄着各式各样的拐杖,有的缺了胳膊,有的少了腿,走在最前面的断了条右腿,裤管空荡荡地晃着,却把腰杆挺得笔首,像株被狂风刮过的高粱。
“是独立团的弟兄!” 张大爷扔掉烟袋锅,烟锅里的火星在霜地上滚了两圈。他认出打头的是王铁蛋的同乡,去年在炮楼攻坚战里丢了条腿,当时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卫生员还给他立了个衣冠冢,就在项父坟旁边。
李翠花正在场边晒红薯干,听见动静赶紧往家跑。项母刚把新碾的小米倒进瓦罐,看见她闯进来,手里的葫芦瓢 “哐当” 掉在地上:“咋了这是?”
“娘,有伤员来!” 李翠花抓起墙角的布包,里面是给和沐准备的小米粥,还热乎着。她往罐子里舀了满满一勺小米,布袋勒得手心发红,“得给他们熬点稀的,伤兵虚。”
打谷场己经围满了人。断腿的兵坐在石碾上,正用刺刀削着根枣木拐,刀刃在木头上划出细碎的木屑,像撒了把碎金子。他旁边的独臂兵在用仅剩的左手编筐,柳条在他手里灵活得像条蛇,筐底还编出个五角星的形状。
“俺们是被遣散的。” 断腿兵的声音沙哑,像被砂纸磨过。他摸出个铁皮罐头,里面装着半袋炒黄豆,分给围着的孩子,“部队整编,俺们这些残的…… 留不住了。” 黄豆掉在地上,和沐捡了颗塞进嘴里,咯嘣脆的响。
项母提着瓦罐过来时,独臂兵正盯着场边的石磨发愣。那是去年鬼子抢走又被八路军夺回来的,磨盘上还留着刺刀砍的印子。“趁热喝。” 老太太往他手里塞了碗小米粥,米粒熬得开花,上面漂着层金黄的米油,“俺家建国也在独立团,右腿上挨过一枪。”
独臂兵的手突然一抖,粥差点洒出来。他望着项母,眼里的光像被风吹灭的油灯:“您是项班长的娘?” 他放下碗,用袖子擦了擦嘴,“去年在地道里,是他把俺从鬼子的刺刀下拽出来的,不然俺这只胳膊也留不住。”
李翠花这才发现,独臂兵的左臂空荡荡的,袖口用麻绳系着,露出里面磨得发亮的伤疤。她想起项建国信里写的 “王班长为救战友牺牲”,突然明白这些残兵的归来,带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伤痛,像埋在地里的弹片,平时看不见,阴雨天却疼得钻心。
村民们陆续往打谷场送吃的。王二柱的媳妇端来一篮煮鸡蛋,是给坐月子的小姑子留的;瞎眼的老奶奶让孙子搀扶着,送来袋炒花生,是她摸索着剥的;连最抠门的刘老五都拎来半袋红薯,说 “给弟兄们填填肚子”。
断腿兵突然 “扑通” 跪在地上,空荡荡的裤管扫过结霜的地面。“俺们不想拖累乡亲们,” 他的额头磕在石碾上,发出闷响,“只想讨个能遮风的地方,给俺们口饭吃,俺们能干活!” 独臂兵和其他伤员也跟着跪下,拐杖在地上戳出密密麻麻的小坑。
“说啥胡话!” 张大爷赶紧去扶,烟袋锅的红布条缠在断腿兵的拐杖上,“都是为咱打仗伤的,俺们养得起!” 老人往石碾上拍了拍,“这打谷场的草棚,先住着!”
接下来的日子,尹家庄成了个特殊的 “伤兵营”。草棚被隔成六个小间,村民们凑了门板当床,铺着新晒的麦秸,软乎乎的像云朵。李翠花每天都来送小米粥,项母则带着妇女们给伤员缝补衣裳,碎布拼出的补丁在阳光下五颜六色,像开了片花。
独臂兵的筐编得越来越好,不仅能装红薯,还能盛水不漏。他教村里的孩子编小篮子,和沐学得最认真,小手被柳条勒出红印子,却举着歪歪扭扭的成品到处炫耀。断腿兵则成了孩子们的 “故事大王”,讲百团大战的炮火,讲地道战的巧妙,讲到牺牲的战友时,就往烟袋锅里塞把旱烟,烟雾缭绕中,谁也看不清他的脸。
有天夜里,李翠花起夜,听见草棚里传来压抑的哭声。她悄悄走过去,看见断腿兵正对着张泛黄的照片流泪,照片上是个穿红棉袄的姑娘,梳着两条大辫子。“是俺媳妇,” 他发现了李翠花,赶紧把照片藏起来,“订婚那天俺参的军,现在……”
李翠花没说话,转身回家,从炕洞深处摸出块红糖,塞在他手里。那是项建国用津贴换的,本想给和沐做糖稀,现在她觉得,这糖该给更需要甜的人。断腿兵把红糖揣在怀里,像揣着团火,整夜都没合眼。
小雪这天,独臂兵突然咳出了血。李翠花把家里仅存的阿胶拿出来,是项建国特意托人捎的,说给她补身子。她用黄酒炖了阿胶,一勺勺喂给独臂兵,药汁沾在他的胡子上,像挂了串晶莹的珠子。
“这太金贵了……” 独臂兵想推开,却被李翠花按住:“你救过建国,就是俺们家的恩人。” 她往灶膛里添了根柴,火光映着墙上项父的牌位,“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开春时,残兵们在村东头开了片荒地。断腿兵拄着枣木拐,用仅剩的左腿蹬着犁,独臂兵则用肩膀扛着锄头,一锄一锄地翻土。村民们要帮忙,他们却摆手:“俺们还能动,不能白吃乡亲们的小米。”
种下的谷子发芽那天,断腿兵把那张姑娘的照片埋在了地头。“等谷子熟了,就去娶她。” 他的手在新翻的泥土上轻轻拍了拍,像在给熟睡的孩子盖被子。独臂兵在旁边立了块木牌,上面写着 “英雄田”,字歪歪扭扭的,却透着股子倔劲。
李翠花路过时,看见和沐正帮着断腿兵浇水。孩子提着个小水桶,踮着脚往谷苗根上倒,水花溅在断腿兵的裤管上,他却笑得像朵花。远处的草棚里,项母正带着其他伤员缝补衣裳,阳光透过窗棂照进去,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幅温暖的画。
她突然想起项建国信里写的:“战争会留下伤疤,但也会种下希望。” 李翠花摸了摸怀里的日记本,最新一页写着 “残兵开荒,谷苗出土”。春风吹过新翻的土地,带着小米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她知道,这些归来的残兵,就像这地里的谷苗,虽然经历过风雨,却终将在这片土地上,长出新的希望。
秋收时,“英雄田” 的谷子收了满满三麻袋。断腿兵用卖谷子的钱做了身新衣裳,揣着那张从地里刨出来的照片,往家乡的方向走去。独臂兵则留在了尹家庄,成了村里的编筐能手,教孩子们编五角星,说要让他们记住,今天的好日子,是用多少条胳膊多少条腿换来的。
草棚里的其他伤员也陆续离开了,有的回了家乡,有的去了县城找活干。李翠花把他们用过的碗筷仔细收好,放在项父的牌位旁边。每次给牌位上香时,她都会多摆一副碗筷,像在招待那些未曾谋面的英雄,告诉他们,尹家庄的小米,永远给他们留着一碗。
冬日的阳光照在打谷场上,石碾还在,谷仓里的小米堆得像座小山。和沐己经能帮着独臂兵递柳条了,小手冻得通红,却笑得格外开心。李翠花望着这一切,心里暖暖的,像揣着个小火炉。她知道,只要这份军民情谊还在,只要这土地还能长出庄稼,尹家庄就永远不会倒下,中国就永远有希望。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麦田里的军魂(http://www.220book.com/book/UDK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