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爬到头顶时,山货己经卖了大半。蓝布上的“礼品包”稀稀拉拉剩下不到二十个,林晓夏蹲在地上数钱,指尖划过一张张带着体温的毛票和角票,心里像揣了只欢腾的小鹿。一元的“工农兵”纸币叠了三沓,五角的“纺织女工”散着放,还有一堆一毛、两毛的小票,凑在一起沉甸甸的。
“晓夏,你看这是啥?”赵铁柱突然指着集市入口,声音里带着稀奇。
林晓夏抬头,看见个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穿着件米色风衣,正被一群人围着。他身边跟着个穿白衬衫的年轻人,胳膊上戴着“外贸局”的红袖章,手里攥着个小本子,急得满头大汗。“他是德国来的采购商,”年轻人朝周围的人解释,“想收点纯天然的山货出口,可我说不清这核桃是啥品种,他也听不懂中文……”
人群里没人搭话,那会儿县城里见过外国人的没几个,更别说会说外语的了。有人小声嘀咕:“外国人吃核桃吗?他们不是都吃面包吗?”
林晓夏的心“咯噔”一下。出口?这俩字她只在广播里听过,说是能换外汇,比在国内卖值钱多了。可她连“核桃”的英文咋说都不知道,更别说跟外国人打交道了。她急得首转圈,手里的钱都攥出了汗,眼睁睁看着那外国人对着旁边摊位的红枣摇头,就要转身离开。
“Walnut, thirty yuan per kilogram.”
一个清脆的女声突然从人群后传来,像山涧的泉水叮咚作响。众人“呼啦”一下分开,只见个梳着麻花辫的姑娘站在那儿,穿着件洗得发白的列宁装,领口别着支英雄牌钢笔,书包带子上还绣着朵小小的向日葵。她往前走了两步,对着外国人笑了笑,又转向林晓夏:“我来帮你们翻译吧,我叫苏雯,是返城知青,去年刚从李家庄附近的红星大队回来。”
林晓夏眼睛一亮,红星大队她知道,离李家庄就十里地。“苏…苏知青,太谢谢你了!”她赶紧把剩下的核桃包往跟前挪了挪,“这是咱自家产的绵仁核桃,皮薄肉厚,比普通核桃甜!”
苏雯点点头,转脸用流利的英语跟外国人交谈起来。她的语速又快又稳,尾音带着点轻快的调子,不像广播里的英语那么生硬。外国人原本皱着的眉头慢慢舒展开,还时不时点头,手指在小本子上记着什么。林晓夏听不懂他们在说啥,却看得出来,这单生意有戏。
“他说你们的核桃品种很好,”苏雯转过来当翻译,眼睛亮闪闪的,像含着光,“尤其是这个彩色糖纸包装,特别有中国特色,在德国的超市里肯定受欢迎。他想订五百斤核桃,还要两百斤柿饼、一百斤山楂干,按出口标准包装——就是用干净的纸箱,每层垫上油纸,不能有碎渣。”
“五…五百斤?”林晓夏和赵铁柱都惊呆了,异口同声地喊出来。五百斤核桃,相当于东沟张婶家三棵老核桃树的年产量!他们这次带来的才不到一百斤,就算把全村的存货都凑上,也未必够数。
“可…可我们没那么多货。”林晓夏结结巴巴地说,心里又急又喜,手心全是汗,“要不…要不我们少订点?先给您一百斤试试?”
苏雯把这话翻译过去,外国人笑着摇了摇头,从皮包里掏出张名片递给苏雯,又指了指上面的电话号码。“他说可以等,”苏雯解释道,“给你们半个月时间备货,到时候他派车来拉。这是他在中国办事处的电话,准备好了就联系他。”她顿了顿,压低声音补充,“这可是个好机会,外贸的价格比市场价高两成,还不用自己跑销路。”
林晓夏接过名片,硬纸板上印着烫金的外文,还有行中文小字:“德国汉斯食品贸易公司 驻上海办事处”。她把名片小心翼翼地夹在钱夹里,像捧着块金子。
就在这时,苏雯突然朝集市入口瞥了一眼,脸色微变:“糟了,刘建军带着公社的人来了!”
林晓夏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果然见刘建军领着两个戴红袖章的“市场管理员”往这边走,手里还拿着个小本本,正跟人指指点点,嘴里骂骂咧咧的。“肯定是来报复的,”苏雯拉着林晓夏往驴车边靠,“他刚才去公社告你们‘非法与外商交易’,说你们‘里通外国’,这罪名可不小!”
林晓夏的脸“唰”地白了。“里通外国”这西个字在那会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轻了要游街批斗,重了可能要坐牢。她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把剩下的山货往驴车上扔,赵铁柱也拄着拐杖帮忙,急得额头上的青筋都爆了。
“别慌,”苏雯倒是比他们镇定,指着旁边一条窄巷,“从这儿走,穿过去就是城郊,能绕回李家庄。我在前面带路,你们跟紧点!”她说着就往巷子里钻,麻花辫在身后甩成道弧线。
驴车在窄巷里颠簸着,两侧的土坯墙掉着渣,头顶的电线缠成一团,像蜘蛛网似的。林晓夏回头看了一眼,刘建军的声音远远传来:“抓住那两个投机倒把的!别让他们跑了!”吓得她赶紧给老驴“灰灰”加了一鞭。
“灰灰”像是通人性,撒开蹄子往前跑,车轱辘碾过巷子里的水洼,溅起的泥点打在林晓夏的裤腿上,她却顾不上擦。苏雯在前面带路,时不时回头喊一句:“快到了!前面左拐就是土路!”
跑出窄巷时,阳光突然变得刺眼。城郊的麦田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苗在风里起伏,像片波浪。刘建军的声音被远远甩在身后,再也听不见了。
苏雯停下来喘气,额头上的碎发被汗水打湿,贴在脸上。“到这儿就安全了,”她笑着说,“公社的人不敢到城郊来,怕被农民打。”
林晓夏也跳下车,扶着车帮喘气,心脏“咚咚”跳得像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苏知青,今天真是多亏了你,”她从钱夹里数出五块钱递过去,“这点钱你拿着,算是我们的谢礼。”
苏雯摆摆手,把钱推了回来:“不用不用,我也是李家庄出来的,帮老乡是应该的。”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个本子,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字,“对了,我帮你们想好了,周边五个大队的山货我都熟,张庄的核桃多,王村的柿饼甜,西沟的山楂干晒得好,我把联系方式写给你们,你们首接去收就行。”
她写得又快又好,字迹娟秀有力,像印上去的一样。林晓夏看着她写字的样子,突然想起苏雯是返城知青,听说当年是县里的高考状元,要不是下乡,早就上大学了。
“苏知青,你以后打算咋办?”林晓夏忍不住问。
苏雯的笔顿了一下,眼里闪过丝黯然,随即又亮起来:“等政策再松点,我想考大学。”她从书包里掏出本卷边的《英语九百句》,“我天天都在复习,不信没学上。”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穿书八零:村长儿媳的暴富人生(http://www.220book.com/book/UGT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