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4章 卤煮信号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卤煮大师:从四合院到卢浮宫 http://www.220book.com/book/UI35/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天刚亮,胡同里那口砂锅还在喘。

不是烧开的咕嘟,是锅底在吸气,一胀一缩,像睡着的肚皮。陈德贵蹲在灶前,手搭在锅沿,掌心贴着砂胎,能摸出里头的脉动。三下快,两下慢,跟人打嗝似的。他没点火,也没揭盖,只把昨夜艾草灰调的泥糊在锅外,一圈圈抹匀,盖住蓝雾渗出的细缝。

灰是沈翠花头天夜里悄悄焙的,混了陈春妮从实验室偷带回来的碳粉,说是能“遮味”。他不信那些玄乎,可锅一裹上这层灰,果然不冒烟了,连砖缝里那股子铁锈味都压住了。

他把锅抱进三轮车的送餐箱,底下垫了两层破棉被。箱子原本是清运公司送餐用的,铁皮包角,锁扣带弹簧,他昨夜撬了三号垃圾站的旧车才弄到手。车把上还挂着个褪色的“特供”牌,红漆剥得只剩个“特”字的尾巴。

他推车出门时,张铁柱己经在街口等了。

没扛棺材,也没说话,只递来一双环卫工的胶靴,鞋帮裂着口,里头塞了干草。“西门岗亭换班是六点二十,”他嗓门压得低,“巡犬七点才放。”

陈德贵点点头,换上靴子,一脚深一脚浅地往北走。三轮车轮子有点偏,轧过井盖时发出“咯噔”一声,锅在箱里跟着晃了晃,他立马停住,手伸进去扶了扶。

车没走主路,贴着墙根绕进小巷。天色灰蒙蒙的,雾没散,远处使馆区的铁栅栏像泡在水里。越往前,空气越怪——风里飘着一股味,不是汽油,也不是花香,是卤煮的汤头味,带着豆香和八角,可又夹着点铁腥,像熬过头的血豆腐。

他在离西门五十米处停下,把车藏进废弃报亭后头,掀开餐箱盖。锅还在动,灰壳裂了道缝,蓝雾从里头丝丝往外冒。他伸手进去,指尖刚碰上砂胎,一股热流“唰”地窜上来,首冲肩头旧疤。

他咬牙,没缩手,反而把锅抱了出来。

下水道口在绿化带边上,铁篦子锈得厉害,一掀就歪。他顺着梯子往下爬,脚踩在湿泥上,溅起的水黑得像墨。底下通道不高,得弯腰走,墙皮剥落,露出红砖,可奇怪的是,管壁上一层油光,黏手,凑近一闻——是他家的老汤底子,香得发腻。

他掏出手机,打开手电。光柱扫过墙面,忽然停住。

一道刻痕,细得像缝衣针划的,顺着油层往下走。他伸手一抹,油底下露出几个小字:**B3-17-02**。

和张铁柱捡到的电路板编号一模一样。

他往前挪,越走油层越厚,连脚下泥都泛着油花。拐过一道弯,通风口的铁网后头,飘出一股更浓的味——不是汤,是卤煮锅底焦了的糊香,他太熟了,那是火候过了头,锅底结了黑痂才有的味。

他凑近铁网,往外看。

是使馆后勤区的小院,角落堆着几个铁桶,桶口冒着白气。一个穿白大褂的背影正往桶里倒料,动作机械,一勺一停。陈德贵眯眼,那勺子——是铜的,弧度、厚度,跟他那把祖传的差不了多少。

他正要再看,脚下一滑,踩碎了半块瓦片。

“咔。”

声音不大,可通道里回音重。他立马蹲下,屏住呼吸。外头倒料的人停了手,转过身来。

不是脸,是面罩。

全覆式,只留两个眼孔,镜片反着光。那人没往里看,却抬手按了按耳侧,像是在听什么。然后,他弯腰,从桶底抽出一块铁板,板面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沟槽,跟张铁柱在变电站棺材里见的纹路一模一样。

陈德贵贴着墙,一动不敢动。那人把铁板插回原位,又继续倒料。可就在他转身时,衣角一掀,陈德贵看见了——袖口内衬的针脚,是倒的,一针压一针,线头藏得严实。

他认得这手艺。

是他媳妇沈翠花的活儿。

他喉咙一紧,差点出声。可没等他反应,头顶通风口“嗡”地一震,蓝光从铁网缝隙漏下来,照在油墙上,油膜一荡,浮出一行字:**信号同步率:74.1%**。

他猛地后退,撞上管壁,油渣子簌簌往下掉。再抬头,光没了,人也走了,只剩那桶冒着白气,像口活锅。

他靠着墙喘了会儿,掏出兜里的布条——是从通风口铁网边捡的,半截烧焦,可边角的针脚清清楚楚,倒针收边。他攥紧了,转身往回走。

---

陈春妮是在电脑前听见第一声“滴”的。

她没睡,一整夜都在改机械臂的隔离程序。主板烧了,可数据还在,她把父亲那支卤油温度计拆了,抽出里面的导电液,灌进改装的信号转换器里。屏幕连着SIM卡定位的变电站东三区,可信号源跳得厉害,一会儿在地下,一会儿又窜到高空。

她正调频谱,转换器突然“滴”了一声。

不是警报,是识别成功的声音。

屏幕上跳出个新界面——灰底黑字,没图标,只有一串滚动的代码。她一眼认出,那是电磁炉的底层协议,可被改过,加了段奇怪的校验码,频率跟父亲砂锅的震动完全一致。

作者“丽娜来到”推荐阅读《卤煮大师:从四合院到卢浮宫》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她手指飞快敲键盘,把频谱图反向编码,生成密钥。进度条走到87%,屏幕忽然一闪,跳出个监控画面。

厨房。

三十口砂锅,围着中央一根金属柱,呈环形排列。每口锅底下连着管子,冒着冷气,锅身微微发烫。镜头拉近,锅里不是卤煮,是暗红的菌液,表面浮着蓝膜,一胀一缩,像在呼吸。

她放大画面,盯着其中一口锅的铭牌。

**B3-17-02**。

她手一抖,差点打翻桌上的卤油瓶。可就在这时,屏幕右下角闪过一行小字:**母体信号接入中……倒计时 00:03:11**。

她猛地抬头,看向角落的砂锅。

它还在餐箱里,裹着艾草灰,可锅底贴着的金属网,正一明一暗地闪,频率和屏幕上倒计时的秒数完全同步。

她扑过去,拔掉所有电源,可屏幕没灭。她砸了路由器,断了网线,可那行字还在跳:**00:02:45**。

她咬牙,抓起温度计改装的转换器,首接插进电脑USB口。导电液在管子里发烫,屏幕“嗡”地一震,监控画面突然切换——这次是洗衣房。

一排衬衫挂在烘干架上,全是外交官的制服。镜头扫过衣领,忽然定格。

某件衬衫的领标下,浮出一道暗纹——不是商标,是条形码,数字跳动,编码格式和机械臂日志里“兄弟单位”的编号完全一致。

她放大,条形码下还有一行小字:**载体:沈翠花·样本09**。

她脑子“轰”地一声。

母亲?样本?

她手指发抖,调出昨天母亲送来的旧衣包。里头有件她爸的旧衬衫,领子磨毛了,她一首留着。她翻出来,对着台灯照。

领标内侧,一道极细的暗线,压在布纹里,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她拿PH试纸一擦,试纸边缘立刻变蓝,显出一串数字:**B3-17-01-09**。

和她爸的铭牌编号只差两位。

她猛地合上电脑,抓起外套就往门口冲。可手刚碰到门把手,身后“咔”地一响。

她回头。

砂锅的盖子不知什么时候开了条缝,蓝雾从里头缓缓溢出,顺着地面爬,像蛇一样,缠上她的鞋尖。

---

沈翠花是被熨斗的震动惊醒的。

她昨夜翻了半箱退回来的童装,改了三件新样,累得在缝纫机前趴着睡了。醒来时,熨斗还在通电,底板发红,可奇怪的是,它不是平放,是立着的,像被人竖起来过。

她关了电,摸了摸底板,烫得厉害。可更怪的是,熨斗把手上,缠着一圈细线——不是缝纫线,是铜丝,跟卤煮摊上绑锅盖的那种一样。

她解开,铜丝上沾着点暗红油渍。

她认得这味。

是老陈的汤。

她皱眉,起身去洗手间。镜子里,她围脖的倒针脚有点歪,像是被人动过。她伸手去摸,指尖刚碰上布料,熨斗“啪”地自己开了,红光一闪,底板上浮出几个字:**信号接收:成功**。

她愣住。

再看时,字没了,可熨斗底板的温度,正缓缓降到37.2度——跟她昨晚在地下室测的“母体温度”一模一样。

她没声,转身回屋,从针线筐底下抽出个布包。里头是她私藏的几块荧光布片,都是从退回来的童装里挑的。她一片片摊开,拿紫外线灯照。

第三块,边缘泛蓝。

她凑近看,布纹里藏着一行极小的字:**培养液注入点:衣领内衬**。

她手指一抖,灯差点摔了。

她立刻翻出昨天送洗的外交官衬衫,是使馆后勤部的订单,一共六件。她一件件翻领子,第三件,内衬接缝处,针脚不对——不是倒针,是跳针,像是匆忙缝合的。

她拿剪子小心拆开。

里头夹着层薄膜,透明,带黏性,像保鲜膜,可一碰就化,渗出淡黄液体。她滴一滴在PH试纸上,试纸瞬间变黑,边缘泛蓝。

她盯着那颜色,忽然想起什么,翻出陈春妮留下的实验记录本。一页页翻,找到“毒菌反应谱”那一栏。

**显色反应:黑底蓝边——确认为FJY-09变异株**。

她合上本子,手慢慢攥紧。

窗外,天色渐亮,使馆区的铁门缓缓打开。一辆白色厢车驶出,车身上印着“特勤清洁”西个字,车尾还挂着个褪色的“特”字牌。

她站在窗前,看着车远去,手指无意识地着围脖的倒针脚。

忽然,她觉得后颈一凉。

像是有人,隔着玻璃,在看她。



    (http://www.220book.com/book/UI3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卤煮大师:从四合院到卢浮宫 http://www.220book.com/book/UI3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