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槐香漫药杵,新艾引蝉鸣
归仁堂的晨雾还没散尽,洛小夏就被灶间的药杵声吵醒了。她揉着眼睛推开门,看见李默言正坐在院坝的石臼旁,手里握着根枣木药杵,一下一下地捣着石臼里的槐蕊和甘草。药杵撞击石臼的声音“咚咚”响,混着槐香飘在雾里,像有人在敲着带甜香的小鼓。
“李老,您怎么起这么早?”洛小夏趿着布鞋跑过去,看见石臼里的槐蕊己经被捣成了细细的碎末,黄灿灿的,混着甘草的淡棕,像撒了把掺了蜜的碎金。李默言停下手里的药杵,抹了把额角的细汗——虽然是清晨,他的鬓角却沾着点湿:“这槐蕊得趁晨露没干时捣,才能留住甜味。你春桃姐说,要做些槐蕊膏给巷里的孩子,夏天蚊虫多,抹在身上既能驱蚊,又能止痱,比城里买的药膏温和。”
洛小夏蹲在石臼旁,伸手摸了摸捣好的槐蕊末,细得像面粉,沾在指尖甜丝丝的。“我来帮您吧!”她说着,就要去接李默言手里的药杵,却被老人笑着按住了手:“你这小胳膊细腿的,哪有这么大的力气?一旁给我递些槐蕊就好,昨天晒的那些在竹筛里,你去拿过来。”
她应着跑向晒场,竹筛里的槐蕊果然还带着点晨露的湿气,抓在手里凉丝丝的。刚要往回走,就看见狗蛋挎着个竹篮从巷口跑进来,篮子里装着些带着根须的新艾——是刚从西坡村的田埂上挖的,艾苗嫩得能掐出水,叶背的白绒毛像撒了层薄雪。“小夏姐!你看我挖的新艾!”狗蛋的裤脚沾着泥,辫梢还挂着片艾叶,“我娘说新艾捣成泥,和槐蕊一起做膏子,驱蚊效果更好!”
两人一起把槐蕊和新艾搬到石臼旁,李默言看着篮里的新艾,眼睛亮了:“这艾苗选得好,茎细叶嫩,正是做膏子的好料。狗蛋,你倒是比阿牛会选艾,他上次挖的那批,茎太粗,捣出来的泥发柴。”狗蛋得意地扬起下巴:“我娘教我的!她说选艾要选叶背白绒厚的,闻着有股清苦香的,这样的艾才管用。”
张春桃端着个粗瓷碗从灶间出来,碗里盛着融化的蜂蜡,是昨天从巷口养蜂的张大爷那里换的,黄澄澄的,像块凝固的阳光。“你们倒是热闹,”她把碗放在石臼边,“我刚把猪油熬好了,等会儿槐蕊和新艾捣匀了,就和蜂蜡、猪油混在一起,熬半个时辰,膏子就成了。”
洛小夏看着石臼里渐渐变稠的混合物,槐蕊的甜混着新艾的苦,竟生出种特别的香。她想起去年夏天,萧云给她做的薄荷膏,抹在身上凉丝丝的,今年的槐蕊艾膏,想来会带着点甜香,孩子们肯定喜欢。“春桃姐,我们多做些吧!”她仰着头说,“西坡村的孩子也送些,阿牛哥说他们夏天总被蚊虫咬,身上都是小红包。”
张春桃笑着点头:“早想着呢!昨天特意多买了些蜂蜡,等膏子做好了,装在小瓷罐里,你和狗蛋一起给他们送过去。”
正说着,萧云和墨天行从堂屋出来,两人手里都拿着药锄——今早要去药圃给雪灵芝搭遮阳棚,正午的太阳越来越烈,怕把嫩苗晒蔫了。“李老,您这槐蕊膏快好了?”萧云走到石臼旁,闻了闻,“比去年的薄荷膏多了些甜香,孩子们肯定爱用。”李默言放下药杵,捶了捶腰:“快了!等你们从药圃回来,估计就能装罐了。对了,雪灵芝的遮阳棚要用细竹篾编,别用粗竹,挡光太厉害,苗长得慢。”
墨天行应着,从墙角扛出捆细竹篾——是阿牛昨天从西坡村带来的,劈得匀匀的,像一根根细银丝。“您放心,”他说,“昨晚己经和萧兄编了个小样板,透光正好,不会闷着苗。”
两人刚走到药圃,就看见李清蹲在雪灵芝的苗床边,手里拿着片碎竹片,正小心翼翼地把压在苗尖上的土块拨开。他的衣襟上沾着些泥点,显然是早就来了。“萧先生,墨先生,”李清看见他们,连忙站起来,“我刚才看苗床有点板结,就松了松土,您看这样行不行?”
萧云蹲下来,用手指捻了捻松土,软乎乎的,正好适合雪灵芝的根须生长:“做得好!松土时别太用力,这苗的根还嫩,容易伤着。”他说着,从背上的竹筐里拿出几根细竹棍,“我们先把竹棍插在苗床西周,再把竹篾铺在上面,搭个半人高的棚子,既能遮阳,又能通风。”
墨天行点点头,拿起根细竹棍,在苗床的角落轻轻插下去——竹棍插得不深不浅,刚好能稳住竹篾。李清也跟着学,虽然动作慢些,却很认真,每插一根竹棍,都要比量一下高度,生怕高低不一,竹篾铺不平整。“萧先生,北境的雪灵芝也需要搭遮阳棚吗?”李清一边插竹棍一边问,“我以前在北境见过的雪灵芝,都是长在背阴的山坳里,从来没搭过棚。”
萧云手里的动作没停:“北境的气候凉,太阳没这么烈,南境不一样,正午的太阳能把土晒裂。这雪灵芝是改良过的品种,虽然比北境的耐晒些,却还是娇贵,得细心照料。等它长到半尺高,就不用搭棚了,那时它的根扎得深,就能扛住太阳了。”
李清点点头,把手里的竹棍插稳:“原来如此!看来种草药也有这么多学问,以前我总以为只要把种子撒下去,浇点水就行,现在才知道,每种草药的性子都不一样,得像照顾孩子一样用心。”
墨天行笑了:“你说得对!医者看病要对症下药,种草药也要‘对草下养’,摸清了它们的性子,才能种好。你看这薄荷,喜湿却怕涝,所以要种在高些的地方;蒲公英耐贫瘠,随便撒在墙角就能长;雪灵芝喜阴却怕潮,所以苗床要铺层细沙,方便排水。”他说着,指了指苗床边缘的细沙,“这些沙是从巷口的溪里淘的,干净得很,既能排水,又能保肥。”
三人搭遮阳棚时,洛小夏和狗蛋也没闲着。她们帮张春桃把捣好的槐蕊艾泥倒进锅里,再加入融化的蜂蜡和猪油,用木勺慢慢搅拌。锅里的混合物渐渐变得黏稠,甜香混着艾香,漫得满院都是,引得巷口的几只麻雀都落在了归仁堂的院墙上,歪着头往里瞅。
“小夏姐,你看这膏子像不像蜂蜜?”狗蛋用木勺舀起一点,膏汁顺着勺沿慢慢流下来,黄灿灿的,像融化的琥珀。洛小夏也学着她的样子舀了点,放在鼻尖闻了闻,甜香里带着点艾的清苦,比刚才好闻多了:“等凉了就成膏了,到时候装在小瓷罐里,送给西坡村的孩子,他们肯定会喜欢。”
张春桃往灶里添了些柴火,火苗“噼啪”一声跳起来,映得锅里的膏子更亮了:“你们俩等会儿把小瓷罐洗干净,晾干了备用。这些罐是上次苏清鸢姐姐留下的,正好用来装膏子,比纸包的干净,还能反复用。”
洛小夏和狗蛋应着,跑到堂屋搬出一摞小瓷罐——都是巴掌大的粗瓷罐,罐口带着圈青花,是苏清鸢以前用来装药膏的。两人蹲在井边,用细布仔细地擦着罐口和罐底,连一点灰尘都不放过。“狗蛋,你说西坡村的小柱子会喜欢这膏子吗?”洛小夏一边擦罐子一边问,“去年我给他送薄荷膏,他说太凉了,像吃了冰块。”
狗蛋想起小柱子那个虎头虎脑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肯定喜欢!这膏子是甜香的,不像薄荷膏那么凉。上次我给他带了块槐花糕,他吃了还想要,说比他娘做的红薯干还甜。”
两人洗完罐子,刚晾在院坝的竹筛上,就看见萧云他们从药圃回来。雪灵芝的遮阳棚己经搭好了,细竹篾铺在竹棍上,像张小小的网,阳光透过竹篾的缝隙洒在苗床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金。“你们快来看!”洛小夏朝他们招手,“槐蕊艾膏快熬好了,马上就能装罐了!”
李默言走到锅边,用木勺舀起一点膏子,放在嘴边吹了吹,轻轻尝了尝——甜香里带着点艾的清苦,不腻不冲,正好。“好了,可以关火了,”他朝张春桃点点头,“再熬就老了,抹在身上会发硬。”张春桃赶紧把灶里的柴火撤出来,用灰盖灭,锅里的膏子渐渐停止了冒泡,像块凝固的黄玉。
几人一起把膏子装进小瓷罐里,洛小夏和狗蛋负责递罐子,萧云和墨天行负责装膏子,李默言和李清则负责盖盖子——盖子是用软木塞做的,盖好后还要用麻线缠一圈,防止膏子变干。“小夏姐,你看这个罐子给小柱子,”狗蛋拿起一个带青花的罐子,“他最喜欢青花,上次看见我的青花手帕,还抢着要。”洛小夏点点头,在罐子底下用墨笔轻轻画了个小太阳——这是她和小柱子的暗号,画小太阳的罐子,就是给他的。
装完膏子,己经是正午了。张春桃煮了绿豆汤,还蒸了些红薯,几人坐在堂屋的竹椅上,喝着绿豆汤,吃着红薯,聊着天。李默言说他下午要去巷口的王奶奶家看看,王奶奶前几天受了风寒,吃了萧云配的药,不知道好没好;李清说他要跟着李默言去,顺便学学怎么给老人看病;萧云和墨天行则要去堂屋整理草药,把晒干的蒲公英装进瓷罐;洛小夏和狗蛋则要去西坡村送槐蕊艾膏。
“你们俩路上小心,”张春桃给她们的竹篮里装了些绿豆汤和红薯,“西坡村的路不好走,别摔着。送完膏子早点回来,晚上我给你们做艾草团子。”洛小夏点点头,把竹篮挎在肩上,狗蛋也挎着个小竹篮,里面装着给小柱子的槐花糕。
两人刚走到巷口,就看见阿牛扛着个竹筐从西坡村来,筐里装着些新鲜的薄荷和蒲公英——是刚从田埂上采的,还带着晨露。“小夏,狗蛋,你们这是要去西坡村?”阿牛放下竹筐,擦了擦额角的汗,“正好!我娘让我给你们带些新摘的黄瓜,脆得很,你们带着路上吃。”他说着,从筐里拿出几根黄瓜,绿油油的,上面还带着小刺。
洛小夏接过黄瓜,咬了一口,脆生生的,带着点甜:“谢谢阿牛哥!你这是要去归仁堂?”阿牛点点头:“是啊!我药铺里的止咳药快用完了,来向萧先生要些药材。你们送完膏子别急着回来,我娘说晚上做玉米饼,让你们在那里吃。”
两人和阿牛告别后,继续往西坡村走。路上的槐花开得正盛,白的、黄的,像雪一样铺在巷口的老槐树上,风一吹,花瓣簌簌落,落在她们的头发上、肩上,像撒了把碎雪。洛小夏捡起一片槐花瓣,放在嘴里嚼了嚼,甜丝丝的,像吃了块蜜饯。“狗蛋,你看这槐花,”她指着老槐树,“要是能把它们都摘下来,做很多很多槐花糕,送给西坡村的孩子们,该多好。”
狗蛋也捡起一片槐花瓣,放在嘴里嚼了嚼:“等下次槐花开得更旺时,我们就叫上春桃姐,一起摘槐花,做很多很多槐花糕。我还要学做艾草团子,给小柱子他们吃,让他们也尝尝归仁堂的味道。”
两人走到西坡村时,孩子们正在村头的大槐树下玩跳房子。小柱子看见她们,立刻扔下手里的石子,跑了过来:“小夏姐!狗蛋姐!你们来啦!是不是给我们送好吃的了?”他的脸上沾着点泥,像只小花猫,眼睛却亮得像晨露。
洛小夏从竹篮里拿出那个带青花的小瓷罐,递给小柱子:“这是给你的槐蕊艾膏,抹在身上能驱蚊,还能止痱,是甜香的,不凉。”小柱子接过瓷罐,打开盖子闻了闻,眼睛立刻亮了:“真香!比去年的薄荷膏好闻多了!我现在就抹!”他说着,用手指蘸了点膏子,抹在胳膊上,脸上满是欢喜。
其他孩子也围了过来,洛小夏和狗蛋把槐蕊艾膏分给他们,每个孩子都拿到了一个小瓷罐,脸上都笑开了花。“小夏姐,这膏子能吃吗?”一个小女孩拿着瓷罐,仰着头问,眼睛里满是好奇。洛小夏笑着摇摇头:“不能吃哦!这是抹在身上的,吃了会肚子疼。等下次我们来,给你们带槐花糕,那个能吃,甜得很。”
孩子们听说有槐花糕,都高兴得跳起来,围着她们问什么时候来。狗蛋笑着说:“等下次槐花开得更旺时,我们就来,给你们做很多很多槐花糕,让你们吃个够。”
两人在西坡村待了一下午,和孩子们一起在槐树下玩跳房子,一起去溪里捞小鱼,一起采路边的小野花。小柱子还带着她们去看他种的向日葵,虽然刚长到半人高,却己经冒出了小小的花瓣,像个小小的太阳。“这是我娘给我的种子,”小柱子骄傲地说,“等秋天结了籽,我就送给你们,让你们也种在归仁堂的院坝里,肯定很好看。”
洛小夏点点头,心里满是期待:“好!等秋天我们就种在桃树苗旁边,让向日葵和桃树苗一起长大,一起开花。”
傍晚,两人要回归仁堂时,孩子们都舍不得她们走,拉着她们的衣角,让她们下次早点来。小柱子还把他种的向日葵苗挖了一棵,用草绳捆好,递给洛小夏:“你把它种在归仁堂的院坝里,要经常浇水,它很快就会长高的。”洛小夏接过向日葵苗,小心地放在竹篮里,像揣着件宝贝:“谢谢你,小柱子!我肯定会好好照顾它,等它开花了,就告诉你。”
两人走在回归仁堂的路上,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像两个小小的巨人。竹篮里的向日葵苗在风里轻轻晃着,像在和她们打招呼。洛小夏想起孩子们的笑脸,想起小柱子的向日葵苗,想起归仁堂的槐蕊艾膏,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不管是归仁堂的药圃,还是西坡村的田埂,只要有草药的香,有孩子们的笑,就永远充满着希望和温暖。
回到归仁堂时,天己经黑了。院坝里的灯亮着,暖黄的光透过竹窗,洒在青石板上,像铺了层金。张春桃正在灶间煮艾草团子,香味漫得满院都是。萧云和墨天行坐在堂屋的竹椅上,整理着下午采的草药,李默言和李清则坐在石桌旁,聊着下午给王奶奶看病的事。
“你们回来啦!”张春桃从灶间出来,看见她们,笑着招手,“快过来洗手,艾草团子马上就好。小夏,你竹篮里是什么?怎么还带着棵小苗?”洛小夏把向日葵苗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放在院坝的角落里:“这是西坡村的小柱子送给我的,他说让我种在院坝里,等秋天结籽。”
萧云走过来,看着向日葵苗,眼里满是笑意:“好啊!明天我们就把它种在桃树苗旁边,让它们一起长大。等秋天向日葵开了花,桃树苗也长高了,归仁堂的院坝肯定会很好看。”
洛小夏点点头,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归仁堂的故事还在继续,像院坝里的桃树苗,像刚种的向日葵,像药圃里的雪灵芝,会慢慢长大,开花结果,永远充满着希望和温暖。艾草团子煮好了,甜香混着艾香,漫得满院都是。几人坐在石桌旁,吃着团子,聊着天,月光洒在他们的身上,像层银色的纱,温柔又温暖。洛小夏靠在萧云的肩上,看着院坝里的向日葵苗,看着药圃里的雪灵芝,看着巷口的老槐树,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只要大家一起努力,用草药和真心守护着北境,北境的百姓们一定会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像这艾草团子一样,甜得人心尖发颤。
九霄尘战录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九霄尘战录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UI5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