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薄荷掐新尖,稚手制香膏
归仁堂的晨雾刚被太阳烘出点暖意,院坝里就响起了竹篮碰撞的轻响。狗蛋背着个比他还宽半寸的小竹篮,正踮着脚往里面塞布巾——昨天萧先生说今天去东坡村采薄荷,要把采来的嫩芽用湿布包着,不然晒蔫了就做不成薄荷膏。
“你那小篮子装不了多少,”墨天行蹲在药圃边系鞋带,看他把布巾叠得方方正正,忍不住笑,“等会儿跟我挤一个大竹篮,你那篮子留着装你和小宝捡的酸枣。”狗蛋回头,鼻尖上还沾着点早上喝小米粥时蹭的米渣:“不行!我要自己装薄荷,萧先生说我采的薄荷嫩,做出来的膏香。”
正说着,院门外就传来小宝的喊声,带着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颤音:“狗蛋哥!等等我!”两人抬头,见小宝被他娘牵着,手里攥着个小陶罐,罐口用布塞得严严实实。“我带了蜂蜜!”小宝挣脱娘的手,扑到狗蛋身边,把陶罐举得高高的,“我娘说,薄荷水加蜂蜜好喝,等会儿我们采完薄荷,你教我做好不好?”
狗蛋眼睛一亮,伸手想去摸陶罐,又想起上次把小宝的枣子撒了一地的事,赶紧缩回手:“好!但你要拿稳,别像上次那样摔了。”小宝点点头,把陶罐抱在怀里,像揣着块暖玉。
洛小夏端着个陶盆从灶间出来,里面是刚蒸好的玉米馍,还冒着热气。“快过来吃,”她把陶盆放在石案上,“垫垫肚子,东坡村的薄荷田有点远,路上要走半个时辰。”狗蛋和小宝跑到石案边,各拿起一个玉米馍,啃得满嘴都是渣。小宝娘站在旁边,笑着帮他擦了擦嘴角:“这孩子,昨天盼着今天采薄荷,半夜醒了还问我‘薄荷是不是己经长到指尖高了’。”
萧云和李默言从药房里出来,两人手里都拿着小锄头——薄荷根浅,用小锄头轻轻一撬就能连根带起,但萧云特意嘱咐,只采嫩芽,留着根还能再长一茬。“都准备好了?”萧云看了眼竹篮和布巾,“张春桃和李清留在家晒昨天采的桔梗,我们五个去就行。”
狗蛋咽下最后一口玉米馍,把小竹篮往肩上提了提,又觉得不稳,干脆抱在怀里:“准备好了!我昨天晚上把小铲子磨得可亮了,能挖最嫩的薄荷!”他说着,从裤兜里掏出个小铁铲,铲头被磨得发亮,柄上还缠着他自己编的草绳,防止打滑。
一行人出了归仁堂,往东坡村走。路边的草叶上还挂着晨露,沾在裤脚上,凉丝丝的。狗蛋和小宝走在最前面,小宝的陶罐被他抱得紧紧的,偶尔停下来,弯腰去捡路边红透的酸枣,塞进怀里的小布包。“狗蛋哥,你看这个酸枣,比昨天的大!”他举着颗红得发黑的酸枣,献宝似的递过去,狗蛋咬了一口,酸得眯起眼睛,却还是点头:“甜!比昨天的甜,留着给小夏姐吃。”
墨天行跟在后面,手里拿着根树枝,时不时地拨开路旁的杂草。“你们看路边这丛草,”他指着一丛长着圆叶子的植物,“别跟薄荷认错了,这是艾草,叶子边缘是圆的,薄荷叶子有锯齿,闻着也不一样。”狗蛋跑回来,蹲在草丛边,先是用手指摸了摸叶子边缘,又凑过去闻了闻,皱着鼻子说:“艾草闻着有点苦,薄荷是凉丝丝的香。”
小宝也跟着蹲下来,学着狗蛋的样子摸叶子,手指刚碰到艾草,就被上面的细毛扎了一下,“呀”了一声。“没事,”墨天行伸手帮他拂掉手上的草屑,“艾草叶子上有绒毛,薄荷叶子光溜,下次记住了,光溜的是薄荷,扎手的是艾草。”
走到东坡村的薄荷田时,太阳己经升得老高,把田里的薄荷烘出了满鼻的凉香。那片薄荷长得齐膝高,绿油油的叶子上沾着晨露,风一吹,叶子翻卷,露出背面淡淡的白霜,像撒了层碎银子。“哇!这么多薄荷!”小宝松开狗蛋的手,就要往田里跑,被萧云拦住了:“慢点,田里有小石子,别崴了脚。采薄荷要掐顶尖的三叶,下面的老叶留着,不然下次长不出来。”
狗蛋早就蹲在田埂边,学着萧云的样子,拇指和食指捏住薄荷尖,轻轻一掐,“咔嚓”一声,带着露水的嫩芽就落在了手里。“小宝,你看,要这样掐,”他把嫩芽递过去,“别用指甲抠,会把茎掐断,留不下芽点。”小宝点点头,也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捏住一片薄荷尖,用力一掐,却把整根薄荷都拔了起来,根须上还沾着泥土。
“哎呀,”小宝脸一红,赶紧把薄荷插回土里,“我不是故意的,它太好拔了。”萧云走过来,笑着帮他把薄荷扶正:“没事,第一次都这样。你看,手指要离芽点近一点,轻轻用力,像摘果子一样。”他示范着掐了一根,递给小宝,“你试试。”小宝跟着学,这次终于掐下了一片嫩芽,虽然有点歪,却也没伤到茎。“我会了!”他举着嫩芽,高兴得跳起来,差点踩到旁边的狗蛋。
洛小夏和墨天行己经采了半竹篮薄荷,嫩绿的芽尖堆在篮底,用湿布盖着,看着就新鲜。“小夏姐,你看我采的!”狗蛋跑过去,把手里的薄荷递过去,“是不是很嫩?萧先生说这个做膏最好。”洛小夏拿起一根,闻了闻:“真嫩,比我采的还好。等会儿回去,你教小宝洗薄荷,好不好?”狗蛋点点头,又跑回田里,继续采薄荷。
李默言坐在田埂上,手里拿着本药书,时不时地抬头看看孩子们。阳光照在他的白发上,像撒了层金粉。“萧云,你看这俩孩子,”他笑着说,“比我们那时候机灵多了,一教就会。”萧云蹲在他旁边,手里拿着根薄荷,仔细看着叶子的纹路:“是啊,孩子们心思单纯,学东西专心。等薄荷膏做好了,让他们给村里的孩子送过去,也让他们知道,这些草药能帮上忙。”
采了一个多时辰,竹篮里的薄荷己经堆得冒了尖。狗蛋和小宝的小布包也装满了酸枣,怀里鼓鼓囊囊的。“该回去了,”墨天行看了看太阳,“再晚回去,薄荷就该蔫了,做出来的膏就不香了。”大家点点头,收拾好东西,往回走。
路上,小宝抱着他的蜂蜜罐,跟狗蛋商量:“狗蛋哥,我们回去先做薄荷水好不好?我想给萧先生和李老也尝尝。”狗蛋点点头:“好!但要等小夏姐同意,她不让我们随便用灶。”洛小夏听见了,笑着说:“可以,回去我帮你们烧火,不过蜂蜜不能放太多,太甜了不好喝。”小宝高兴得蹦起来,差点把蜂蜜罐掉在地上。
回到归仁堂,张春桃和李清正在院坝里翻晒桔梗。见他们回来,张春桃赶紧迎上来:“可回来了!我刚还想着,要不要去村口接你们。”李清则接过墨天行手里的竹篮:“这薄荷真新鲜,赶紧摊开晾一会儿,等会儿就可以做膏了。”
洛小夏把薄荷倒在竹筛里,摊得薄薄的,放在院坝的阴凉处。狗蛋和小宝跟在她后面,手里拿着小竹片,帮着把堆在一起的薄荷分开。“小夏姐,什么时候洗薄荷啊?”小宝仰着头问,眼睛盯着他的蜂蜜罐。洛小夏笑着说:“等薄荷晾半小时,把露水晾干,再洗,不然有水做膏容易坏。”
趁薄荷晾干的功夫,洛小夏去灶间烧了壶水。狗蛋和小宝则蹲在竹筛边,数着薄荷的叶子:“一片,两片,三片……”小宝数着数着,就伸手想去摸,被狗蛋拦住了:“别碰!小夏姐说要晾干,碰了手上的汗会让薄荷蔫掉。”小宝赶紧缩回手,乖乖地坐在旁边,看着薄荷叶子慢慢舒展。
水烧开了,洛小夏把晾好的薄荷放进陶盆里,用温水轻轻洗了洗。薄荷的清香混着水汽飘出来,满院都是凉丝丝的味道。“可以做薄荷水了!”小宝跑过去,抱着他的蜂蜜罐,等着洛小夏给他倒热水。洛小夏舀了两勺薄荷放进两个粗瓷碗里,冲上温水,递给他们:“等凉一点再放蜂蜜,不然蜂蜜会变酸。”
狗蛋和小宝捧着碗,坐在石案边,眼巴巴地等着水凉。墨天行和萧云正在药房里捣凡士林——做薄荷膏要用凡士林做基底,要先把块状的凡士林捣成细粉,再加热融化。李默言则在旁边看着,时不时地提醒他们:“别捣太碎,等会儿加热容易糊。”
薄荷水凉得差不多了,小宝小心翼翼地打开蜂蜜罐,倒了一小勺蜂蜜,用筷子搅了搅。“狗蛋哥,你尝尝!”他把碗递过去,狗蛋喝了一口,眼睛一亮:“甜丝丝的,还有薄荷的凉味,比小米粥还好喝!”小宝也喝了一口,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我娘说得对,加了蜂蜜就是好喝!”
两人捧着碗,跑到药房里,给萧云和李默言各递了一口。“真好喝!”李默言喝了一口,笑着说,“比药汤好喝多了,以后夏天就喝这个,解暑。”萧云也点点头:“是啊,薄荷能清热解暑,加了蜂蜜更温和,孩子们也喜欢喝。”
薄荷晾得差不多了,洛小夏把它们放进石臼里,准备捣成薄荷泥。“小夏姐,我来帮你!”狗蛋跑过来,抢过她手里的药杵,“我力气大,能捣得碎。”洛小夏笑着松开手:“好,但要轻点,别把薄荷汁溅出来,薄荷汁是做膏的关键。”
狗蛋双手攥着药杵,慢慢往下捣。薄荷在石臼里被捣得“沙沙”响,绿色的汁液慢慢渗出来,香味更浓了。小宝蹲在旁边,用小竹片把石臼边缘的薄荷扫进去,时不时地问:“狗蛋哥,好了吗?什么时候能做膏啊?”狗蛋头也不抬:“快了,等捣成泥就行,萧先生说要捣得看不见叶子梗才好。”
捣了半个时辰,薄荷终于变成了绿油油的泥。洛小夏把薄荷泥倒进一个小铜锅里,又加入捣好的凡士林,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熬的时候要不停搅,不然会糊底,”她拿着个木勺,一边搅一边说,“等凡士林完全融化,和薄荷泥混在一起,就可以装罐了。”
狗蛋和小宝蹲在灶膛边,帮着添柴。火苗“噼啪”作响,把小铜锅烘得暖暖的,薄荷和凡士林的混合香味飘出来,比刚才更浓郁了,带着点甜腻的凉香。“真香啊!”小宝吸了吸鼻子,“比我娘做的桂花膏还香!”狗蛋点点头:“等装罐了,我要给西坡村的小宝送一罐,他上次被蚊子咬了,起了个大包,肯定管用。”
萧云和李默言坐在灶间门口,看着他们熬薄荷膏。“你看这俩孩子,”萧云笑着说,“比我们还上心,以后归仁堂的薄荷膏,说不定就要靠他们做了。”李默言点点头:“是啊,我们老了,以后这些手艺都要传给他们,让他们继续守着归仁堂,帮着村民们。”
熬了一个多时辰,薄荷膏终于熬好了。洛小夏把火熄了,让薄荷膏稍微凉一点,然后倒进几个小陶罐里。陶罐是李清提前洗干净的,里面干干的,装着绿色的薄荷膏,像装了一罐罐春天的露水。“等凉透了,就可以盖盖子了,”洛小夏说,“放在阴凉处,能放好几个月,冬天蚊虫少了,也可以用来擦手脚,防止干裂。”
狗蛋和小宝凑在旁边,看着陶罐里的薄荷膏,眼睛亮晶晶的。“小夏姐,这个罐子能给我吗?”狗蛋指着一个最小的陶罐,“我要送给西坡村的小宝,他肯定喜欢。”洛小夏点点头:“好,这个最小的给你,那个次小的给小宝,你们自己送过去。”
两人高兴得跳起来,小心翼翼地捧着陶罐,生怕摔了。张春桃走过来,给他们每人递了块布巾:“把罐子包好,别烫手,路上小心点。”狗蛋和小宝接过布巾,把陶罐包得严严实实的,抱在怀里,像抱着稀世珍宝。
“我们走了!”狗蛋跟大家打招呼,“我们送完就回来,晚上还要吃春桃姐做的野菜团子!”大家都笑了,墨天行挥挥手:“慢点走,别跑,路上注意安全。”
两人抱着陶罐,往西坡村走去。路上的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像两个小小的大人。狗蛋时不时地停下来,帮小宝扶一下陶罐,生怕他抱不稳。“狗蛋哥,你说小宝会喜欢这个薄荷膏吗?”小宝小声问。狗蛋点点头:“肯定喜欢!他上次说蚊子咬了很疼,这个膏擦上凉丝丝的,肯定不疼了。”
到了西坡村,小宝家的烟囱正冒着烟,他娘正在灶间做饭。“狗蛋!小宝!”小宝娘看见他们,赶紧迎出来,“你们怎么来了?快进来坐。”狗蛋和小宝走进屋里,西坡村的小宝正坐在床上,手里拿着个小玩具,看见他们,高兴得跳起来:“狗蛋哥!小宝!你们来了!”
狗蛋把陶罐递给他:“这是我们做的薄荷膏,你上次被蚊子咬了,擦这个管用。”西坡村的小宝接过陶罐,打开盖子,闻了闻:“真香!像薄荷水的味道。”他娘走过来,摸了摸薄荷膏:“真好看,还是绿色的,比镇上买的膏好看多了。”
两人坐了一会儿,见天色不早了,就准备回去。西坡村的小宝娘非要给他们装些花生,让他们带回去吃。“谢谢大娘!”狗蛋接过花生,放在怀里,“我们下次再来教小宝认草药。”
回到归仁堂,己经是傍晚了。院坝里的桔梗己经晒好了,张春桃正在把它们装进陶罐里。萧云和李默言坐在石桌旁,整理着今天采薄荷的记录。墨天行则在药圃里给七叶一枝花浇水,嘴里哼着小曲。
“我们回来了!”狗蛋和小宝跑进去,手里拿着空陶罐——薄荷膏己经送给西坡村的小宝了。洛小夏笑着说:“送完了?他喜欢吗?”狗蛋点点头:“喜欢!他说要每天擦,以后蚊子就不咬他了。”
晚饭做好了,还是野菜团子和小米粥,却比平时多了一盘炒花生——是西坡村的小宝娘给的,炒得香香的。大家坐在石案旁吃饭,狗蛋和小宝各吃了一把花生,说:“真好吃!比我们家的花生香。”
夕阳慢慢沉到了山后面,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院坝里的陶罐里装着刚做好的薄荷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狗蛋和小宝坐在竹筛边,看着薄荷膏慢慢凉透,心里满是期待。
“萧先生,明天我们还能做薄荷膏吗?”狗蛋仰着头问。萧云点点头,笑着说:“可以!明天我们再去采些薄荷,做更多的膏,送给村里的孩子们,让他们夏天都不被蚊子咬。”狗蛋和小宝高兴得跳起来,约定明天一早还要一起去采薄荷。
风从药圃里吹过,带着薄荷的清香和夕阳的温暖,像在说:“今天真快乐,明天会更快乐。”大家都笑着,心里暖暖的。在归仁堂的这个秋天,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些平平淡淡的小事——采薄荷、做薄荷膏、送薄荷膏、给村民治病。但就是这些小事,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归仁堂的日子,串起了大家的快乐,串起了每个人心里的温暖。
洛小夏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想着,明天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去采薄荷,一起做更多的薄荷膏,一起把归仁堂的秋天,过得像薄荷一样清凉,像薄荷膏一样香甜,像狗蛋和小宝的笑容一样,永远都充满着希望和快乐。她知道,归仁堂就像一个温暖的家,大家在这里相互依靠,相互扶持,一起成长,一起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永远都不会分开。
(http://www.220book.com/book/UI5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