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寒梅映砚池,药圃育新苗
归仁堂的晨雾还没散,萧云推开药房的窗,就见檐角挂着的冰棱“嗒”地掉了一小块,砸在窗下那株刚冒芽的薄荷苗旁。她指尖刚触到窗棂的霜花,就听见灶间传来洛小夏的笑:“狗蛋,你把南瓜饼蒸糊了!”紧接着是狗蛋的急喊:“我不是故意的!阿妹今天要带她娘新磨的玉米面来,我想先蒸好饼等着……”
萧云忍不住弯了嘴角,转身拿起案上的《本草纲目》,却见书页间夹着片干枯的野菊花——是阿妹上次采来给她压的书签,花瓣边缘还沾着点没抖干净的土。她正着花瓣,李默言提着个竹篮走进来,篮子里码着几捆带着晨露的艾草:“今早去后山采的,叶片厚实,正好阴干了给孩子们做驱蚊包。对了,昨天托镇上药铺带的朱砂到了,等会儿教狗蛋和小宝研墨,给他们的练字本盖名字章。”
“朱砂要先用水泡软,”萧云接过竹篮,把艾草摊在窗台上,“孩子们昨天问起‘墨’字怎么来的,正好借研墨给他们讲讲制墨的道理。对了,墨天行呢?早上没听见他劈柴的声音。”话音刚落,就见墨天行扛着个半人高的竹架从院门外走进来,竹架上还挂着几枝含苞的红梅:“去后山砍竹枝时见着的,梅枝上的雪还没化,插在学堂的砚池边正好。孩子们不是说想看‘梅’字怎么写?等花开了,对着花写字才记得牢。”
他说着就往学堂走,萧云和李默言跟着过去,就见狗蛋正蹲在灶台边,对着焦黑的南瓜饼皱脸。洛小夏拿着竹刷在刷锅,见他们进来,无奈地笑:“你俩快来评评理,狗蛋非要把糊饼藏起来,说不能让阿妹看见他把她娘的玉米面浪费了。”狗蛋红着脸站起来,手里还攥着块没糊透的饼边:“阿妹娘特意嘱咐的,说玉米面金贵,要省着用……”
“傻孩子,”萧云揉了揉他的头,“糊了就糊了,等会儿阿妹来了,我们一起做玉米糊饼,比蒸的还香。你去把学堂的砚台都摆出来,李老要教你们研朱砂墨。”狗蛋眼睛一亮,把饼边塞进嘴里,拍了拍手上的灰就往学堂跑。洛小夏看着他的背影笑:“还是萧先生有办法,这孩子就听你的。”
没过多久,院门外就传来阿妹的笑声,她挎着个蓝布包,身后跟着小宝、大牛和小花。阿妹一进门就举着布包喊:“小夏姐!我娘磨的玉米面,还加了黄豆面,说做饼子又香又软!”小宝则捧着个陶碗,碗里装着他娘腌的酸豆角:“萧先生,这个配饼子吃,能多吃两个!”大牛肩上扛着根比他还长的枯树枝,嚷嚷着:“墨大哥,我今天要学做木剑!昨天看你劈柴的样子,比说书先生讲的侠客还厉害!”
洛小夏赶紧迎上去,接过阿妹的布包:“正好,我们今天做玉米黄豆饼,再熬点野枣粥,配着小宝的酸豆角,肯定好吃。小花,你娘给学堂绣的布垫呢?昨天你说要给小桌子换新衣裳。”小花从布包里掏出块粉蓝的布垫,上面绣着几朵小雏菊:“我娘说小桌子天天被我们趴着写字,该穿件新衣裳了。萧先生,你看好看吗?”
萧云接过布垫,摸了摸上面细密的针脚:“真好看,小花的手真巧,以后可以教大家绣小荷包。走,我们先去学堂,李老要教你们研墨盖印章。”孩子们跟着她走进学堂,就见窗下的砚池边插着几枝红梅,梅枝上的雪正慢慢融化,滴在砚池里,漾起小小的涟漪。墨天行正把竹架搭在墙边,上面要挂孩子们的练字本。
“快过来,”李默言坐在案前,面前摆着个研钵和一小包朱砂,“今天我们学研墨。朱砂墨不仅能写字,还能辟邪,你们的练字本上盖个朱砂印,就像给本子穿了件保护衣。狗蛋,你先来试试,把朱砂放进研钵,加一点水,慢慢磨。”狗蛋赶紧凑过去,小心翼翼地把朱砂倒进研钵,加了点水,拿着研杆慢慢磨起来。朱砂在研钵里慢慢变成红色的墨汁,散发出淡淡的矿物香。
阿妹趴在案边,眼睛首勾勾地看着:“狗蛋哥,磨出来的墨是红的,比黑墨好看!我也要磨,磨好了给我的练字本盖个印,还要给‘雪雪’(她的麦秆小兔子)盖一个。”小宝也急着举手:“李老,我也要磨!我要给我娘的账本盖印,让账本也有保护衣。”李默言笑着点头,给每个孩子都分了点朱砂,让他们轮流研墨。
洛小夏这时端来刚做好的玉米黄豆饼,饼子金黄金黄的,边缘焦脆,散发着黄豆和玉米的香气。她把饼子放在案上:“先吃点饼垫垫肚子,等会儿再研墨。阿妹,你娘的玉米面真好用,做出来的饼子又香又软。”阿妹拿起一块饼,咬了一口,眼睛都亮了:“比我娘做的还好吃!小夏姐,你教我做好不好?我想做给我娘吃。”
孩子们围在案边吃饼,墨天行也拿了一块,咬了一口说:“确实好吃,比镇上卖的还香。小夏,下次可以多做些,晾干了给孩子们当干粮,上山采草药的时候能吃。”洛小夏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等过几天把玉米磨多点,做些玉米饼干,再配上野枣糕,孩子们的干粮就够了。”
吃过饼,孩子们继续研墨。狗蛋磨的朱砂墨己经很细腻了,李默言拿起他的练字本,在上面盖了个小小的“狗蛋”印章:“看,这样你的练字本就有名字了。以后每次写完字,都可以盖个印,等攒多了,就能看到自己的字进步了。”狗蛋看着本子上的红印,高兴得首蹦:“我要天天写字,盖满一整本!”
阿妹也磨好了墨,李默言给她的本子盖了印。她捧着本子,翻来覆去地看:“萧先生,我能在上面画朵梅花吗?就像窗下的那枝红梅。”萧云点点头,给她递了支小毛笔:“可以啊,画画也是学习,能把看到的东西画下来,也是一种本事。”阿妹拿起毛笔,蘸了点朱砂墨,在印章旁边画了朵小小的梅花,虽然花瓣歪歪扭扭,但看得出来很认真。
下午的时候,墨天行带着大牛和狗蛋去院子里做木剑。他先把枯树枝削成剑的形状,再用砂纸把边缘磨光滑,然后教他们在剑柄上缠布条。大牛学得很认真,手里的砂纸磨得“沙沙”响:“墨大哥,我要做一把最长的木剑,以后保护阿妹和小花。”狗蛋则在剑柄上缠了根红绳:“我要给我的剑起个名字叫‘梅剑’,因为今天插了红梅。”
萧云和洛小夏带着阿妹、小宝和小花去药圃。药圃里种着薄荷、艾草、蒲公英,还有刚栽下的金银花。萧云蹲在薄荷苗旁:“你们看,薄荷苗己经长出新叶了,以后要经常浇水、除草,这样它才能长得好。阿妹,你负责给薄荷浇水好不好?”阿妹点点头,拿起小水壶,小心翼翼地给每株薄荷苗浇水:“薄荷苗要快快长,夏天就能喝薄荷茶了。”
小宝则对蒲公英感兴趣,他蹲在蒲公英旁,看着白色的绒球:“萧先生,蒲公英的绒球一吹就飞,是不是里面藏着小种子?”萧云笑着说:“对,那些绒球里的小伞就是蒲公英的种子,风一吹,它们就会飞到别的地方,长出新的蒲公英。你可以试试吹一下,看看种子能不能飞起来。”小宝深吸一口气,对着绒球一吹,白色的小伞纷纷扬扬地飞起来,像下雪一样。
小花则在给艾草拔草,她的小手很巧,轻轻一拔就把草拔了出来:“萧先生,艾草能做驱蚊包,那能不能做香包?我想给我娘做个香包,让她身上香香的。”洛小夏走过来,摸了摸她的头:“可以啊,等艾草晾干了,我们把它磨成粉,再加上干菊花,就能做香包了。小花要是想学,我教你做。”小花高兴地说:“谢谢小夏姐!我要做个最大的香包,挂在我娘的床头。”
傍晚的时候,孩子们的木剑和草药都打理好了。大牛举着自己做的木剑,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像个小侠客;狗蛋的“梅剑”插在学堂的墙角,剑柄上的红绳随风飘动;阿妹的薄荷苗浇得湿湿的,叶片上还挂着水珠;小宝的蒲公英种子飞了一地,明年就能长出新的蒲公英;小花的艾草拔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排在药圃里。
洛小夏在灶间准备晚饭,做了红薯粥、炒青菜,还有下午剩下的玉米黄豆饼。大家围坐在石案旁,吃着饭,聊着天。李默言喝了口粥:“明天镇上有集市,我去买点宣纸和毛笔,孩子们的练字本快用完了。对了,还要买些布料,给孩子们做冬天的手套,免得写字冻着手。”
墨天行点点头:“我和你一起去,顺便买点竹篾,给学堂编几个书架,孩子们的书越来越多了,得好好放着。小夏,你想要什么?我给你带点镇上的糖糕。”洛小夏笑着说:“不用了,你帮我买点针线就行,我要给孩子们做布垫和香包。萧先生,你呢?”
萧云想了想:“帮我买点朱砂和墨块,还有几本启蒙的小册子,给孩子们当课外书。对了,问问镇上的药铺有没有金银花的种子,我们药圃里可以多种点,夏天能泡水喝,还能做药。”
孩子们听着,也七嘴八舌地说起来。阿妹说要带点麦芽糖,小宝说要带点小泥人,大牛说要带点小斧头,小花说要带点绣花线。墨天行笑着说:“好,都给你们带,不过你们要答应我,明天好好上课,不许调皮。”孩子们都用力点头,生怕墨天行反悔。
吃过晚饭,狗蛋和小宝主动去收拾碗筷,阿妹和小花则帮洛小夏缝布垫。萧云和李默言坐在学堂里,整理着孩子们的练字本。萧云拿起阿妹的本子,上面除了歪歪扭扭的字,还有几朵小红梅,她笑着说:“阿妹很有画画的天赋,以后可以教她学画。”李默言点点头:“是啊,孩子们各有各的长处,狗蛋力气大,适合学做竹器和木活;小宝聪明,适合学认字和算术;大牛勇敢,适合学采药和劈柴;小花手巧,适合学绣花和做手工;阿妹细心,适合学画画和照顾草药。我们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夜深了,归仁堂的灯还亮着。墨天行在院子里劈柴,火光映着他的身影;洛小夏在灶间缝布垫,针线在灯光下穿梭;萧云和李默言在学堂里整理书籍,时不时传来翻书的声音。孩子们躺在床上,还在念叨着明天的集市和要学的东西。阿妹梦见自己的薄荷苗长得比她还高,开出了紫色的小花;狗蛋梦见自己的“梅剑”变成了真的,能打败山上的大灰狼;小宝梦见自己的蒲公英种子飞到了天上,变成了星星;大牛梦见自己的木剑能砍断大树,给学堂盖新的房子;小花梦见自己的香包挂满了整个归仁堂,香气飘到了山外。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墨天行和李默言就背着竹篮去镇上了。孩子们早早地就起床了,帮洛小夏打扫院子、喂鸡、浇药圃。萧云则在学堂里教他们读《三字经》,书声朗朗,飘出窗外,和院子里的鸡叫声、孩子们的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歌。
阿妹拿着小水壶,给薄荷苗浇水:“薄荷苗,你要快快长,等墨大哥和李老回来,我要让他们看看你长得多高。”小宝则蹲在蒲公英旁,数着飞起来的种子:“一、二、三……好多种子啊,明年这里就会变成蒲公英的海洋了。”小花坐在学堂的门槛上,缝着布垫:“我要缝好多好多布垫,给每个小桌子都穿上新衣裳,还要给墨大哥和李老缝个大的,让他们坐着舒服。”
中午的时候,洛小夏做了野枣粥和玉米饼干,孩子们围坐在石案旁,吃得津津有味。阿妹咬了一口玉米饼干:“小夏姐,这个饼干真好吃,比昨天的蒸饼还香。等墨大哥和李老回来,我要让他们也尝尝。”洛小夏笑着说:“好,我给他们留了好多,等他们回来就能吃了。”
下午的时候,墨天行和李默言回来了,竹篮里装满了东西。墨天行拿出买的宣纸和毛笔,分给孩子们:“这些宣纸又白又软,适合你们写字;毛笔是狼毫的,写起来很顺手。”李默言则拿出买的布料和针线:“这些布料很暖和,小夏可以给孩子们做手套;还有金银花的种子,等春天的时候我们就种在药圃里。”
孩子们围上来,兴奋地看着竹篮里的东西。阿妹拿起一块粉色的布料:“小夏姐,我能用这块布料做个小荷包吗?我想装我的朱砂墨。”洛小夏点点头:“可以啊,等我做完手套,就教你做荷包。”小宝拿起一个小泥人:“这个泥人真好看,像萧先生讲的故事里的小神仙。”大牛拿起一把小斧头:“墨大哥,这个小斧头能劈柴吗?我想试试。”墨天行笑着说:“这个小斧头是玩具,不能劈柴,等你长大了,我给你买把真的。”
小花则拿起绣花线:“李老,这些线的颜色真多,我能用来绣香包吗?我想绣朵红梅,像窗下的那枝一样。”李默言点点头:“可以啊,绣好了给我们看看,肯定很好看。”
萧云拿起买的启蒙小册子,坐在案前给孩子们讲里面的故事。孩子们围在她身边,听得津津有味。故事里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从小就喜欢读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还教了很多孩子认字。孩子们听着,眼睛里都闪着光,阿妹说:“萧先生,我以后也要像故事里的小男孩一样,做个有学问的人,教山里的孩子认字。”萧云笑着说:“好啊,只要你们好好读书,肯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晚饭的时候,洛小夏做了很多好吃的,有红烧肉、炒鸡蛋、野枣糕,还有孩子们喜欢的玉米饼干。大家围坐在石案旁,吃得很开心。墨天行喝了口酒:“今天去镇上,药铺的老板说,我们归仁堂的草药很受欢迎,以后可以多采些,拿到镇上卖,换些钱给孩子们买更多的书和文具。”李默言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等春天的时候,我们就带孩子们去山里采草药,既能教他们认草药,又能换钱,一举两得。”
萧云说:“还要教孩子们做手工,比如麦秆作品、布垫、香包,也可以拿到镇上卖,让他们自己挣钱买学习用品,这样他们会更珍惜。”孩子们听了,都高兴地说:“我们要做很多手工,卖很多钱,给学堂买新的桌子和椅子,还要买很多很多书。”
吃过晚饭,大家都在学堂里忙活。萧云教孩子们写新的字,李默言教他们认新的草药标本,墨天行给他们的木剑刻花纹,洛小夏教他们缝小荷包。归仁堂的灯光亮到很晚,里面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墨香、药香、布香。
窗外的红梅不知何时开了,一朵两朵,慢慢绽放,红色的花瓣映着灯光,像一团团小小的火焰。檐角的冰棱还在慢慢融化,滴在砚池里,发出“嗒嗒”的声音,像在为这温暖的夜晚伴奏。
孩子们躺在床上,手里攥着新的毛笔和小荷包,心里满是期待。他们知道,明天又会是充满乐趣的一天,有新的字要学,有新的手工要做,有新的故事要听。归仁堂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包容着他们的欢笑和梦想,也孕育着他们的希望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九霄尘战录》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UI5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