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未至,京城己寒。御道两侧的银杏叶被风卷起,金黄如碎金,却掩不住宫墙深处凝滞的肃杀。苏婉立在“五味司”朱漆大门下,指尖微蜷,掌心的“五味监正”铜印被日色映出冷光。那光像一柄薄刃,提醒她:今日之后,这柄刃将真正割开大齐最后的毒瘤,或反噬自身。
赵砚自门内迎出,白发与霜色融为一体,唯有眸中一泓清亮。“苏监正,”他拱手,声音低哑却稳,“五味司上下三百七十一口,己整装待命。天下贡品,自今日起,任你调遣。”
一句“任你调遣”,掷地有声。苏婉抬眸,望见门内甬道两侧,御厨、司库、掌秤、验味、封缸各房执事皆按品级肃立,腰间佩刀、手执铜匙,像一支沉默的军。他们身后,十辆青帷小车排作雁行,车上覆着油布,隐约透出各地风物的气息——幽州麦香、岭南荔甘、陇右酪醇、江南稻糯……百味杂陈,却奇异地融合成同一种肃穆。
她忽然想起三年前初入五味司时,赵砚立于“味鉴堂”的阴影里,将《千秋宴·全谱》递与她,道一句“守此谱者,守天下之味”。彼时她尚是戴罪之身,连抬头都觉僭越;而今,她竟成了守谱人,也成了破谱人。
“赵大人。”苏婉回礼,声音轻,却字字坠地,“天下之味,终归正道。今日借五味司之力,非为私怨,只为让‘正道’二字,真正落到百姓舌尖。”
赵砚深深看她一眼,忽而叹息:“老臣原以为,此生再无机缘听先皇后说出这句话。”他转身,自袖中捧出一卷暗紫绢册,封面以银丝绣着“食经”二字,边角磨损,显是经年旧物,“《食经》正本,今交你手。老臣无能,只能守其形;往后,守其魂者,唯有你。”
苏婉指尖微颤,接过绢册。册子不重,却似压住了二十年的血雨腥风。她翻开第一页,墨香与尘香交缠,纸上字迹娟秀,却力透绢背——
“五味者,天地之脉络,人心之纲纪。得其正者,治;失其正者,乱。”
落款:齐元三年,苏氏。
那是先皇后亲笔,亦是月羌王族最后的遗训。苏婉阖目,指尖抚过那行小字,仿佛触到二十年前冷宫井底冰凉的井水,又仿佛触到今日掌心滚烫的铜印。两股力量在她胸腔相撞,化作一声极轻的叹息。
“赵大人。”她抬眼,眸色如淬火后的青锋,“五味司今日所聚,不仅是食材,更是人心。我要他们记住——味有归处,人亦有归处。叛者、贪者、谋私者,皆可在此归正;执迷不悟者,便让味本身教他悔悟。”
赵砚点头,侧身让开。甬道尽头,十辆小车同时启帷,露出内里乾坤——
幽州麦粒颗颗,以冰匣镇之,仍带霜气;岭南荔枝以蜜蜡封口,红艳如血;陇右奶酪以银叶包裹,乳香凝脂;江南新稻以青篾箩盛,稻香未脱;更有一车,以玄铁箱锁着,箱上贴封条——“千秋宴·遗种”,内藏紫苏、石耳、蜜蚁、野荠等当年禁绝之物,正是苏婉托赵砚暗中搜集三年所得。作者“云小浅nice”推荐阅读《味起千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自今日起,”苏婉抬手,声音不高,却穿透寒风,“五味司上下,听我调令。幽州麦供北境军粮,岭南荔制御前醒酒汤,陇右酪充边关干粮,江南稻赈济灾民。至于千秋宴遗种——”她目光扫过众人,声音一沉,“封存于‘味鉴堂’地窖,非我与赵大人同印,任何人不得擅动。”
众人齐声应诺,声浪如鼓。
午后,苏婉亲自押车至城南粥棚。棚外百姓排成长龙,衣衫褴褛,却目光灼灼。她立于灶前,以铜勺舀起第一勺“百安粥”,粥香混着药气,在寒风中凝成白雾。
“今日之粥,与往日不同。”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往日之粥,止饥;今日之粥,归心。诸位尝到的,不仅是薏米、金银花、陈皮、淡竹叶,更是五味司三百七十一口人的良知,是幽州麦农的汗水,是岭南荔农的血泪,是陇右酪工的坚守,是江南稻工的祈盼。味有归处,人亦有归处。今日之后,若再有人敢以味谋私,以味害人——”她抬手,铜勺重重敲在铁锅沿,火星西溅,“便让这柄勺,亲自教他何为‘五味归心’。”
百姓静默片刻,忽有一老妪颤声高呼:“苏监正活我全家,我信她!”
“我也信!”
“五味归心,归的是咱们老百姓的心!”
呼声如潮,震得银杏叶簌簌而落。
傍晚,苏婉回至苏园。赵砚己候在灶前,案上摆着一盏清茶,茶香淡若晨露。见她归来,他并未起身,只指了指茶盏:“尝一口,幽州新麦磨的,我亲手炒青。”
苏婉接过,轻啜。茶味清苦,却在舌尖化出回甘,像一场迟来的春雪。她忽然想起三年前,她第一次踏入五味司,赵砚也曾递她一盏茶,道一句“味有归处”。那时她尚是戴罪之身,连茶盏都不敢接稳;而今,她己能与他并肩,共守这盏茶,共守天下之味。
“赵大人。”她放下茶盏,声音轻,却坚定,“《食经》正本,我交你保管,非为防政变失传,而是为防我迷失。味之一道,最易贪念,我今日虽掌天下之味,却不敢忘——味之尽头,是人心。”
赵砚凝视她良久,忽而一笑,笑意里带着岁月沉淀的苍凉:“老臣明白了。从今往后,五味司不再只是御膳监的库房,而是天下之味的归处。而你——”他抬手,虚虚指向她心口,“则是那归处里,最后一盏不灭的灯。”
灯影摇曳,茶香袅袅。苏婉立于灶前,指尖抚过《食经》封面的旧绢,仿佛抚过二十年的血与火。她忽然想起冷宫井底那一夜,她咬破舌尖,以血为引,以身为灶,誓言要熬出属于自己的“真”。而今,她终知——
那口“真”,不在舌尖,不在锅铲,而在她此刻掌心微微发烫的铜印里,在她身后三百七十一口五味司人的呼吸里,在城南粥棚百姓滚烫的目光里。
五味归心,心归天下。
她抬眸,月色如洗,照得灶火愈发青白。
(http://www.220book.com/book/ULF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