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熙二年二月初二,龙抬头,雪霁初晴。
太和殿前铜鹤口衔瑞雪,玉阶下却摆起一座新匾——
“御膳堂”三字,铁画银钩,乃新帝萧景行亲书。
匾下,苏婉素衣束袖,腰悬“五味监正”铜印,指尖托着一卷黄绫,绫上以朱砂列五款铁律:
一不烹珍禽,二不烹幼崽,
三不为媚上,西不藏私心,
五不违天时。
五款之下,又有小注:
“味归人心,人归正道——违者,斩。”
百官环立,神色各异。
有人暗嗤:“厨者之规,岂足登庙堂?”
亦有人低声感叹:“此乃刀俎之规,亦是天下之规。”
萧景行立于丹陛,冕旒未动,声音却透金石:
“自今日起,御膳堂独立于六部之外,掌天下食政。凡入堂者,先立誓,后执刀;誓破,刀折。”
苏婉展绫,声音不高,却字字透风:
“第一不烹珍禽——
飞禽走兽,各有天职。烹其珍者,必启贪念;贪念一起,民心即乱。
昔日柔妃以龙涎蜜驭军,今日我以五谷安民,味之轻重,即国之轻重。”
百官默然,想起三年前边关“药兵”之祸,脊背生寒。
“第二不烹幼崽——
稚子无辜,未历风霜。烹之,损天和,亦损人和。
凡民间有烹幼崽者,同罪。”
她目光扫过,落在御史台刘大人身上。
刘大人曾以“鹿胎羹”献媚,此刻面色如土。
“第三不为媚上——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味若只为媚上,则百味失真,百政失准。
御膳堂之味,先敬天地,次敬百姓,后敬君王。”
萧景行微微颔首,冕旒轻晃,似雪落无声。
“第西不藏私心——
味者,天下之公器。私一毫,则毒千里。
凡御膳堂人,举箸先问心,问心无愧,方可问味。”
她抬手,以铜印重击案几,声如晨钟。
“第五不违天时——
春不食鲤,夏不食蟹,秋不食犬,冬不食雉。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味之大道,即天道。”
五款读罢,殿前鸦雀无声。
苏婉转身,面向御膳堂新选三十六名庖人。
三十六人,皆自边关、州郡、市井而来,有白发老妪,亦有垂髫童子。
她取铜刀,划破指尖,血滴入案上青瓷碗。
碗底早凝一层薄霜,血落即化,凝成一朵小小红花。
三十六人依次上前,以刀划指,滴血于碗。
雪花一朵接一朵,竟连成一圈,如雪中红梅。
苏婉举杯,声音清越:
“今日立誓,味在人在,味亡人亡。誓破,刀折,人斩。”
三十六人齐声应诺,声浪震得殿檐积雪簌簌而落。
誓毕,苏婉命人将五规刻于铜板,立于御膳堂外。
铜板高八尺,厚三寸,雪落无痕。
不出三日,京中酒肆茶坊己传开:
“御膳堂五不烹,乃天条!”
城南粥棚老妪,以糙米、野菜熬一锅“五不粥”,分与饥者,称之曰“良心味”;
北市屠户,挂出木牌“幼崽不杀”,生意反更兴隆;
东郊猎户,焚网焚夹,放归雏禽,只取成年之兽。
更有甚者,千里之外的蜀中盐商,将五规刻于盐井壁,以盐利养乡学,号称“味德堂”。
御膳堂立规第三日,夜。
苏婉独坐灯前,翻检《冷宫录》最新一页。
墨迹未干,写着:
【膳堂立规 五不烹 民心归附 权臣侧目】
窗外风紧,灯焰摇晃。
一道黑影掠上屋脊,剑尖挑落瓦片,碎雪纷飞。
苏婉抬眼,指尖银蝉微亮。
黑影却未逼近,只在檐角留下一纸,上书:
“五不烹,断我财路。三日后,取你首级。”
落款:西狄残刃。
苏婉将纸投入灶火,火光映出她眼底寒芒。
“味不藏私,亦不藏锋。”
三日后,西狄刺客伏诛于御膳堂外。
刺客尸身旁,落一柄断剑,剑身刻着“味斩”二字。
百姓传颂:
“御膳堂五不烹,连刺客都不敢犯。”
苏婉立于铜板前,指尖抚过“不违天时”西字,轻声道:
“味归人心,人归正道。今日之后,天下厨者,皆守此规。”
雪落无声,铜板如新。
御膳堂炊烟起,首上九霄,像一条看不见的索,将天下人心,系于一味。
云小浅nice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ULF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