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停后的清晨,阿灵掀开棉帘时,鼻尖先撞上股甜丝丝的香气。
巷口王婶的卤味推车停在醉云居门口,竹篾盆里堆着酱红的猪手,她正踮脚往门楣上挂自己编的中国结:"昨儿听煎饼嫂说你要熬莲藕汤,我这卤料里的老冰糖给你留了半罐。"
阿灵接过玻璃罐,指腹触到罐身还带着体温——王婶定是天没亮就从坛子里挖的。
她望着王婶发顶沾的碎雪,忽然想起从前这女人总板着脸说"同行是冤家",此刻眼角却堆着笑:"我家那口子说,你这儿的热汤能暖一条街,咱们凑把火,该更旺。"
灶上的铜锅开始咕嘟作响,阿灵搅着汤勺的手顿了顿。
她想起昨夜小石头蜷在她腿上问"为什么他们愿意帮我们",此刻答案正像汤里的藕片,在滚水里慢慢舒展开——张奶奶拎着半筐酸菜跨进门时,菜叶上还凝着霜;李叔蹬着三轮送来刚宰的羊,后背上的棉袄湿了一大片;就连常和阿灵抢早市摊位的炸糕婶,都捧着个陶瓮,瓮口封着红布:"我家那口祖传的桂花蜜,泡米酒最甜。"
"阿灵姐!"小石头举着个竹篮从里屋跑出来,篮底铺着层干草,十几枚土鸡蛋暖融融的,"收废品的刘爷爷说,他孙女喝了你煮的鸡蛋汤,咳嗽都好了,让我把攒的蛋都拿来。"孩子冻得通红的鼻尖泛着水光,睫毛上还沾着没化的雪粒子。
阿灵蹲下来替他理了理歪掉的围巾,指尖触到他后颈薄毛衣下凸起的骨节——这孩子从前总躲在巷角啃冷馒头,如今却把别人的善意捧得比自己还金贵。
她喉头有些发紧,转身从灶边摸了块烤得焦香的红薯塞进他手里:"先暖手。"
案板"咚"的一声响,老陈伯举着份皱巴巴的信纸挤进来:"我把你说的互助计划写成条儿了!"他推了推老花镜,纸页被手指捏得发皱,"共享食材库、轮流帮工、利润分三成给社区...你看看还缺啥?"
阿灵接过纸,看见边角上有铅笔写的备注:"张奶奶眼不好,不用她早起;李叔腰伤,搬重物归我。"字迹歪歪扭扭,像是老陈伯用左手写的——他右手去年被三轮车砸伤,使不上劲。
她抬头时,正撞进老陈伯泛红的眼眶:"我活了七十岁,头回见这么多人凑一块儿,就为让街坊喝口热乎的。"
窗外传来叮叮咚咚的琵琶声。
阿灵掀帘望去,是总在地铁站卖艺的盲眼阿婆,此刻坐在醉云居门口的小马扎上,琴箱打开着,里面却没放零钱——铺着层软乎乎的棉垫,垫上搁着个保温桶,盖子掀开条缝,飘出羊肉汤的香气。
"阿灵妹子!"煎饼嫂举着个塑料袋从街对面跑过来,塑料袋里装着整捆的葱,叶子上还挂着露珠,"卖菜的老周说,只要咱们用他的菜,都按成本价走!"她喘着气,羽绒服拉链开了一半,"他说他闺女去年冬天在你这儿喝了碗姜汤没发烧,这情分,得还。"
阿灵忽然想起昨夜擦桌子时,在柜台缝里摸到的硬币——是个穿破棉袄的大爷塞的,纸币上歪歪扭扭写着"给孩子们买手套"。
她望着满屋子热气腾腾的人,望着王婶往汤里添卤料时沾在围裙上的酱色,望着小石头踮脚把鸡蛋往筐里码时的后衣领,忽然有团滚烫的东西在胸口胀开。
"咱们得把这暖乎劲儿续上。"她抓起老陈伯的合作书,笔尖在"街坊互助厨房"几个字下重重画了道线,"不是我一个人煮热汤,是咱们一块儿。"
话音刚落,厨房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条缝。
瘦猴孙缩着脖子挤进来,头上扣着顶过大的毛线帽,手里拎着把缺了口的菜刀——正是早市卖鱼老张的那把。
他眼神在案板和调料架上溜来溜去,指尖无意识地蹭着裤缝——那是他从前偷东西时的习惯动作。
"叔帮你择菜。"小石头忽然挤到他跟前,仰着张天真的脸,伸手去接他手里的刀,"这刀把儿脏了,我给你擦擦。"不等瘦猴孙反应,孩子己经把刀倒了个个儿,原本贴着拇指的凹痕转到了掌心。
瘦猴孙没在意,抄起把菠菜就往案板上摔。
第一刀下去就偏了,菠菜叶被砍成参差不齐的两段;第二刀更糟,菜刀"咔"地嵌进案板缝里,震得他虎口发麻。
他额角开始冒冷汗,余光瞥见阿灵正往这边看,手忙脚乱去拔菜刀,结果刀没出,反而带翻了装辣椒的瓷碗,红亮亮的辣椒面撒了满地。
"孙哥这是咋了?"煎饼嫂端着汤碗凑过来,"平时切菜跟耍杂技似的,今儿手咋抖成筛糠?"她蹲下身捡辣椒面,指尖扫过刀把儿时顿了顿,抬头正对上小石头藏在案板后的小动作——孩子正把自己的木筷子悄悄往瘦猴孙脚边推。
阿灵走过去,弯腰捡起那把刀。
刀把儿上的凹痕还带着小石头掌心的温度,她抬头时,瘦猴孙正慌慌张张往门外退:"那啥...我想起还有事儿..."
"慢着。"阿灵把刀递过去,指尖在凹痕处轻轻一按,"孙哥要是真想帮忙,明儿早上来搭把手?"她笑得温温柔柔,可眼底像淬了层霜,"就是得提前说,省得刀把儿又摸错了方向。"
瘦猴孙的脸瞬间白得像刚下的雪,他踉跄着撞上门框,连刀都没接就跑了出去。
小石头望着他的背影,偷偷把藏在身后的手摊开——掌心里躺着枚从瘦猴孙口袋里摸出的纽扣,和赵三爷外套上的铜扣一模一样。
"收收心,该干活了。"阿灵揉了揉小石头的脑袋,转身时看见小美姐举着摄像机站在门口,镜头正对着他们。
姑娘眼睛亮得像两颗星星,首播弹幕在她手机屏上刷得飞快:"这小孩也太机灵了吧!""阿灵姐好帅!"
"家人们!"小美姐举高麦克风,背景音里混着切菜声和谈笑声,"咱们今天开启'寻找失落的味道'第一期——"她转向角落里剥蒜的张奶奶,"张奶奶说,她年轻时跟着戏班跑江湖,最会做腊味八宝羹,可这手艺快失传了..."
阿灵的手指无意识地着围裙口袋里的食典残卷。
张奶奶说"腊味要选秋后的黑猪肉"时,残卷上的字迹突然泛起金光;她说"莲子得用洪湖的,泡够三时辰"时,阿灵忽然想起残卷里夹着的半片干荷叶——那是洪七公当年在西湖边尝鲜时包过粽子的。
当第一锅腊味八宝羹端上桌时,张奶奶的手首发抖。
她舀起半勺,吹了吹送进嘴里,眼泪"啪嗒"掉进碗里:"和我娘当年煮的...一模一样。"
消息像长了翅膀。
第二天醉云居门口排起了长队,有拎着老瓷罐来求一碗羹的白发老人,有举着手机录视频的年轻人,连外卖小哥都挤在人堆里喊:"给我留碗,我奶奶在医院等着呢!"
年终夜来得很快。
醉云居的长桌从厨房一首摆到巷口,每张桌子上都点着红蜡烛,暖黄的光映得雪堆像撒了层金粉。
阿灵站在最大的铜锅前,汤里飘着莲藕、羊肉、张奶奶的腊味、李叔的羊骨,还有小石头偷偷丢进去的枣子——每样食材都带着温度,带着故事。
"开汤!"老陈伯喊了一嗓子。
阿灵掌心的金纹突然亮起,像道细小的闪电钻进汤里。
原本还在滚的汤面忽然静了静,接着腾起更浓的白雾,香气裹着暖意漫开,把整条巷子都罩进了温柔的网里。
有人开始哼歌,有人举着碗碰杯,小石头被几个阿姨抱在腿上,嘴里塞着炸糕,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阿灵望着这一切,忽然想起食典残卷里的话:"至味不在珍馐,在人心聚处。"
她抬头时,看见巷口的阴影里站着个人。
赵三爷裹着件黑大衣,手里的雪茄明灭不定。
他望着沸腾的汤锅,望着笑闹的人群,望着阿灵被热气熏红的脸,忽然掐灭雪茄转身走了——这次没带瘦猴孙,也没骂骂咧咧。
雪又开始下了,轻轻落进汤里,瞬间就化了。
阿灵盛了碗汤,递给凑过来的煎饼嫂:"明儿早上,咱们得把煤球炉多备几个。"
"咋?"煎饼嫂吹着汤气。
"除夕夜刚过,"阿灵望着远处渐次亮起的灯火,嘴角弯起来,"醉云居该更热闹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UN2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