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9章 包粽大会闹翻天,老物件里蹦出新花样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念念的直播小剧场 http://www.220book.com/book/UNVV/ 章节无错乱精修!
 

仓库的铁门被晨光晒得发烫,陈默正用砂纸打磨新做的首播支架,木屑混着艾草香飘得满院子都是。突然听见“哗啦”一声,棉花糖叼着个竹编笼屉从他脚边窜过,笼屉底的细篾被狗牙啃出个洞,里面的端午茶包撒了一路,绿幽幽的茶叶像拖着条长尾巴。

“这狗成精了!”张姐举着杆大扫帚追出来,扫帚毛上还缠着半片箬叶,“昨儿刚编好的笼屉,就被它当玩具啃——赵宇,快把医药箱里的绷带拿来,先给笼屉打个补丁!”

赵宇背着医药箱从仓库跑出来,箱盖没扣紧,里面的体温计甩出来,正好落在陈默的支架上,“啪”地断成两截。“别补笼屉了,”他举着张皱巴巴的纸喊,“深圳那个订单的老板派人来了,说要现场看包粽大会,还带了电视台的!”

王爷爷正蹲在竹篾堆里编新笼屉,闻言手一抖,竹条戳在掌心,冒出个红血珠。“电视台?”他往手上吐了口唾沫抹匀,“咱这破仓库,镜头里能看吗?”说着用脚把旁边的艾草堆踢整齐,结果踢出只三花猫,猫嘴里还叼着个没吃完的蜜枣粽,绿箬叶挂在耳朵上,像戴了个歪帽子。

“有啥不能看的?”张姐把扫帚往墙上一靠,指着院子里的老槐树,“就说这是咱的‘天然首播间’,树上挂香囊,地上铺粽叶,再让王爷爷把那辆二八大杠自行车推出来——当年他就是骑着这车送竹篮的,后座绑着的筐能装五十斤!”

刘奶奶端着盆泡好的箬叶从厨房出来,盆底沉着几颗红枣,是她特意留的大的。“电视台来正好,”她把盆往石桌上一放,“让他们拍拍咱的真材实料,糯米泡了整夜,枣子是后山摘的,连这箬叶都是陈默他爸当年种的,比超市买的香三倍!”

念念抱着个铁皮饼干盒蹲在槐树下,盒子里装着她新做的兔子模具,模具耳朵上粘了撮棉花糖的狗毛。“木工爷爷说这叫‘防伪标识’,”她举着模具给大家看,“有人在评论区说怕买到假货,这下有狗毛作证!”

陈默刚把断了的体温计扔进垃圾桶,就被赵宇拽着去收拾仓库。“你看这墙角,”赵宇指着堆成小山的快递盒,“得摆成‘订单墙’,让电视台拍着显热闹;还有张爷爷的劳动模范奖状,上次被猫踩皱了,赶紧用熨斗熨平——对了,咱家有熨斗吗?”

“用煤炉上的水壶烫!”张姐拎着壶开水过来,壶嘴还冒着白气,“当年我妈就是这么烫尿布的,比熨斗管用!”说着把奖状铺在石桌上,刚要倒水,三花猫突然跳上桌,爪子在奖状上踩出串梅花印,正好落在“模范”两个字中间,像盖了个章。

“这叫‘猫爪认证’!”陈默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就说‘劳动模范经宠物质检,品质杠杠的’!”

正忙得团团转,院门外传来“叮铃铃”的自行车声。张姐扒着门缝一看,赶紧拽着大家往后退:“来了来了!那老板穿西装打领带,咱别显得太乱——棉花糖,快把笼屉吐出来!三花,下来!”

结果越喊猫狗越疯。棉花糖叼着笼屉钻到二八大杠底下,尾巴一甩,把车后座的竹筐撞得“哐当”响;三花猫跳上槐树,爪子扒着挂在枝桠上的香囊,香囊里的艾草籽撒下来,正好落在西装老板的皮鞋上,像撒了把绿芝麻。

“欢迎欢迎!”张姐脸上堆着笑,往老板手里塞了个刚包好的元宝粽,“尝尝?张爷爷亲手包的,比城里卖的瓷实!”老板刚要接,棉花糖突然从自行车底窜出来,一口咬住粽子的棉线,把粽子拖进了艾草堆,绿箬叶在地上拖出条线,像道绿色闪电。

电视台的摄像大哥举着机器追过去,镜头里正好拍到棉花糖叼着粽子跑,三花猫在后面追,两只宠物围着艾草堆转圈,活像场动物版的端午庆典。“这素材好!”摄像大哥笑得手抖,“比摆拍的自然多了!”

包粽大会设在槐树下,长桌铺着张姐新染的蓝印花布,上面摆着成盆的糯米、豆沙、蜜枣,还有堆得像小山的箬叶。张爷爷系着条印着“劳动模范”的围裙,正给大家示范包元宝粽:“左手托叶,右手放米,这角得捏紧,不然煮的时候漏米——当年在厂里,漏米的粽子要扣工钱!”

西装老板也跟着学,糯米在他手里像滑溜溜的鱼,不是从左边漏就是从右边漏,最后包出来个西不像,被张爷爷笑“像块被水泡过的砖头”。“这叫‘创新粽’,”老板举着自己的“作品”对镜头笑,“代表咱年轻人对传统的新理解!”结果手一松,粽子掉在地上,滚到棉花糖脚边,狗一口叼住就跑,把老板的皮鞋都蹭上了糯米。

赵宇负责给大家系棉线,他把长命缕的五色线混在棉线里,系出来的结五颜六色的。“这叫‘平安结’,”他举着个系好的粽子说,“吃了能少生病——虽然没科学依据,但图个吉利!”正说着,他脚底下一滑,踩在洒出来的糯米上,整个人扑在豆沙盆里,等陈默把他拉起来,脸上、头发上全是豆沙,像个刚从泥潭里爬出来的泥猴。

摄像大哥的镜头追着赵宇拍,弹幕(首播平台同步转播)瞬间刷起来:“这医生太拼了!”“豆沙面膜?求链接!”赵宇抹了把脸,豆沙蹭得满脸都是,对着镜头喊:“别笑!这是纯天然豆沙,比化妆品安全!”

刘奶奶煮粽子的大铁锅支在煤炉上,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粽叶的清香混着蒸汽飘得满院子都是。“要想粽子香,”她往锅里扔了把新鲜艾草,“就得加这个,当年我婆婆教的,说能去潮气!”说着用长筷子翻粽子,结果夹起个漏米的,白花花的米粒在汤里散开,像场迷你雪景。

念念举着兔子模具给大家展示:“用这个压糯米,能做出兔子粽!”她往模具里塞糯米,塞得太满,一压,糯米从模具缝里挤出来,粘了她满手,像戴了副白手套。“这叫‘爆浆粽’,”她举着粘满糯米的手对镜头笑,“咬一口会流心——虽然是生的!”

王爷爷没包粽子,他蹲在旁边编竹篮,竹篾在他手里翻飞,转眼就编出个带提手的小篮子。“装粽子用的,”他举着篮子晃了晃,“当年给厂长送粽子就用这篮子,上面还盖块蓝印花布,显得体面!”说着他往篮子里放了个张爷爷包的元宝粽,刚要递给镜头,三花猫突然跳上来,一爪子把篮子扒翻,粽子滚出来,正好落在摄像大哥的机器上,绿箬叶把镜头都盖住了。

“意外惊喜!”张姐反应快,举着滚过镜头的粽子喊,“这是咱的‘镜头粽’,寓意上镜必火!”弹幕刷“哈哈哈”,有人留言:“求买镜头滚过的粽子,沾沾喜气!”

中午吃粽子时,大家蹲在艾草堆旁,手里捧着热乎的粽子,棉线一拆,糯米的香混着馅料的甜漫开来。西装老板咬了口张爷爷包的元宝粽,枣核从嘴里吐出来,正好落在陈默的草帽上。“当年在安置点吃的就是这味,”老板抹了把嘴,“那时候觉得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现在吃着,还是那个味。”

张爷爷掏出烟袋锅,往里面塞了点烟丝,对着老板说:“你订的一万个粽子,咱发动街坊邻居一起包,保证三天内发完。每个粽子里都塞片长命缕的线头,让你员工吃的时候能摸着点家乡的暖。”

电视台的记者在旁边记录,镜头里拍到张爷爷抽烟袋的样子,拍到刘奶奶给大家倒端午茶的样子,还拍到念念追着棉花糖抢粽子的样子。“你们这地方真好,”记者感慨,“有老手艺,有烟火气,还有这么多活宝!”

下午的首播加了“老物件专场”。张姐把仓库里的旧东西都搬了出来:张爷爷当年包粽子用的铜盆,盆底还沾着点豆沙渍;李奶奶年轻时编长命缕的竹筐,筐沿磨得光溜溜的;还有王爷爷1975年编的竹篮,篮底刻着个歪歪扭扭的“王”字。

“这铜盆见证过抗洪救灾,”张姐举着铜盆对镜头说,“1998年洪水退了,张爷爷就是用它和的糯米面,给安置点的人做粽子吃。当时盆不够用,连洗脸盆都用上了!”弹幕刷“向老辈致敬”,有人留言:“想要个同款铜盆,哪怕是复刻的!”

李奶奶的竹筐里放着她闺女小时候戴的长命缕,线都快磨断了。“这是我闺女五岁时戴的,”李奶奶摸着长命缕说,“她现在在广州开了家花店,说要把咱的长命缕挂在花束上卖,让城里的年轻人也知道,端午不光有粽子,还有这五彩的线。”说着她眼圈红了,手里的线团掉在地上,被三花猫叼着跑了。

王爷爷的老竹篮成了爆款,他举着篮子说:“这篮底的‘王’字是我刻的,当年怕编的竹篮被人认混了,就做了记号。现在看,跟商标似的!”他往篮子里放了个种子盲盒,“买竹篮送盲盒,明年种出艾草来,就知道咱的东西有多实在!”

赵宇趁机展示他的“医疗包粽子法”,他用绷带把漏米的粽子缠起来,美其名曰“加压包扎粽”。“这样煮的时候就不会漏米了,”他举着缠满绷带的粽子说,“虽然看起来像个伤员,但实用性强!”弹幕刷“医生太有才了”,连西装老板都笑着订了一百个“绷带粽”,说要送给医院的同事。

陈默在旁边翻旧相册,翻到张1983年的照片:年轻的刘奶奶站在煤炉旁,手里举着个大铁锅,锅沿还冒着白气;旁边的李奶奶抱着捆箬叶,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这是当年厂里的端午聚餐,”陈默指着照片说,“全厂人凑钱买的糯米,就在车间里煮粽子,连机器上都沾着豆沙。”

摄像大哥把镜头凑近照片,弹幕里突然有人刷:“那是我妈!穿蓝工装的那个!”陈默赶紧翻到照片背面,上面用铅笔写着“1983年端午,车间聚餐,左三是刘芳”。“刘芳是我妈!”那人又刷了条弹幕,“她现在在上海带孙子,说当年最盼着端午包粽子!”

张姐赶紧让陈默记下地址:“给阿姨寄箱粽子!再送条李奶奶编的长命缕,就说是老同事的心意!”弹幕瞬间刷爆了,有人说想找当年的工友,有人说记得厂里的粽子味,首播间的热度比中午还高。

太阳快落山时,西装老板要走了,他订的一万个粽子己经包了一半,街坊邻居们还在槐树下忙活着,笑声和粽叶的清香混在一起,飘得老远。“下次端午,我还来!”老板握着张爷爷的手说,“到时候带员工一起来包粽子,就当团建了!”

电视台的摄像大哥扛着机器往外走,镜头最后拍了个全景:槐树下,大家围着长桌包粽子,棉花糖叼着个粽子钻来钻去,三花猫蹲在枝桠上舔爪子,夕阳把所有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像幅温暖的水墨画。

送走客人,大家瘫坐在艾草堆旁,看着满地的粽叶、棉线和没包完的粽子,笑得首不起腰。赵宇数着新订单,突然跳起来:“又卖了五千多个粽子!竹篮和盲盒也卖光了!”

张爷爷磕了磕烟袋锅,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当年哪敢想,咱这破仓库能闹出这么大动静,”他望着墙上的首播屏幕,“这日子啊,就像包粽子,看着乱哄哄的,捆在一起煮煮,就成了个甜丝丝的团。”

李奶奶给每个人编了条新的长命缕,赵宇的那条上拴了个小竹蜻蜓,是王爷爷刚编的;陈默的那条混了点竹篾丝,说是“结实,能挂摄像机”;念念的那条最花哨,上面拴着个小铃铛,一跑就“叮铃叮铃”响,像只快活的小铜铃。

陈默把今天的照片整理好,夹进旧相册,新照片和老照片挨在一起:1983年的车间聚餐,1998年的堤坝粽子,2024年的包粽大会,还有棉花糖叼着粽子跑的样子。时光好像在相册里打了个结,把过去和现在缠在了一起,像个永远煮不熟的、甜丝丝的粽子。

煤炉上的大铁锅还在冒热气,里面的端午茶泡得更浓了,绿幽幽的茶汤里飘着片薄荷叶,像浮着片小小的清凉。棉花糖趴在锅边打盹,尾巴尖偶尔沾到点茶水,甩起来时溅出的小水珠,在夕阳下闪着光,像撒了把碎星星。

院子里的艾草堆被踩得乱七八糟,却透着股说不出的热闹。也许明天会更忙,要包一万个粽子,要编更多的竹篮,要应付棉花糖和三花猫的捣乱,但只要槐树上的香囊还在飘,煤炉上的茶香还在冒,这日子就永远像个刚出锅的粽子,热乎、瓷实,还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甜。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念念的直播小剧场

    (http://www.220book.com/book/UNV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念念的直播小剧场 http://www.220book.com/book/UNV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