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字再没出现。
我盯着那行“风,我看见你了”首到天亮,铜铃在窗台挂了一夜,没响。
太阳刚爬过湖面,我就把人叫到了药窖前。
“开会。”我说,“不是庆功宴。”
苏晚晴提着药箱来得最早,发带遮着左耳,手里攥着一叠纸。
“省城三家连锁药店的调研数据。”她递过来,“保健品占货架六成,但退货率也高。顾客说——‘看着像药,吃着像糖,查了像毒’。”
我笑了:“他们要的不是药,是安心。”
老张头蹲在门槛上啃饼:“咱们的药,能进药店?人家要GMP认证,咱们连厂名都还没挂匾。”
“那就先不进药店。”我说,“我们进菜市场、进社区、进跳蚤街。卖的不是药,是‘古法调理’。”
马尾女从人群里探头:“啥叫调理?不就是补药?”
“补药是给死人吃的。”我敲了敲桌,“活人要的是睡得着、拉得顺、不心慌。城里人肝郁脾虚,不是缺,是堵。咱们的方子,得改。”
苏晚晴点头:“我记了三百条顾客提问。最高频的三个——是不是祖传的?有没有副作用?吃了能睡好觉吗?”
“那就给他们祖传的、没副作用、能睡好觉的。”我掏出《青莲医典》残卷,“但不是照搬。山里人扛冻耐饿,城里人空调房里长年肝火旺。用老方,等于拿柴刀削铅笔。”
有人嘀咕:“那还能叫青莲方?”
“青莲医道,千人千方。”我盯着说话的老药工,“九婆教我的第一句话。你忘了?”
他闭嘴了。
当天下午,我和苏晚晴带两个年轻药工去了邻镇集市。
我穿灰布短打,袖口补丁磨得发白,她穿月白襦裙,裙摆金线莲花若隐若现。
蹲在一家“百年老号”保健品摊前,我让灵瞳微启。
摊主正推销“强肾丹”:“纯野生鹿茸,祖传秘方,吃一粒,年轻十岁!”
我扫过排队的几个中老年人——脏腑浮躁,气脉紊乱,多数肝区缠着灰红浊气。
一个穿唐装的大爷接过药丸,我瞳中一震。
他肺底积着黑丝状死气,分明是尘肺,却被这药贩子说成“肾虚”。
“这药吃了能睡好觉不?”大爷问。
“当然!”摊主拍胸,“我爹吃了三十年,九十岁还能翻跟头!”
苏晚晴冷笑:“他爹要是真吃了三十年,坟头草都三丈高了。”
我拦住她,掏出一块铜钱递过去:“来两粒。”
摊主瞥我破衣烂衫,不耐烦:“这药一粒三百,不试吃。”
“我给双倍。”我把铜钱拍桌上,“就尝个味。”
他犹豫,收了钱,递来两粒。
我捏碎,灵瞳观气——黄柏粉混激素,加点鹿角胶充门面。
“苏大夫,”我把药渣递过去,“你闻闻,像不像猪皮熬胶加了樟脑?”
她一嗅,脸色沉了:“还有地塞米松。”
“难怪说吃了精神。”我冷笑,“那是激素抽你最后一口阳气。”
回村路上,苏晚晴一首没说话。
到药窖,她才开口:“我们得做一款真正安神的方子。不求快,但求稳。”
我点头:“就从‘睡得好’开始。”
当晚,我翻出《青莲医典》里“安神引”古方:青莲露三钱,黄精八钱,玉竹五钱,配龙眼肉、茯神。
照方抓药,熬成褐色浓浆,灌入瓷瓶。
“谁先试?”我问。
没人应。
青瞳照骨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青瞳照骨最新章节随便看!我拧开瓶盖,仰头灌下。
苏晚晴想拦,我摆手:“我脏腑有护心莲镇着,出不了大事。”
半小时后,我坐在灯下,灵瞳内视。
糟了。
青莲露的灵气与黄精的温补之气在经脉里撞成一团,像两股逆流的河。心神躁动,额头冒汗,口干舌燥。
我猛地站起:“不对!这方子补过头了!城里人不是虚,是郁!补等于火上浇油!”
苏晚晴立刻取针,三针落在我神门、内关、三阴交。
我缓过劲,喘着气笑:“还好我没倒,不然明天全村都得传‘林工吃自家药吃疯了’。”
她瞪我:“下次再这样,我给你扎哑穴。”
“值得。”我抹了把汗,“我们知道了错在哪。不是古方不行,是不能照搬。得调。”
第二天,我重开方子:减黄精为三钱,去玉竹,加合欢皮西钱,酸枣仁六钱,青莲露减至一钱,作引子。
新方熬好,找来三个志愿者:一个失眠十年的老教师,一个更年期潮热的妇女,一个长期加班的快递员。
每人半瓶,小剂量试用。
三天后反馈。
老教师说:“睡着了,但做了噩梦,梦见我娘。”
妇女:“出汗少了,但早上有点晕。”
快递员:“睡得沉,可醒来像被抽了筋。”
不算成功,但也不算失败。
问题出在哪儿?
我再用灵瞳内视自己经脉,模拟药气流转。
发现合欢皮与酸枣仁虽安神,但与青莲露的灵气不协,像油水难融,滞在心包经。
我盯着药炉,突然笑了。
“我们太急了。想一步登天,结果踩进泥里。”
我当着全作坊的面,又喝下一剂新调的药。
这次减了合欢皮,加远志二钱,通九窍,安五脏。
我盘腿坐了一炷香。
睁开眼,所有人盯着我。
“怎么样?”老张头问。
“没晕,没梦,没抽筋。”我伸个懒腰,“睡了半个时辰,像被娘拍着背哄的。”
全场静了两秒。
马尾女蹦起来:“那不就是成功了?!”
“不算。”我摇头,“是方向对了。但还得调。每个人体质不同,反应也不同。有人要多点酸枣,有人要少点远志。”
我站上石台:“从今天起,成立‘古方适配组’。苏大夫牵头,收志愿试药人,记录反应,建体质档案。”
老药工皱眉:“咱们连药都做不好,还搞什么档案?”
“正因为我们做得好,才不能砸招牌。”我盯着他,“朱家怎么倒的?就因为拿一个方子骗所有人。我们要是也这么干,跟他们有什么区别?”
他哑了。
苏晚晴走上台,翻开本子:“第一批试药人,十二个。城乡各半。年龄三十五到六十五。记录睡眠、情绪、食欲、排便、舌苔、脉象。”
我点头:“青莲医道,不是一帖通天下。是千人千方,因人施养。”
散会后,她低声问我:“真能行?”
“不知道。”我摇摇新铸的铜铃,“但它响了,就得走。”
她看着湖面,忽然说:“你有没有想过,也许青莲的根,不在湖里,而在人心里?”
我没答。
远处,药窖终端屏幕又闪了一下。
我快步走过去。
一行新字浮现:
“你改了方子。”
(http://www.220book.com/book/UQZ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