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三大国策”,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大楚的朝堂和民间,都激起了剧烈的涟v-y-i。
其中,最先推行的,也是引发社会反响最为强烈的,便是“开恩科,立察举”这一旨在打破阶级固化的新政。
始武十九年,春。
大楚帝国的第一届“恩科”大考,在咸阳正式举行。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向帝国所有平民,敞开大门的考试。
报考的条件,被放到了最低:不问出身,不问财富,只要是年满二十岁、无犯罪记录的大楚男性公民,皆可参加。
消息一出,天下寒门,为之震动。
那些空有一身才学,却因为出身贫寒,而报国无门的读书人,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他们将这届“恩科”,视为自己“鲤鱼跳龙门”的、唯一的机会。
一时间,从帝国的西面八方,无数的寒门士子,背着简陋的行囊,怀揣着几卷残破的竹简,徒步跋涉,千里迢迢,向着咸阳,汇集而来。
他们之中,有年过半百,依旧不愿放弃理想的白发老童生;也有年仅弱冠,充满了锐气和抱负的年轻学子。
咸阳城,再次因为一场考试,而变得人满为患。
但这一次,涌入城中的,不再是那些鲜衣怒马的贵族子弟,而是一张张充满了风霜、却又闪烁着希望光芒的、陌生的平民面孔。
考试的地点,就设在皇家书院。
主考官,由太子项天,亲自担任。张良、萧何等一众重臣,则为副考官。
项羽,没有亲自出面。他要让太子,通过主持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试,来亲手,为自己未来的朝堂,选拔一批,只忠于他本人的“天子门生”。
考试的内容,也与之前针对贵族子弟的“帝国大考”,截然不同。
它不考那些华而不实的诗词歌赋,也不考那些空洞的经义背诵。
只考两门——“律法”与“策论”。
“律法”,考的是对《大楚律》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
“策论”,则全部是关于地方民生的、最实际的问题。
“如何在一个新设的郡县,进行人口普查和户籍登记?”
“如何调解,因为灌溉水源而产生的,村庄之间的械斗?”
“面对突发的蝗灾,作为一县之长,你该如何应对?”
……
这些题目,对于那些西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贵族公子而言,可能闻所未闻。
但对于这些出身寒门,真正在底层生活过的士子们来说,却再熟悉不过了。
他们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写出了一篇篇,虽然文采或许不算华丽,但却充满了真知灼见、极具操作性的答卷。
经过三轮严格的筛选。
最终,有三百名寒门士子,从数万名参考者中,脱颖而出。
他们,成为了大楚帝国,第一批,通过“恩科”,走入仕途的幸运儿。
在皇家书院举行的“放榜”仪式上,太子项天,亲自为这三百名新科“进士”,赐予官服,并设宴款待。
在宴会上,项天举杯,对着这些脸上还带着激动和不敢置信神情的年轻人,说出了一番,足以让他们铭记一生的话。
“诸位,”他的声音,真诚而又充满了力量,“今日,你们站在这里,并非是因为你们的出身,也不是因为你们的财富。而是因为,你们的才华,和你们心中,那份想要为国效力的赤诚之心。”
“从今天起,你们,便是大楚的官员,是朕未来的同僚。朕,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不要忘记,那些和你们一样,还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父老乡亲。”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才是这个帝国,最坚实的根基。”
“去吧,去到你们的职位上,去为朕,去看一看,这大楚最真实的模样。去为那些,需要帮助的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朕,在咸阳,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一番话,说得所有新科进士,热泪盈眶。他们齐齐跪倒在地,对着这位年轻的储君,叩首谢恩。
“臣等,必不负殿下厚望!为大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这一幕,通过邸报,传遍了天下。
“恩科”制度,如同一股清新的活水,注入了日渐僵化的帝国官僚体系之中。
它虽然,暂时还无法,从根本上动摇世家贵族的统治地位。
但它,却为帝国的底层,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
它让所有人都看到,在这个帝国,只要你有才华,有梦想,肯努力,就永远,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这,比任何法律和制度,都更能,凝聚人心。
而与之并行的“察举制”,则成为了另一条,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
各地的郡守,为了完成皇帝下达的“KPI”,也开始真正地,深入民间,去发掘那些品行端正、在乡里有威望,但或许不善于考试的“遗珠”。
比如,一些精通水利、经验丰富的老吏;一些公正无私,善于调解民间纠纷的乡绅;一些医术高明,救死扶伤的民间医生……
这些“专才”,通过“察举”,也得以进入帝国的体制之内,人尽其才。
“恩科”与“察举”,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
它们共同,为大楚帝国,构建起了一个,更为多元、也更为健康的,人才选拔体系。
而项羽,通过这场改革,可谓是一箭双雕,不仅成功地在世家贵族之外,培养起了一股新兴的“寒门官僚”势力,而且这股势力将会成为未来太子项天继位之后,用以平衡朝堂、推行新政的最坚实的政治基础。
这场看似简单的考试制度改革,实际上蕴含着项羽极其深远的帝王心术。他深知世家贵族势力盘根错节,若想彻底摆脱其束缚,必须另辟蹊径。于是,他巧妙地利用了考试这一手段,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上升的通道,使得这些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有机会进入官场,成为他的忠实支持者。
这些寒门出身的官僚们,由于没有世家背景的羁绊,往往更加忠诚于皇权本身。他们深知自己的地位来之不易,因此会全心全意地为项羽和太子项天效力。这样一来,项羽就成功地在朝堂上建立起了一股与世家贵族相抗衡的力量,使得权力得以平衡。
此外,这股新兴的“寒门官僚”势力还将成为推行新政的有力推动者。他们没有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政策。在他们的支持下,项羽和太子项天可以更加顺利地实施各种改革措施,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这场考试制度改革虽然表面上只是一次简单的制度调整,但实际上却是项羽精心策划的一场政治布局。通过培养“寒门官僚”势力,他既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又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tp://www.220book.com/book/UUZ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