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3章:军旅技工助攻坚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重生80团宠,带领全家致富 http://www.220book.com/book/UWC2/ 章节无错乱精修!
 重生80团宠,带领全家致富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重生80团宠,带领全家致富最新章节随便看!

谢淮推开门时,林瑶正把铁皮盒从柜子里取出来。锁芯转了两圈,咔哒声比昨夜轻了些。她没抬头,手指在盒盖边缘停了半秒,才掀开。

盒底压着《贡录》残卷,上面落了一层薄灰。她用指腹抹去“林氏”二字上的尘,抽出最底下那张烧过一角的牛皮纸。编号LY-003,字迹干透了,笔画没再晕开。

谢淮站在桌边,日志本夹在臂弯里。他看了眼纸,又看了眼她手边的竹骨架。没说话,只把本子翻开,推到她面前。

纸上是昨夜演算的热胀系数模型,三组数据列得整齐,和图纸背面的手写数值一模一样。

林瑶点了下头,把图纸重新折好,塞进蓝布包。她起身去后院,脚步踩在青石板上,声音比平时重。

王师傅是上午十一点到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军绿工装,肩上挎个帆布包,脚上那双解放鞋鞋帮裂了口,露出半截灰袜。身后跟着两个年轻技工,一个扛着仪器箱,另一个拎着工具袋,走得笔首。

谢淮迎出去,王师傅没握手,只点头。他目光扫过院子,最后落在后屋窗台上那排竹片上。

“就是这玩意儿?”他问。

谢淮说:“试试。”

王师傅放下包,从箱子里取出炮管校准仪。金属支架支开,镜头对准阳光,调平后固定在八仙桌旁。他打开仪器盖,旋钮拧了半圈,光学轴线亮起一道细红线。

林瑶把一根竹骨架放在托架上。王师傅俯身看目镜,手搭在调节轮上,慢慢转动。

“弧度偏差0.12毫米。”他报数,“方向偏左。”

林瑶拿过游标卡尺复测,记下数据。她没问怎么调,只等下一句。

“再来一根。”王师傅说。

三根测完,王师傅首起腰,摘下眼镜擦了擦。他盯着竹片看了会儿,忽然问:“这竹子,是哪座山的?”

“林家后山。”林瑶答。

“阴坡还是阳坡?”

“半阴半阳,溪边。”

王师傅嗯了一声,从帆布包里掏出搪瓷缸,拧开盖子,往里倒了半杯热水。他没泡茶,也没放糖,只把一块压缩饼干干搁在缸底,盖上盖子。

“先不吃饭。”他说,“把这批料全测一遍。”

谢淮点头,打开测角仪架在窗边。他记录晨光入射角度,又翻出昨日温湿度记录,对照竹件形变数据。

林瑶搬出井水和灶台边的铁盘。她把竹骨架轮流放进去,冷热交替,每五分钟取一次样。王师傅用校准仪跟踪微米级位移,两个技工在旁记录。

中午,周玉兰端来饭菜。王师傅摆手,两个年轻技工也摇头。

“任务没完。”王师傅说。

周玉兰没坚持,把饭盒放在屋檐下,转身回厨房。她路过林瑶身边时,低声说:“缸里那饼,他一口没动。”

林瑶没应,只把刚取出的竹件放上托架。

下午三点,数据出到第十七组。王师傅突然抬手,叫停。

“等等。”他凑近目镜,“这根竹子……冷缩时回弹率比合金高?”

谢淮立刻调出计算式。三角函数列完,他推了下眼镜:“系数0.89,确实优于304不锈钢。”

王师傅没说话,从日志本撕下一页空白纸,用铅笔画了幅草图。竹纤维排列呈六边形,他标上“类蜂窝”,又在旁边写“减震潜力”。

他把纸折好,塞进工具袋内层。

林瑶看着他动作,没问用途。她只把最新数据抄进铁皮盒里的记录本,编号LY-003-17。

天快黑时,陈婉儿来了。

她穿了件米色风衣,手里提着个纸盒,上面印着“西湖龙井·明前特级”。她站在院门口,没进屋,只说:“谢工程师帮了这么多,该喝点好茶。”

谢淮站在堂屋门口,没接。

林瑶从屋里走出来,看了眼盒子,点头。

周玉兰接过,道了谢。陈婉儿转身就走,脚步比来时快。

晚饭后,周玉兰洗茶罐。她用竹刷子蘸水刷内壁,刷到第三遍时,刷毛卡了一下。

她停下,借煤油灯细看。罐壁底部有一圈细痕,不是划伤,是刻上去的。她凑近,眯起眼。

三组数字:0.18 / 25℃ / ±0.03。

她愣住,转身进屋,把罐子递给林瑶。

林瑶接过,对着灯光照。刻痕极细,像是用钟表起子一类的工具一点一点划出来的。数字排列方式熟悉——和LY-003测试表头的格式一样。

她翻过罐底,一行小字刻在釉下:“杭字第柒号”。

谢淮闻声过来,看了一眼,没说话。他翻开日志,找到下午记录的热胀系数,对比0.18,完全吻合。

“她冒了险。”他说。

林瑶把茶罐放在桌上,手指在“柒号”上停了停。她没猜陈婉儿怎么拿到这些数据,也不问她为什么刻在罐底。她只把罐子推到王师傅面前。

王师傅正收拾仪器。他抬头,看了眼茶罐,又看林瑶。

“这数,”他说,“能用?”

“能。”林瑶说,“比我们测的还准。”

王师傅点点头,把搪瓷缸从工具箱里拿出来。他打开盖子,压缩饼干还在,没泡。他把茶罐放进去,盖上盖子。

“明天接着测。”他说。

林瑶把铁皮盒锁回柜子。钥匙转了两圈,和昨夜一样。她没再看蓝布包里的图纸,只把编号LY-003的记录本压在最上面。

谢淮站在窗边,测角仪对准月光。他记录角度,写下“19度12分”,合上日志。

王师傅在后屋打地铺。他铺开军毯,把工具箱当枕头。临睡前,他从帆布包里取出一张军用图纸,翻到背面,把竹纤维排列图重新描了一遍,标上“民用编号LY-003”。

他吹灭煤油灯,躺下。搪瓷缸放在胸口,压着图纸。

林瑶坐在八仙桌前,把新一批竹骨架按批次排列。她拿起一根,在灯下细看。竹节处的焦头完好,是昨夜燎过的那一批。

谢淮进来,递过一张纸。是重新计算的传动比,修正了热胀影响。他指着其中一行:“如果量产,这个参数必须固定。”

林瑶接过,没写批注,只把纸折好,夹进记录本。

“明天叫林峰来。”她说,“运料得用新规格。”

谢淮点头,走到门边。他停了一下:“王师傅问,能不能借灶台烧点水。”

“烧吧。”林瑶说,“但饭不用留。”

谢淮记下,推门出去。

林瑶把煤油灯芯调小。火光缩成一点,照着铁皮盒的锁孔。她伸手摸了摸手腕上的青竹表带,指尖滑过那道胎记般的焦痕。

周玉兰在厨房刷完最后一口锅,路过堂屋时看见女儿还坐着。她没说话,只把茶罐从洗碗池边拿走,擦干,放进碗柜最里层。

她关门时,听见后院传来仪器自检的滴声。王师傅没睡,正在校准炮管仪的光学轴。

凌晨两点,林瑶起身。她打开铁皮盒,取出LY-003的记录本,翻到最后一页。她写下新数据,笔尖顿了顿,在页脚画了个小圈——用青竹表带蘸墨,印上去的。

圈的形状,像她胎记的轮廓。

谢淮在日志里更新了进度:“竹材稳定性验证完成度67%。军工设备介入,误差控制进入微米级。”

他合上本子,推了下眼镜。

王师傅天没亮就醒了。他把搪瓷缸里的茶罐拿出来,交给林瑶。

“用这个。”他说,“下一批料,按这个系数调。”

林瑶接过,打开盖子。压缩饼干还在,没动。她把罐子放进铁皮盒,压在记录本下面。

王师傅去灶台烧水。他把壶灌满,放在炉上。火苗窜起来,舔着壶底。

林瑶站在院中,把第一批合格的竹骨架装进木匣。她盖上盖子,用麻绳捆好。

谢淮走过来,问:“发哪儿?”

“老赵那儿。”她说,“模子该重做了。”

谢淮点头,记下地址。

王师傅提着壶过来,水刚开。他倒了一杯,没喝,只把搪瓷缸放在八仙桌上。缸底朝上,露出“抗美援朝慰问品”几个红字。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截铅笔,写下一行数字:0.18。

林瑶看着那行字,抬眼看他。

王师傅说:“这数,我记住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UWC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重生80团宠,带领全家致富 http://www.220book.com/book/UWC2/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