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光阴弹指过,三界早己换了人间。花果山的桃林依旧年年挂果,只是没人再记得那个拄拐杖的老者,只知道山里的小猴们总会把熟透的桃子丢给路过的樵夫;高老庄的面馆换了十几任掌柜,木牌上“吃饱有力气护人”的字却被一遍遍重刻,新掌柜总说“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西海的情义泉还在流淌,渔民们给孩子取名时,总爱带个“情”字,说“沾沾敖爷爷的福气”。
长安城的相遇堂遗址,如今成了孩子们的嬉闹地。断墙爬满了牵牛花,当年的矮桌被当作了“戏台”,孩子们围着它唱着不知传了多少代的歌谣:“孙爷爷的棒,猪伯伯的糖,沙爷爷的盏,敖爷爷的浪,唐师父的经卷里,藏着佛的样……”
这日午后,一个扎着总角的孩童在墙角掏蛐蛐,指尖突然碰到块硬东西。他刨开浮土,发现是块磨得发亮的木牌,上面刻着几行歪歪扭扭的字,墨迹早己渗入木头纹理:
“佛是啥?是你饿了给人递个馒头,是你怕了还敢往前走,是你心里装着别人——就这么简单。”
孩童捧着木牌,歪着头琢磨。他不懂什么是佛,只觉得这字看着眼熟,像是巷口卖糖画的老爷爷教他写的“善”字。风掠过断墙,带来远处的吆喝声,他抬头望去,看见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正靠在树下,眼巴巴地望着别人手里的吃食。
孩童摸了摸兜里的糖葫芦——这是他攒了三天铜板买的,红亮亮的,裹着晶糖。他想起娘说的“见人难处帮一把”,又看了看木牌上的字,突然跑过去,把糖葫芦往乞丐手里塞了一半。
“给你。”他仰着小脸,眼睛亮闪闪的,“甜的。”
乞丐愣住了,粗糙的手指捏着那半串糖葫芦,糖衣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只红了眼圈,把糖葫芦小心翼翼地递回给孩童一颗:“你也吃。”
孩童咬着糖葫芦笑了,甜丝丝的味道从舌尖漫到心里。他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木牌,突然觉得好像懂了——原来佛不是庙里的泥像,是刚才递糖葫芦时,心里那点暖暖的感觉。
这时,远处传来朗朗的诵读声,是学堂的先生带着孩子们念《人间经》。那经卷早己不是唐僧留下的孤本,而是被抄了无数份,家家户户都能背出几句:“情非业障,是修行的根;牵挂非枷锁,是成佛的梯……”
诵读声里,隐约有五个熟悉的声音在轻轻附和——
像孙悟空的爽朗:“就说佛没那么难吧……”
像猪八戒的嘟囔:“早知道分糖也算佛,当年该多吃几块……”
像沙悟净的温和:“你看,他们都懂了……”
像敖丙的温润:“这人间的暖,比西海的浪还长……”
像唐僧的悲悯:“众生皆可成佛,原来如此……”
声音越来越轻,渐渐融进风里,融进阳光里,融进孩童咬糖葫芦的脆响里。
阳光洒在相遇堂的断墙上,也洒在每个过路人的脸上。卖花的姑娘在分花,护街的少年在追贼,夫妻在檐下晒被子,朋友在茶馆里拌嘴……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是“佛”,却都在每个平凡的瞬间,做着温暖别人的事。
原来最好的成佛,从不是抛下一切飞升灵山,而是带着七情六欲,怀着一点善意,在人间的烟火里好好活着——饿了就吃饭,冷了就添衣,见了难处就搭把手,怕了也敢往前闯。
心之所向,即是西天;
一念有情,即是成佛。
这,便是西行的最终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UXJ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