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2章 竹简

小说: 朱元璋大帝   作者:丽娜来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朱元璋大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章节无错乱精修!
 

晨雾未散,军营的炊烟在低空缠成灰白的绳索,一缕缕被风扯向东南荒滩。沙盘前的烛火早己熄灭,铜钉仍钉在江道虚线之外,映着微光,如沉底的星子。朱元璋未回寝帐,整夜立于沙盘侧,甲胄未解,抬手抚过左眉骨那道旧疤——不是痛,是记忆在皮下蠕动。

他昨夜下令徐达潜伏东南,却未安枕。水影游动的那一瞬,不是幻觉,而是某种早己埋下的秩序在浮现。他不信鬼神,只信痕迹。碗底蝌蚪能藏暗礁图,那世间万物,皆可为信。

“陛下。”马秀英的声音从帐后帘内传来,不疾不徐,带着吴地口音里特有的绵韧。她捧着一摞竹简与铜器,脚步轻,却稳。昨夜南门飞索未破,她彻夜未眠,亲自查验每一份缴获物,连药囊都换了三遍——她不再信任何人递来的东西。

朱元璋转身,目光落在她指尖。那左手掌心的疤痕微微泛红,是昨夜擦拭铜器时被碱水所激。她未言痛,只将竹简轻轻置于案上。

“这批是南岸火场扒出的残物,混在铜壶夹层里。”她声音压低,“我原以为只是废料,可擦洗时,发现这竹简表面有异。”

朱元璋俯身。竹片呈暗黄,边缘焦黑,似曾半焚。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其上斑驳的渍痕——不似墨,不似血,而是一片片灰白泛银的碱斑,分布无序,却触之微涩,像陈年茶垢渗入纤维。

“我用温水浸过,又试了碱汤,渍迹不褪。”马秀英抽出一方素帕,轻轻覆在竹简上,“您看这纹理,像是反复浸润、晾干,再浸润……不是一次形成的。”

朱元璋未语,只伸手,以指腹轻碾一处碱斑。细微的颗粒感传来,像砂,却又带一丝苦香残韵。他忽然抬头:“取火盆来。”

亲卫依令捧入小铜盆,炭火微红。朱元璋亲自将竹简一角置于火上,不烧,只烘。片刻,一股极淡的气味逸出——初闻似茶,细辨却夹着一丝腥涩,近乎药香。

“苦丁。”马秀英轻道,“但非寻常苦丁,是加了露水久煎的‘苦丁露’,军中只有……”

她顿住。

朱元璋盯着火光映照下的碱渍,缓缓道:“只有蓝玉帐中常备。”

帐内一时寂静。炭火噼啪,灰烬轻扬。

朱元璋未动怒,反而笑了。笑得极轻,像刀锋刮过石面。他转身取来一张空白诏书,提笔蘸墨,落字如斩:

“着蓝玉即刻率轻骑增援东南,不得延误。”

马秀英一怔:“您真要调他?”

“不。”朱元璋搁笔,“此诏不发兵部,不走文书房,由亲卫口传,只说‘陛下亲口所令’。”

“若他不来?”

“若他来,便是心虚;若他不来,更是心虚。”朱元璋目光冷峻,“我要的不是他行动,是反应。”

马秀英沉默片刻,忽道:“可若这竹简本就是陷阱?有人故意留下,引您疑他?”

朱元璋盯着她,良久,点头:“所以,诏书要错。”

“错?”

“写错地名。”他提笔,在诏书末尾添了一句:“……于龙湾北口设伏,待敌自投。”——而真实埋伏地,是东南荒滩。

马秀英瞳孔微缩。她懂了。这是反向试炼:若蓝玉接到错误军令却仍奔向东南,说明他早己知晓真实部署;若他去北口,则可能是清白,或尚未接敌讯。

“但若他两处皆不去?”她问。

朱元璋将诏书卷起,交予亲卫:“那就说明,他己不在听令之列。”

亲卫领命退下。帐内只剩二人。

马秀英低头,再度抚过竹简。碱渍在晨光下泛出微银,像冬霜凝于枯叶。她忽然道:“这竹片……质地不对。”

“嗯?”

“寻常竹简用毛竹,此片纹理细密,年轮紧实,像是寿山老竹,或……”她指尖滑至边缘一处未焦的切口,“或桃木熏制。”

朱元璋心头一震。

陈友谅喜用寿桃木制匣,内衬竹片防潮——此物若真出自其军中,便是敌情确凿。可为何夹在张士诚细作的铜器中?为何经蓝玉常用之茶浸染?

他未言,只命人取来一盆清水,将竹简平置其上。碱渍遇水,颜色略淡,却显出底层痕迹——极细的刻线,被茶渍层层覆盖,若不细察,绝难发现。

“拿拓纸。”他说。

薄纸覆上,炭粉轻拍。片刻,图案浮现:三道短横,一道长竖,末端分叉如鱼尾。非字,非图,却似某种标记。

马秀英凝视良久,忽道:“像鼓点。”

“嗯?”

“徐达行军,常在城墙刻鼓点记时。”她指尖沿刻痕滑动,“三短一长,是‘夜行缓进’的暗令。”

朱元璋眼神骤冷。此令仅军中高层知晓,蓝玉习之,徐达亲授。若此简曾记此令,说明它曾入蓝玉之手,或至少,入过其营帐。

“烧了它。”马秀英忽道,声音决绝。

朱元璋一怔。

“留着,只会乱军心。”她抬眼,左手疤痕在光下泛白,“若蓝玉未叛,见此物必怒;若他己叛,更会警觉。不如毁去,另设局。”

朱元璋沉默。他知她非怯,而是护。她护的不是蓝玉,是他——她不愿他再陷于亲信背叛的刀锋之上。

良久,他摇头:“不烧。”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朱元璋大帝

“为何?”

“烧了,就真成了陷阱。”他将竹简收入袖中,“我要让这东西活着,让它自己走动,看它往谁手里去。”

马秀英未再劝。

正午,军令己传。蓝玉未至中军请命,亦未调兵。亲卫回报,其营帐闭门,炊烟稀少,似在静待。

朱元璋不问,只令各营照常轮防,南门机关不动,东南伏兵不撤。他亲自巡营,走过每一处哨台,每一口粮仓,目光扫过士卒的佩刀、箭囊、水囊,甚至炊具。

他不信人,只信物。物不会说谎。

傍晚,徐达自东南潜返,甲叶覆霜。他入帐,低声道:“陷马坑己掘,绊索布妥,三营皆伏于雪下,无火无言。”

朱元璋点头:“陈友谅可有动静?”

“无。但……”徐达迟疑,“洪泽湖冰面,今晨裂开一道长缝,水下似有巨物。”

“什么巨物?”

“像船桅。”徐达声音压低,“我遣人凿冰探查,捞起一段残木,上有刻痕。”

他取出一块湿木,约一尺长,漆黑如铁。朱元璋接过,指尖抚过刻痕——三短一长,末端分叉。

又是鼓点。

与竹简上的一模一样。

朱元璋呼吸微滞。这不是巧合。蓝玉用此令,陈友谅的残船刻此令,竹简记此令——三者交汇,如网收拢。

“将残木焚毁。”他说,“但记下刻痕位置与深度。”

徐达领命欲退,朱元璋忽道:“等等。”

他从袖中取出竹简,与残木并置案上。两者刻痕,长短、角度、深浅,竟完全吻合。

“这不是记录。”他低语,“是模版。”

马秀英站在帐帘后,听着,指尖无意识抚过左手疤痕。她忽然道:“若这刻痕是模版,那每一处出现此记号的地方,都曾用此简压刻?”

朱元璋点头。

“那蓝玉营中……可有此类刻痕?”

朱元璋未答,只召来亲卫:“取蓝玉昨日所用军牌。”

片刻,一块铜牌呈上。背面有例行查验的刻印,角落一处,极不起眼,有一道短划,末端微分。

朱元璋将竹简覆于其上,刻痕重合。

帐内死寂。

马秀英缓缓闭眼。她知这意味着什么——蓝玉不仅接触过此简,且己用它复制暗令。是执行?是共谋?还是被栽赃?

她不敢想。

朱元璋却己起身,披甲,佩剑。他走出中军帐,立于校场高台。寒风卷起战袍,袖中竹简微硌胸口。

他扬声:“传令三军——昨夜东南发现敌踪,蓝玉将军己率部截击,战况胶着,急需支援!”

将士哗然。

马秀英在帐内听见,猛然掀帘而出。她知此令虚假——蓝玉未动,东南无战。这是朱元璋在逼——逼知情者反应,逼内线暴露。

她奔至台下,仰头看他。他立于高处,面无表情,左眉骨疤痕在夕照下如一道裂痕。

“你疯了?”她用吴语低吼,“若他真叛,此令一出,他必反!”

朱元璋不看她,只盯着军营各处营门:“若他不反,才可怕。”

话音未落,东南方向忽有号角声起——非我军制式,低沉如兽吼。

朱元璋眼神骤凝。

徐达疾步上前:“是陈友谅的角声!可……洪泽湖冰封,船如何行?”

朱元璋未答,只望向冰湖方向。暮色中,冰面裂纹蔓延,如蛛网扩散。一道黑影,缓缓浮出冰下——是半截桅杆,漆皮剥落,刻痕清晰。

三短一长,鱼尾分叉。

紧接着,第二道、第三道黑影浮现。冰层下,竟沉着整支船队残骸,如巨兽骸骨,静卧湖底。

而最前端那艘巨舰的主桅上,除鼓点外,另刻一行小字,覆冰难辨。徐达命人凿冰细看,回报道:“字迹残缺,仅辨得三字——‘玉当归’。”

朱元璋站在高台,寒风贯甲。他缓缓从袖中取出竹简,迎风展开。碱渍在暮色中泛着微光,像未干的泪痕。

马秀英仰头,见他指尖抚过那行鼓点刻痕,动作极轻,如抚将死之人的脸。

冰湖裂响未止,残桅林立,倒影在碎冰间扭曲晃动。

徐达握紧刀柄,低声:“是否下令击冰?”

朱元璋未答,只将竹简举至唇边,似要吹去其上尘灰。

风却突然停了。

竹简垂落,碱渍正对夕阳,竟映出一行逆光残影——

非鼓点,非文字,而是一幅极简的航线图,末端指向应天城西门。

马秀英瞳孔骤缩,正要开口——

朱元璋己将竹简塞入亲卫手中。

“传令。”

他声音如冰裂。

“全军戒备,西门增防。”

亲卫领命转身,竹简在手中微颤。

风再起时,一片碱渍剥落,飘向冰湖。

落入水中,未沉,反而在冰缝间缓缓移动,像一只银色的虫。



    (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朱元璋大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