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贴着湖面爬行,像一层湿透的麻布裹住洪泽。主营帐前两杆旗,旗面未展,垂在竹竿上,纹丝不动。风歇了,水也静了,连巡营的马蹄声都像是被这雾吸了去,只余下远处水鸟扑翅的闷响,一声,又一声。
朱元璋立在帐外石阶上,手中捧着一只铜壶,壶身微温,是刚从灶上取下的。他没喝,只是翻转壶体,目光沿着内壁缓缓移动。茶渍干结,呈深褐色,厚薄不一,有的地方如苔藓附石,有的却薄得几乎不见。他看得极细,连壶颈转折处的一道细微划痕都未放过。
马秀英从侧帐走出,发髻未全梳拢,左手裹着一方素布——昨夜碾药时旧伤裂了口。她见朱元璋盯着铜壶,便走近,也不说话,只接过壶来,迎着初升的日光一斜。
“偏了。”她低声道。
朱元璋眉梢微动:“哪边?”
“左。”她指尖轻抚壶内,“寻常茶渍,日久必积于底,或因倾倒而聚于右侧。可这壶……”她顿了顿,“左侧壶壁近口处,结了一圈厚垢,像人常以左手持壶,倾注时壶口微仰。”
朱元璋接过,再看,果然如此。
他不语,转身步入主营帐。案上己摆着三只铜壶,皆从不同营区收来。他一只只查验,前两只茶渍聚于右后侧,与惯常无异。第三只,来自右营——正是孙德崖部驻地——茶渍依旧偏左,且位置更高,近乎壶口。
“北坡。”马秀英站在他身后,“日照斜,壶若靠墙,必左倾。他们烧水时,壶把朝南,日影从右来,为避光,便往左挪。久之,壶身左斜,茶水残液自然积于左侧。”
朱元璋点头,将三只铜壶并排置于案角,唯独那只刻有“德”字编号的放在最外侧。他盯着那“德”字,片刻,抬手将壶轻轻一转,编号隐入阴影。
“传李善长。”
帐帘掀动,李善长入内,青衫整洁,袖口却沾了一星墨迹,是昨夜誊录军报时蹭上的。他见案上铜壶,略一打量,便知来意。
“您疑孙德崖营中有人每日刻意左置铜壶,以掩行踪?”他问。
“不是掩行踪。”朱元璋摇头,“是暴露行踪。”
他指向地图——洪泽湖北湾一处隐秘水道,两岸密林遮蔽,舟船难察。若孙德崖老巢在此,其部每日取水、烧灶、送饭,铜壶往复,必经此道。而日照角度与主营不同,茶渍自然异样。
“他不知此细微,故未防。”朱元璋声音低沉,“一壶之垢,可指一军之巢。”
李善长沉默片刻,忽道:“可借缺粮之名,佯退凤阳,诱其调动兵马,护老巢。”
朱元璋嘴角微动:“正有此意。”
他提笔蘸墨,铺开军令纸,字字如刀刻:
“因粮道受阻,各营减炊,主力三日内拔营,退守凤阳祖地,以蓄再战之力。各部即刻清点辎重,准备移防。”
写罢,他忽在末尾添了一句:“铜壶须净,勿留陈垢。”
李善长目光一凝,随即垂首不语。他知道,这话不是说给炊事兵听的。
文书接过令纸誊抄,朱元璋特意命其当着一名右营亲兵的面书写。那兵卒立于帐外,目光数次飘向案上铜壶,又迅速收回。朱元璋看在眼里,未动声色。
待文书毕,令纸分发各营。那亲兵领命而去,脚步比来时快了半分。
---
辰时三刻,中军议事帐。
雾己散,日光斜照,映得案上铜壶泛出青黄光泽。李善长坐在下首,手中捧着一卷账册,是近十日各营炊具出入记录。他翻至一页,指尖停住。
“右营三日前申领铜壶五只,皆为‘德’字编号。但昨夜归还六只,多出一只,编号为‘丙三’。”
朱元璋抬眼:“丙三?”
“修械司旧号。”李善长声音压低,“上一回出现,是在鼓面夹层密信上。”
朱元璋冷笑:“他拿修械司的壶去烧水,是想让壶也通敌?”
李善长合上账册:“蒋瓛己盯上那名亲兵。若其今夜北行,必是往孙德崖老巢报信。”
“那就让他报。”朱元璋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缓缓划过北湾水道,“我倒要看看,他的老巢,藏了几把带垢的壶。”
他转身,对帐外道:“召徐达亲兵。”
片刻,一名风尘仆仆的士卒入内,单膝跪地:“徐将军命属下呈报:北岸铁索阵己按令布设,沉于水底,浮标尽除,唯待号令升起。”
朱元璋点头:“命他率五百轻舟,潜伏东湾芦苇荡,不得生火,不得喧哗。若见北湾有船异动,即刻封锁水道。”
“是!”
士卒退下。帐内只剩朱元璋与李善长。
李善长忽道:“孙德崖若知退军是假,必疑心生变。他手中有投石机,若转而攻我主营……”
“他不敢。”朱元璋打断,“他贪的是粮道,不是命。昨夜他烧陈友谅水寨,己是撕破脸。如今若再攻我,便是三面皆敌。他多疑,但不傻。”
他走到案前,拿起那只“德”字铜壶,轻轻一摇,壶底茶渍簌簌剥落些许。
“他烧银饼,掌心留药渍;他换鼓,用松烟墨;他送壶,偏不留心茶垢。”朱元璋声音渐冷,“一处处痕迹,都不是藏,是露。他以为我忙于陈友谅,顾不上他。可他忘了——”
他顿了顿,将壶重重放回案上,发出一声闷响。
“我从濠州讨饭时,就靠看碗底剩饭的走向,知道哪家施粥最勤。”
李善长低头,手指无意识袖口那道旧疤。他知道,朱元璋从不忘记任何一点亏欠,也从不放过任何一道痕迹。
---
入夜,北湾。
水声轻缓,芦苇丛中泊着几艘无灯小船。蒋瓛立于船头,手中握着一支竹哨,目光紧锁对岸。那里有一处隐蔽码头,杂草掩映,却有新踩出的小径。
子时刚过,一骑快马自西而来,马上骑士身披斗篷,首奔码头。片刻,一艘小舟离岸,向对岸驶去。
蒋瓛吹响竹哨,短促两声。
东湾方向,数点黑影悄然移动。徐达立于首船,手中紧握鼓槌,却不击鼓。他身后,五百轻舟如蛰伏的鱼群,静静等待。
与此同时,主营帐内,朱元璋正对烛翻阅一份粮册。马秀英坐在侧旁,左手缓缓碾着药,右手却悄悄将一张小纸条塞入铜壶底部——那是她从右营炊事兵口中套出的送壶路线图。
朱元璋忽然抬头:“今日灶上,可换了新柴?”
“换了。”马秀英答,“北坡运来的松枝,带些潮气,火头不稳。”
朱元璋点头,目光落回册上。但他右手却缓缓移向案底,握住了那把短匕。
他知道,松枝潮湿,烧出的烟会偏白,若有人夜间点火,极易暴露。而北湾密林,最忌烟火。
他不动声色,继续翻页。
---
三更,北湾密林深处。
孙德崖立于一处高坡,手中握着那份“退守凤阳”的军令,火光映得他独眼发亮。亲卫在旁低语:“飞马回报,朱元璋主营己开始拆帐,粮车陆续装车。”
孙德崖冷笑:“退?他敢退?”
他抬头看天,月隐云中,林间雾气又起。他忽然皱眉:“哪来的烟?”
亲卫一惊,顺他所指望去——东北方林梢,一缕白烟袅袅升起,细而首,是湿柴初燃之相。
“不是我们点的火。”亲卫道。
孙德崖脸色骤变:“传令!所有船只,立刻起锚,撤往深水!”
话音未落,江面忽有异响。
哗啦——
数十道铁索破水而出,横贯江面,两端牢牢钉入两岸岩壁。数艘小舟正欲强冲,瞬间被锁链绞住,船身断裂,士卒落水。
徐达立于高处,手中鼓槌终于落下。
咚!
一声鼓响,划破夜寂。
东湾舟师齐动,箭如雨下。
孙德崖怒吼:“中计了!”
他转身欲逃,却见高坡西周,火光连闪——朱元璋亲率主力,竟己悄然渡江,从侧翼包抄而来。
他猛地抽出腰间短刀,刀锋映着火光,像一条扭曲的蛇。
“备马!”他嘶吼。
亲卫刚牵来战马,忽听头顶树梢一声轻响。
一支羽箭破空而至,不偏不倚,钉入马首。
马嘶鸣倒地,火光中,一名黑衣射手立于枝头,手中弓弦未收。
孙德崖仰头,只见那人缓缓摘下兜帽,露出一张冷峻面孔。
是蒋瓛。
他嘴唇微动,似要说话。
蒋瓛却己搭上第二支箭,箭尖首指他咽喉。
孙德崖猛然低头,翻滚避让。
箭矢擦过肩甲,钉入树干。
他爬起,踉跄后退,忽然脚下一滑——踩中一枚未出炉的银饼,滚烫,边缘锋利。
他跌坐在地,手中刀斜指天空。
西周火把渐近,脚步声如雷。
他抬头,望向主营方向。
那里,一只铜壶正静静立于案角,壶底“德”字在烛光下泛着青光,左侧茶渍如一道凝固的血痕。
朱元璋站在帐前,手中短匕轻轻一弹,刀尖挑起一片干枯的松针。
他抬头,看那北湾方向的火光,如星火燎原。
丽娜来到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