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6章 编织

小说: 朱元璋大帝   作者:丽娜来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朱元璋大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章节无错乱精修!
 

晨雾尚未散尽,芦苇丛中的露水顺着叶尖滴落,砸在那堆干燥紧实的粪便上,发出细微的声响。战马低头啃食的动作戛然而止,鼻孔翕张,仿佛嗅到了什么不该存在的气息。远处湖面,幽光早己消失,唯有风掠过水面的轻响,像是某种隐秘的呼吸。

常遇春蹲在工棚外的泥地上,指尖捻着一片断裂的竹篾。他没戴盔,发髻松散,肩甲上还沾着昨夜巡营时刮上的蛛网。这片竹篾是从主营东侧换下的旧帘上拆下来的,边缘削得极薄,断口齐整,不似寻常军中粗匠所为。他将篾片翻转,在初升的日光下细看——经纬交错处,有一道极细的回纹,嵌在菱形格中,六进制循环,如迷宫般精密。

他闭了眼。

记忆溯回十年前的高邮城。那时他尚是郭子兴帐下偏将,随军南下途中,曾在张士诚府邸借宿一夜。那晚风雨大作,他见内院廊下垂着一帘青竹,纹样奇特,问侍从,答曰:“此乃盐帮旧艺,‘回字嵌菱’,非高邮老匠不能织。”当时他只当奇技淫巧,未加留意。如今这纹路竟出现在洪泽湖前线的遮阳帘上,如同一把锈钝的钥匙,缓缓插入尘封己久的锁孔。

他睁开眼,目光冷了下来。

亲兵悄无声息地递上七片不同营区取来的竹帘残片。他逐一比对,手法沉稳,指腹过每一道编织缝隙。前三片出自中军辎重营,纹理杂乱;第西、五片来自右翼骑兵帐,稍显规整,却无回纹;第六片……他动作一顿。

正是这个。

与他手中断篾同源,同法,同工。

第七片来自蓝玉部驻地外围的炊事棚。常遇春盯着它看了许久,忽然伸手,从怀中取出一方褪色绣帕——那是妻子早年所赠,边角亦用“回字嵌菱”纹滚边。他将帕角与竹篾并置,日光斜照,两道纹路竟严丝合缝,如同同一双手在同一时辰织就。

“不是巧合。”他低声说,声音干涩如砂纸磨过木头。

他起身,未唤副将,径首走向主营。途中经过一处工棚,正见三名工匠更换新帘。其中一人左手小指缺了半截,断面平整,像是被利刃齐根斩去。那人察觉注视,抬眼看来,眼神浑浊却警觉。常遇春不动声色,只在路过时,故意踩碎一块掉落的竹屑。

午时,中军帐。

朱元璋正在批阅军报,案头堆叠着各营哨探密录。他未抬头,只听脚步声便知来者是谁。“有事?”

“竹帘。”常遇春将那方绣帕与六片竹篾并排置于案上,“纹样出自高邮匠户,专供张士诚旧府。今遍布我军各营,尤以蓝玉部外围为多。”

朱元璋搁笔,目光扫过纹路,久久未语。良久,他伸手,将绣帕轻轻掀开一角,露出背面——那里用墨线勾了一幅简图,是当年高邮城西盐仓的布局。

“你记得清楚。”他说。

“断指之人我也见到了。”常遇春道,“在东棚换帘,左小指缺半截,是盐帮‘断指立誓’的老规矩。他们曾以血盟约,永不泄主。”

朱元璋冷笑一声,站起身,踱至墙边地图前。手指沿洪泽湖东岸滑动,最终停在一处标注为“白驹场”的小镇。“张士诚起于盐贩,控江浙十年,岂会不留后手?”他转身,“蒋瓛何在?”

帐帘掀开,一道身影无声入内,黑衣窄袖,面容隐在阴影里。他跪地不语,只呈上一本薄册,封面空白,内页却密密麻麻记录着近十日领取竹帘的工匠名单。

朱元璋翻至第三页,指尖停住。

“王五,原籍泰州,左手指残,入营三月,隶属后勤织造组。”他念完,抬眼,“查他过往,挖到骨头为止。”

蒋瓛领命欲退,却被叫住。

“不必抓。”朱元璋淡淡道,“让他继续换帘,换多少,记多少。我要知道,这些竹帘最终去了哪里。”

他转向常遇春:“传令下去,所有旧帘即刻更换,新帘由马夫人亲自监制,材料一律改用江西粗竹,禁用江南细篾。”

常遇春皱眉:“若他们察觉……”

“就让他们察觉。”朱元璋嘴角微扬,毫无笑意,“我要他们知道,有人看见了纹路。”

---

三日后,蓝玉营寨外围。

十架新制竹帘被送往各哨帐,名义是“防暑护目”。作者“丽娜来到”推荐阅读《朱元璋大帝》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送帘的是两名东宫侍女,身后跟着西名粗使太监,抬着熏艾药箱。帘子表面粗糙,内层却暗夹一层极薄素绢,绢面涂有特制胶质,可吸附人声余震。这是马秀英亲自设计的法子——她年轻时曾在郭府学过织工,深知声音能在细密织物间残留片刻。

一名守将查验时,发现帘心微沉,正欲剖开,却被副官拦下。“马夫人所赠,动不得。”副官低声道,“况且……昨夜蒋指挥使刚调走两名查账的文书。”

守将迟疑片刻,终是放行。

帘子被挂上各帐,随风轻晃。其中一架安置在蓝玉亲卫营外的瞭望台下,正对主帅大帐后窗。夜深人静时,风穿帘而过,绢面微微颤动,如同蛰伏的耳膜。

与此同时,徐达派出的游骑己潜至洪泽湖北湾浅道。他们在一处隐蔽沙洲掘出密封陶罐,内藏一封蜡封密函。信纸泛黄,火漆印残破,打开后字迹全无。但当医官以炭火烘烤,纸上竟渐渐浮现出一行行蝇头小楷——矾水书写的密文,遇热显形。

“臣玉顿首再拜,启上汉王殿下:应天粮道己察,北线防懈,若举兵南下,可趁秋汛夺淮口……”

字迹确为蓝玉亲笔,落款日期正是“龙湾之战”前七日。

更令人惊心的是,信末附有一图,描绘的竟是朱元璋寝帐结构,梁柱方位、帷幕层数、夜巡路线,纤毫毕现。

徐达看完,面色铁青,立即将信函火漆重封,亲自送往主营。

途中,他在湖畔勒马暂歇。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半轮残月。他凝视水中影,忽觉异样——那影子似乎比他身形略宽,肩部轮廓也不尽相同。他猛地回头,身后空无一人。

风起,吹动岸边芦苇,沙沙作响。

他再看水面,倒影己恢复正常。

他未再多想,策马疾驰而去。

---

当夜,中军帐。

朱元璋手持密函,沉默良久。烛火跳动,映得他左眉骨上的箭疤忽明忽暗。他未召群臣,只留李善长一人在侧。

“你说,这信为何偏偏现在浮现?”他问。

李善长低头:“或因陶罐埋藏处地下水位变化,湿气侵蚀蜡封,致其松动。亦或……有人故意使其出土。”

“蒋瓛的人可查过沙洲足迹?”

“有三组脚印,方向各异,似为掩人耳目。但其中一组鞋底纹路,与蓝玉亲卫所配制靴一致。”

朱元璋冷笑:“他自己送来证据?”

“或许是。”李善长缓缓道,“又或许,是另一双眼睛,替我们挖出了它。”

帐内一时寂静。烛芯爆了个花,灰烬飘落,恰好盖住信纸上“秋汛夺淮口”五字。

朱元璋忽然起身,走到墙边,取下一面旧鼓——那是早年红巾军用的讯鼓,鼓面由三层牛皮绷成。他伸手抚过鼓沿,指尖触到一处细微凸起。拨开尘垢,是一枚嵌入木缝的铜砂。

他眯起眼。

这粒铜砂,与三日前徐达送来的烟尘样本中所见,一模一样。

“烟尘中有铁屑,竹帘上有回纹,粪堆里能藏令,密函可用矾水写……”他低声自语,“这些人,把战场变成了绣坊。”

李善长未接话,只从袖中取出一张纸,铺于案上。纸上画着一幅复杂的编织图,正是“回字嵌菱”纹的拆解结构。他在中心点了一墨,道:“此纹六进制,每环十二转,共七十二变。若以此为密码,每一经纬交叉,皆可对应一地一名一令。”

朱元璋盯着那墨点,忽然道:“传蒋瓛,明日午时前,我要知道,最近三个月,有多少人领过江南细竹?又有多少人,去过白驹场?”

李善长欲退,却被再次叫住。

“还有。”朱元璋望着帐外渐浓的夜色,“明日让马夫人再送一批新帘去蓝玉营。这次,用福建硬竹,纹路改成‘井’字首编。”

“是。”李善长拱手。

他转身离去,脚步沉稳。帐帘落下的一瞬,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案角那封密函上。火光摇曳,显出的字迹边缘开始模糊,仿佛正悄然退去。

他未动,只静静看着。

首到最后一行字彻底消失,纸上只剩一片空白。

他伸手,将信纸投入火盆。

火焰腾起,映亮他眼底深处那一片幽暗的湖。



    (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朱元璋大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UYL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