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镇的冬天来得轻软,第一场霜落在老梧桐的枝桠上时,小杰的工作室刚打好最后一块木地板。他蹲在窗边打磨边角,抬头就能看见彤彤家铺子的烟囱冒出白汽,混着梧桐糕的甜香飘过来,在冷空气中凝成淡淡的雾。
“小杰哥,喝碗姜茶暖暖!” 彤彤推开门进来,手里捧着两只粗瓷碗,碗沿还沾着细碎的桂花。她把茶放在临时搭的木桌上,目光扫过墙上贴着的图纸——那是小杰新画的“小镇文化角”设计图,打算把记忆馆旁的闲置仓库改成能教孩子们做木工、学摄影的小空间。
“王叔说你昨天忙到后半夜?” 彤彤戳了戳他冻得发红的耳朵,“老梧桐都落叶了,你也不知道歇着。” 这两个月,小杰一边盯着工作室装修,一边帮着镇上规划新的排水系统,连镇口的石板路松动了,他都蹲在路边亲手用水泥修补。曾经那个“一心想往外跑”的少年,如今连弯腰捡片落叶的样子,都带着扎根的踏实。
小杰接过姜茶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淌进心里。他指了指图纸上的木工台:“你爸的工具能借我摆这儿吗?上次市集后好多孩子问木匠活,王叔说愿意每周来教半天。” 彤彤的父亲最近总被请去学校讲传统手艺,脸上的笑容比木头纹理还舒展,连磨工具的力道都轻快了不少。
“早就给你准备好了!” 彤彤眼睛一亮,从包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是几支磨损的木工铅笔和一把小巧的刨子,“这是我爸年轻时用的,他说‘好工具得在该发光的地方待着’。” 她顿了顿,又拿出一叠照片,“还有这个,我整理了些小镇的老照片,你看贴在工作室墙上行不行?”
照片里有九十年代纺织厂开工时的热闹场景,有老木匠在铺子前给她刻木蝴蝶的瞬间,还有十年前某个午后,少年小杰坐在梧桐树下看书,阳光透过树叶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正是彤彤藏了多年的那张。小杰拿起照片,指尖轻轻拂过画面里的自己,忽然想起当年彤彤总追在他身后,举着攒钱买的二手相机说:“小杰哥,你别动,你看书的样子好看。”
那时他不懂,只觉得这丫头麻烦,却还是会在她胶卷用完时,偷偷把买模型的钱塞给她。十年光阴像老相机的快门,咔嚓一声,就把青涩的少年少女,变成了能并肩守护故乡的模样。
冬至那天,工作室正式开张。彤彤的摄影展占了半面墙,老照片和新影像并排挂着:左边是纺织厂烟囱冒烟的旧景,右边是改造后钟塔鸣笛的新貌;左边是老巷雨天的泥泞,右边是如今铺了防滑垫的青石板。孩子们围着王叔学做木书签,老工人们坐在藤椅上看照片,时不时指着某个人影说:“这不是老张家的小子吗?当年总偷摘厂里的月季花!”
小杰站在梧桐树下接电话,是城里的同事打来的,说有个大项目想请他回去主持。他望着工作室里暖黄的灯光,听着里面传来的笑声和刨木声,轻声说:“不了,我这儿还有更重要的事。” 挂了电话,彤彤端着两盘刚出炉的梧桐糕走过来,蒸汽模糊了她的眼镜片。
“在想什么?” 她笑着递给他一块,“今天加了核桃碎,你尝尝。”
小杰咬了一口,甜香里带着坚果的脆。他伸手帮她擦掉镜片上的水汽,忽然说:“等开春,我们在工作室后面种棵小梧桐树吧。”
彤彤愣了愣,随即笑起来,眼里的光比灯光还亮:“好啊,等它长粗了,就能给孩子们挡太阳了。”
寒风掠过树梢,光秃秃的枝桠在暮色里勾勒出温柔的轮廓。远处的钟塔亮起了灯,暖黄的光晕一圈圈晕开,像给小镇盖上了层柔软的被子。小杰握着彤彤的手,掌心的温度驱散了寒意,他忽然明白:所谓故乡,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旧时光,而是有人记得过去,有人愿意留下,让新的故事,能在老地方继续生长。
就像那棵老梧桐,冬天落尽了叶,春天总会再抽出新绿。而他和她,还有镇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时光里的新绿,在故乡的土壤里,慢慢长成温暖的模样。
(http://www.220book.com/book/UZL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