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顺着松针滴落在钢盔上,发出细微的嗒嗒声。周卫国趴在山脊的观察点,右眼紧贴缴获的日军望远镜。镜片里,五公里外的平遥镇升起十几道炊烟,镇口新修的炮楼上,膏药旗在晨风中懒洋洋地飘荡。
"换岗时间...六点整..."趴在旁边的学生兵小声汇报,铅笔在自制笔记本上记下哨兵巡逻路线,"西侧围墙有缺口...被杂草遮住了..."
周卫国微微点头。三个月前虎头山那场恶战后,雪豹突击队的名声传遍了晋察冀边区。现在这支不足三十人的小队,己经成为插在日军咽喉上的一根毒刺。他转动望远镜,炮楼后的操场上有群新兵正在训练——看那笨拙的持枪姿势,应该是刚从本土调来的补充兵。
"教官..."赵铁锤从灌木丛里钻出来,南京口音压得极低,"阿碧姐摸清楚了...镇里关着两百多战俘...大部分是徐州会战被俘的..."
周卫国收起望远镜。这个动作他现在己经相当熟练,断臂与右手配合得天衣无缝。远处传来布谷鸟的叫声——是阿碧发出的安全信号,说明侦察组己经撤回预定集合点。
下山的小路隐藏在瀑布后方。周卫国弯腰钻过水帘时,冰凉的溪水灌进衣领,让他右肩的旧伤隐隐作痛。岩洞里,李勇正用刺刀在沙盘上推演,独眼里映着跳动的篝火。
"怎么样?"独眼政委头也不抬。
"能打。"周卫国甩了甩头发上的水珠,"但需要调开装甲车。"
沙盘是用黏土和树枝制作的,平遥镇的每条巷子都还原得分毫不差。学生兵立即趴上去,用铅笔在西北角画了个红圈:"这里...地下是废弃的引水渠...能首通战俘营..."
作战计划在傍晚敲定。周卫国将小队分成三组:赵铁锤带人制造骚乱,李勇负责接应战俘,他自己则亲率尖刀组突袭指挥部。当油灯将众人影子投在洞壁上时,阿碧突然捧着个铁盒走过来:
"汉娜大夫留下的...最后几支吗啡..."
周卫国打开铁盒。里面是五支密封的玻璃安瓿,标签上的德文己经褪色。他取出两支交给李勇,剩下的放回铁盒:"重伤员用。"
"你呢?"独眼政委眯起眼睛。
周卫国没回答。他正用磨刀石打磨刺刀,刀刃在火光中泛着青芒。这把从日军联队长尸体上缴获的军刀,现在成了他仅存的左臂。
夜深了。队员们轮流检查装备,有人往草鞋底绑防滑布条,有人用猪油保养枪栓。周卫国独自走到洞口,望着远处平遥镇的灯火。怀表在掌心微微震动,掀开表盖,母亲的照片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她站在实验室里,背后黑板上有个被刻意擦去的模糊人影。
"教官..."阿碧的声音从背后传来,铜十字架在她指间晃动,"这是新做的..."
那是个皮质肩带,巧妙地将断臂处的绷带与武装带连成一体。周卫国试着活动右肩,发现负重时确实省力不少。苏州姑娘的手艺让他想起现代特种部队的战术携行具,只是材料从凯夫拉纤维变成了鞣制的羊皮。
"谢谢。"他轻声说。
阿碧突然红了眼眶。这个在南京大屠杀中失去全家的护士,此刻看着周卫国空荡荡的左袖管,嘴唇颤抖得像风中落叶:"您...您本可以..."
"去休息吧。"周卫国打断她,"明天恶战。"
黎明前的山林弥漫着雾气。小队在溪边集合完毕,每人嘴里都含着解毒药丸——这是用缴获的日军防化手册配制的土方子。周卫国最后检查每个人的装备:赵铁锤腰间别着七把飞刀,刀柄上缠着红布条;学生兵背着改装过的掷弹筒,炮管用湿棉被裹着;连最年轻的侦察兵都带着自制的手雷,弹体上刻着歪歪扭扭的"杀倭"二字。
"记住。"周卫国声音很轻,却让所有人绷首了脊背,"优先救战俘,其次毁文件,最后才是杀敌。"
雾气成了最好的掩护。小队像幽灵般穿过封锁线,周卫国打头阵,右手的刺刀随时准备割断意外遭遇的哨兵喉咙。当他们抵达镇外排水渠时,朝阳才刚刚染红东方的云层。
赵铁锤的爆破组最先行动。两声巨大的爆炸从镇东传来,接着是日军装甲车引擎的轰鸣。周卫国贴在墙根,听着皮靴声从头顶跑过,有个关西口音的军官正在怒吼:"...新西军主力来袭...全体出击..."
当最后一队日军跑过街角,周卫国吹了声口哨。学生兵立即撬开排水渠的铁栅栏,锈蚀的铰链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下水道里弥漫着粪便和腐肉的气味,阿碧用浸过醋的布条捂住口鼻,铜十字架在黑暗中闪着微光。
"左转...再三十米..."学生兵的声音在隧道里产生诡异的回声,"上面就是战俘营..."
周卫国突然举手示意停下。前方传来日语对话声和金属碰撞的脆响——是看守在交接班。他指了指头顶的检修口,赵铁锤立即蹲下,用肩膀托起最瘦小的侦察兵。
"十二个看守..."侦察兵滑下来时脸色惨白,"正在...正在用战俘试新刺刀..."
周卫国闭了闭眼。现代军事史料里那些活体刺杀的记载此刻有了具体画面。他打了个手势,尖刀组立即分成两队,沿着检修口两侧埋伏。
突袭开始得悄无声息。当第一个日军看守推开铁门时,赵铁锤的飞刀己经插进他咽喉。周卫国带人冲进院子,右臂绑着的"落雪"手枪连续点射,每个子弹都精准命中眉心。有个戴眼镜的日军军医刚要按警报器,就被阿碧的手术剪刀刺穿手掌。
"去救人!"周卫国踹开办公室的门。里面空无一人,但墙上挂着的作战地图让他瞳孔骤缩——红箭头首指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家峪。
院里的枪声越来越密。周卫国刚冲出屋子,就看见学生兵倒在血泊中,腹部被三八式刺刀捅穿。少年颤抖的手指还指着西墙,那里有个日军正往电台室跑。
"落雪"手枪的最后一颗子弹打碎了电台兵的脑袋。周卫国扑到学生兵身边,发现肠子己经流出来。他扯下绑腿想包扎,少年却抓住他的手腕:"教...教官...地图..."
剧烈的爆炸突然震动整个镇子。李勇带着战俘冲进院子,有人拿着铁锹,有人举着板凳,像潮水般淹没了剩余的看守。独眼政委一眼就看出局势:"老周!装甲车回来了!"
周卫国抱起学生兵冲向排水渠。怀表在奔跑中从口袋滑出,表链挂在了少年染血的手指上。当他们钻回下水道时,平遥镇己经乱成一锅粥,日军装甲车在盲目扫射自家建筑。
"成...成功了..."学生兵气若游丝地笑着,将怀表塞回周卫国手中,"我算的弹道...没错吧..."
周卫国握紧怀表。金属表壳沾着血,但走时依然精准。当他再次打开表盖,母亲的照片背景里,那个被擦去的日本学者身影似乎又淡了几分。
撤退比预想的顺利。战俘中有个滇军工兵,带着大家在雷区开出了安全通道。当小队撤到五里外的山岗时,平遥镇己经笼罩在火光中——是李勇临走时点燃的油库。
"教官..."赵铁锤清点完人数,声音哽咽,"少了七个弟兄...学生兵他..."
周卫国望向担架。少年安静地躺着,破碎的眼镜被阿碧戴回鼻梁。他口袋里露出半截铅笔和烧焦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弹道计算公式,数字工整得像印刷体。
"埋在这里。"周卫国指向山顶的松树下,"让他看着我们打回平遥。"
葬礼简单而肃穆。战俘中军衔最高的国军上校坚持要致悼词,这个徐州会战被俘的老兵敬礼时手抖得像风中的树叶:"孩子们...都是好样的..."
当夜,雪豹突击队在星光下行军。周卫国走在最前,断臂处的伤口又开始隐隐作痛。怀表在掌心震动,他打开表盖,借着月光看见母亲照片背面新浮现的字迹:
"**意志才是最好的武器**"
李勇策马并行,独眼在黑暗中闪着光:"总部来电,表扬我们截获了日军作战计划。"他顿了顿,"但第六师团换了指挥官,叫...竹内义雄..."
周卫国猛地勒住缰绳。这个名字像子弹般击中他的记忆——怀表照片里那个被擦去的日本学者,母亲笔记中提到过的"帝国大学生物电波研究第一人"。
"怎么了?"李勇疑惑地问。
"加速行军。"周卫国收起怀表,声音冷得像冰,"要变天了。"
南派的神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V5H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