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天气放晴,秋高气爽。
宋记糖铺的生意比往日更热闹了些,许是雨后初霁,人们都愿意出来走走。宋时宁在柜台和后厨之间忙碌着,嘴角始终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她时不时会朝门口瞥一眼,既盼着某个身影,又因这期盼而有些微羞赧。
快到晌午时,人流稍歇,时宁正低头核对账目,一片阴影落在账本上,伴随着一声温和的、带着些许迟疑的:“宋姑娘。”
时宁抬起头,心尖莫名一跳。果然是沈岁安。
他站在那里,手里紧紧握着那把旧油纸伞,伞柄被擦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用一根新的、靛蓝色的细绳系着,与他青衫的颜色很配。
“沈相公。”时宁放下笔,站起身,脸上漾开她自己都未察觉的温柔笑意,“快请进。”
沈岁安走进来,将伞双手递还:“多谢宋姑娘昨日借伞,感激不尽。”他的目光落在时宁脸上,又迅速垂下,落在柜台的糖盒上,耳根微微泛红。
“举手之劳,沈相公太客气了。”时宁接过伞,指尖触碰到那根系得工整的细绳,心里微微一动。他竟如此细心。
一阵短暂的沉默。沈岁安似乎没有立刻离开的意思,眼神在琳琅满目的糖果上逡巡,像是在寻找什么,又像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时宁见状,想起昨日新熬的梨膏糖,便转身从身后的瓷罐里取出一小块用油纸托着的、深琥珀色的糖块,递到他面前:“沈相公尝尝这个?昨日新熬的梨膏糖,润肺生津,这个时节吃正好。”
沈岁安有些意外,抬眼看了看时宁鼓励的笑容,这才小心地接过。他低头看着那块晶莹的糖,迟疑了一下,然后轻轻咬了一小口。
糖入口是微苦的药香,随即被雪梨的清甜和冰糖的醇厚所取代,回味甘醇。
“很好吃。”他抬起头,眼睛亮亮的,是发自内心的赞赏,“清甜不腻,还有股特别的香气。”
“里面加了川贝、茯苓和一点点甘草。”见他喜欢,时宁心情愈发好起来,话也多了些,“读书费神,易生虚火,吃这个正相宜。我给你包一些吧?”
“这…怎好再劳烦姑娘。”沈岁安有些不好意思,手却诚实地摸向了钱袋。
“不麻烦。”时宁手脚麻利地包好一小包梨膏糖,却在他递过铜钱时轻轻摇了摇头,“这新品原也该请老主顾尝尝给些意见的,沈相公觉得好,便是帮了我的忙了。”
沈岁安执意要付钱,时宁坚持不肯收,两人在柜台前你来我往,气氛竟比方才自然亲昵了许多。最终,沈岁安拗不过,只好收回铜钱,郑重道:“那…便多谢宋姑娘了。这糖极好,真的。”
他拿着那包梨膏糖,像是捧着什么珍贵的赏赐。临走前,他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从袖中取出一个卷轴,略显腼腆地放在柜台上。
“昨日…多谢姑娘赠伞。无以为报,这是我平日抄书时多写的一份《糖霜谱》,记载了些古法制糖的零星片段,想着…或许对姑娘有些用处。写得粗陋,姑娘莫要见笑。”
说完,不等时宁反应,他微微颔首,便转身快步离开了,背影竟有几分仓促,仿佛生怕听到拒绝的话。
时宁愣在原地,待他走远,才小心地拿起那卷轴。展开一看,是工整清峻的小楷,抄录的正是历代关于制糖的一些文献摘录,虽不全,却足见用心。
墨香混着梨膏糖的清甜气息,在小小的铺子里悄悄弥漫开来。时宁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整洁的字迹,心口像是被温水泡过,又暖又软。
这个书呆子…报恩的方式,也这般…书呆子气。
却让她欢喜得紧。
日子一天天过去,秋意渐浓。有了沈岁安送的那卷《糖霜谱》,时宁果真得了不少灵感,又试验了几样新口味的饴糖和药糖,反响都很不错。宋父宋母瞧着女儿干劲十足,铺子生意回暖,自是喜上眉梢。
偶尔,沈岁安来买糖时,时宁会顺势请教他一两个谱中生僻的字句或典故,他总会极认真地停下脚步,仔细解释,作者“老想吃果冻”推荐阅读《锦绣良缘:岁岁安宁》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知无不言。两人一个在柜台内,一个在柜台外,一个轻声问,一个温言答,时光都仿佛变得格外轻柔。
转眼便是重阳节。栖霞镇有登高、赏菊、放灯祈福的习俗。
这日糖铺提前打了烊,宋母蒸了重阳糕,笑着催促时宁:“今日镇上热闹,别总窝在铺子里琢磨你那些糖了,和阿宁(可设定为时宁的闺蜜或邻居女孩)一起去逛逛灯会,放盏河灯祈祈福。”
华灯初上,镇上果然比平日热闹数倍。酒楼茶肆悬着菊灯,街上小贩叫卖着菊花酒、茱萸囊,年轻的男女们笑语盈盈,往河边走去放灯。
时宁和闺蜜阿宁随着人流慢慢走着,阿宁性子活泼,一路说笑不停。时宁微笑着应和,目光却不自觉地地在人群中搜寻。
忽然,阿宁用手肘轻轻碰了碰她,压低声音笑道:“欸,时宁,你看那边桥上,是不是你的那位‘老主顾’?”
时宁心下一动,循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不远处的一座石拱桥上,沈岁安正和几位同窗站在一处,似乎也在赏灯。他今日换了件稍新些的月白色长衫,衬得人更加清俊,在灯火映照下,侧颜轮廓清晰柔和。
他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并未与同窗多谈,目光反而落在桥下往来的人流中,像是在寻找什么。
就在这时,沈岁安的目光转了过来,恰好与桥下的时宁对上。
两人俱是一怔。
隔着攒动的人头和璀璨的灯火,视线在空中交汇,仿佛周遭的喧嚣瞬间远去。沈岁安的眼中明显闪过惊喜,原本有些疏离的神情立刻变得生动起来。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朝她的方向微微颔首,露出了一个清晰可见的笑容,温和又明亮。
时宁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脸颊有些发烫,也下意识地回以一个浅笑。
“哎呀呀,看见啦看见啦!”阿宁在一旁促狭地笑,“快过去打个招呼呀!”
时宁被闺蜜打趣得不好意思,轻轻掐了她一下,脚下却有些迟疑。
桥上的沈岁安似乎对同窗说了句什么,又指了指桥下,然后便转身,沿着桥阶快步走了下来。他的同窗们好奇地探头张望,发出善意的哄笑声,让他下台阶的步伐显得有些匆忙,却目标明确地首向时宁而来。
“宋姑娘。”沈岁安走到近前,气息因走得急而微喘,眼神亮得惊人,“好巧。”
“沈相公,”时宁福了一礼,声音比平时更轻柔些,“和同窗一起来赏灯?”
“嗯。”沈岁安点头,目光落在她手中空着的河灯上,“姑娘…要去放河灯?”
“是呀是呀!”阿宁抢着答道,笑嘻嘻地,“沈相公要不要一起去?人多热闹嘛!”
沈岁安看向时宁,眼中带着询问和期待。
时宁在他清澈的目光下,轻轻点了点头:“若沈相公得空,便一同去吧。”
“得空的。”沈岁安立刻答道,语气有些快,像是生怕她反悔。他随即转向他的同窗们,扬声道:“诸位兄台先行,我稍后便回。”
在同窗们带着笑意的“重色轻友”“见色忘义”的调侃声中(声音不大,但足够听见),沈岁安耳根通红,却步伐坚定地走到了时宁身边。
三人并肩朝着放灯的石河畔走去。阿宁故意快走几步,给他们留出些许空间。
灯火阑珊,秋风送爽,空气中弥漫着糕点的甜香和菊花的清苦气息。两人一时无话,却并不觉尴尬,一种微妙而愉悦的氛围在沉默中流动。
他就在她身侧,不远不近,能闻到极淡的、干净的墨香和皂角清气。
时宁看着前方阿宁活泼的背影,又悄悄瞥了一眼身旁专注看路、侧脸微红的沈岁安,只觉得心中被一种前所未有的、而安宁的喜悦所充满。
或许,母亲让她来祈福,她真的祈到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V6Q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