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1章 宋世襄的转变

小说: 烽火丹青   作者:废墟造梦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烽火丹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VC6G/ 章节无错乱精修!
 

宋世襄的棉纱仓库在租界的边缘,墙头上拉着铁丝网,门口站着两个穿黑褂子的伙计,眼神警惕得像猎犬。程锦年他们来的时候,正赶上宋世襄送一批纱布去西行仓库,板车上堆着的红十字纱布在阳光下白得刺眼。

“你们可算来了。”宋世襄看见他们,松了口气,把他们往仓库里领,“松本那边动静不小,巡捕房的李默说,特高课最近在租界里抓了不少人。”

仓库里弥漫着棉纱的味道,比上次来的时候多了些木箱,上面印着“华美药房”的字样,里面装的是盘尼西林——宋世襄托人从香港弄来的,要送给西行仓库的守军。

“南京那边联系好了。”宋世襄打开办公室的门,里面的红木桌上摆着张南京地图,用红笔圈出了几个地点,“我认识教育部的人,他们能安排你们在学校、工厂演出。”

张岩正在检查改装的相机,闻言抬头笑了笑:“有这台相机在,不愁拍不到好东西。”他把相机往桌上一放,金属外壳在灯光下闪着光。

宋世襄的目光落在相机上,突然皱了皱眉:“这镜头……不是民国的款式。”

程锦年把改装的经过说了说,宋世襄听完,没说话,只是走到墙角的保险柜前,转动密码锁。“咔哒”几声轻响,柜门开了,里面整齐地码着几叠法币,还有个红绸包着的东西。

宋世襄把红绸包拿出来,放在桌上,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台银灰色的莱卡相机,金属外壳泛着温润的光,镜头上的蔡司标志清晰可见。“这是我在柏林留学时买的,”他的手指在相机上轻轻,像是在触摸一段往事,“1930年,我在海德堡大学学经济,那时候总背着它去拍多瑙河的日落。”

张岩的眼睛亮了起来。他认识这台相机,是莱卡II型,1932年生产的,在当时算是最先进的便携式相机,拍出的照片清晰度远超民国市面上的机型。“宋先生,这太贵重了……”

“拿着。”宋世襄把相机往他手里塞,“我本来想退休后带着它环游世界,现在看来,它该做更有用的事。”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了些,“你们比我更需要它。”

张岩接过相机,手指在底部摸到一行刻字,是德文:“绝不用于战争”。他突然想起宋世襄说过,1936年去柏林看奥运会,亲眼见过纳粹的嚣张,或许那时候的宋世襄,还相信镜头只能用来记录和平。

相机的皮质背带己经磨得发亮,边缘处能看见细密的针脚,像是后来补过的。张岩轻轻按下快门,空拍的“咔嗒”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像时光被按下了暂停键。

“这相机……”张岩着那行德文刻字,突然觉得手里的相机变得沉甸甸的,“您当年刻下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没想过它会落到战场上来。”

宋世襄的目光落在窗外,租界的洋楼在晨雾里露出尖顶,像童话里的城堡,却掩不住远处传来的炮声。“那时候年轻,觉得战争离得很远。”他从烟盒里抽出支烟,却没点燃,“在柏林的咖啡馆里,听着爵士乐,看着多瑙河的船,总以为能用相机留住所有美好的东西。”

程锦年想起素描本里画的母亲护婴图,突然明白有些转变从来都不是突然发生的。就像宋世襄,从当年在柏林拍日落的留学生,到如今冒险送物资的商人,再到把珍藏的相机交出来的支持者,他心里的那根弦,是被一次次的炮火、一声声的哭喊,慢慢绷紧的。

“我们不会用它来记录战争的残酷。”程锦年突然开口,声音格外郑重,“我们会用它记录那些在残酷里闪光的东西——像西行仓库的国旗,像难民营里站起来的老兵,像您现在做的事。”

宋世襄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点着,像是在思考什么。过了很久,他突然从抽屉里拿出个铁盒,里面装着十几卷莱卡相机专用的胶卷,包装纸上印着“1937年产”的字样。“这些都拿着。”他把铁盒往张岩手里塞,“老王说你们改了相机,缺胶卷。”

张岩看着那些胶卷,突然想起自己现代相机里仅剩的3卷胶片。原来真正的记录从不在乎设备是否先进,在乎的是握着相机的人,是否有颗愿意记录的心。

“谢谢宋先生。”白薇突然开口,她刚才一首在角落里整理演出服,领口的青鸟刺绣在灯光下若隐隐若现,“等我们从南京回来,一定给您带最好的照片。”

宋世襄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些复杂的情绪:“南京……我年轻时也去过,秦淮河的画舫,夫子庙的灯笼,比画上还好看。”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你们去了,多拍拍那些还没被战火毁掉的东西。”

离开仓库时,张岩把莱卡相机挂在脖子上,和改装的福伦达相机并排晃着。程锦年看着他的背影,突然想起老周刻的青鸟木牌——鸟喙处藏着的摄像机造型,原来他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做那只传递希望的青鸟。

租界的街面上人来人往,穿西装的洋人牵着狗散步,黄包车夫在路边吆喝,报童举着“西行仓库仍在坚守”的号外奔跑。张岩突然举起莱卡相机,对着这热闹又割裂的画面按下快门。

“拍这个干什么?”程锦年问。

“等胜利了,”张岩看着取景器里的画面,嘴角微微上扬,“告诉后人,1937年的上海,有人在战斗,也有人在好好活着——这两样,同样重要。”

相机里的胶卷缓缓转动,像在为这段注定艰难的旅程,悄悄计数。张岩摸了摸底部的德文刻字,突然觉得那句话或许可以换种方式理解:不用于战争,却可以用于阻止战争——用镜头记录真相,用影像唤醒人心,这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

远处的炮声又响了,沉闷得像打雷。张岩把相机往怀里紧了紧,跟着程锦年他们往码头走去——那里有宋世襄安排的船,要送他们去南京。江水在码头上拍打着岸堤,像在催促,也像在挽留。

作者“废墟造梦师”推荐阅读《烽火丹青》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VC6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烽火丹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VC6G/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