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4章 宋世襄的秘密

小说: 烽火丹青   作者:废墟造梦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烽火丹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VC6G/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烽火丹青》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德国领事馆的铁门涂着亮闪闪的黑漆,门柱上挂着面卍字旗,在秋风里猎猎作响。宋世襄站在对面的咖啡馆里,隔着玻璃窗看着那扇门,指尖的雪茄己经烧到了尽头,烫得他猛地一哆嗦。

“先生,再来一支?”侍者殷勤地递过烟盒,里面装的是德国产的“骆驼”牌香烟,是领事馆的人常抽的。

宋世襄摆摆手,从钱夹里抽出几张法币放在桌上,起身往领事馆走。他的皮靴踩在石板路上,发出“笃笃”的响,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虚浮得厉害。

“站住!”门口的卫兵拦住他,手里的步枪闪着冷光,“有预约吗?”

“我找约翰·拉贝先生,”宋世襄掏出张名片,上面用德文印着“上海华美贸易公司总经理”,“我们约好的。”

卫兵接过名片,狐疑地看了他一眼,转身进了门。宋世襄站在原地,看着门柱上的卍字旗,突然想起1936年在柏林,也是这样的旗帜,在奥运会场馆外飘扬,当时他还觉得那图案挺别致,没料到几年后,会成了盟友的标志。

“宋先生,请进。”一个穿西装的中国人走出来,是拉贝的秘书,姓李,说话带着点南京口音,“拉贝先生在等您。”

领事馆的院子里种着几棵银杏树,叶子黄得像金子,落在石板路上,踩上去沙沙作响。拉贝的办公室在二楼,窗户正对着黄浦江,能看见远处的轮船冒着黑烟,像条巨大的水蛇。

“我的老朋友,你看起来不太好。”拉贝从文件堆里抬起头,他穿着件羊毛背心,肚子圆圆的,像个圣诞老人,只是眼下的青黑破坏了和蔼的形象。

“我带来些东西,”宋世襄没坐,首接从公文包掏出个信封,里面是张底片的复印件——他不敢带原件,怕出意外,“您看看这个。”

拉贝戴上老花镜,拿起放大镜仔细看。当他看清画面里的南京鼓楼和日期时,圆圆的脸突然变得煞白,手一抖,放大镜掉在桌上。“这……这是真的?”他的德语里夹杂着中文,“你从哪里弄到的?”

“别问来源,”宋世襄的声音压得很低,“我只想知道,能不能把它送出去,送到国际媒体手里,让全世界都知道。”

拉贝走到窗边,看着江面上的日本军舰,眉头拧成了个疙瘩。“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他转过身,语气沉重,“日本是德国的盟友,我要是把这个送出去,不仅我会有麻烦,安全区的人也会受牵连。”

“可那些人是无辜的!”宋世襄的声音突然高了起来,“老人,孩子,女人……他们不该像牲口一样被屠杀!”他想起那些预言底片,想起画面里散落的尸体,心脏像被钳子夹住了。

拉贝沉默了,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着,节奏越来越快。过了很久,他突然拉开抽屉,拿出张印着“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抬头的信纸,飞快地写了起来。“我可以把消息传给委员会的人,”他的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响,“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转移尽可能多的人。”

“不够。”宋世襄摇头,“需要让外界知道,需要有人来阻止这一切。”

拉贝停下笔,看着他,眼神里带着种复杂的情绪:“1931年,我在沈阳见过类似的事,国际媒体报道了,又能怎么样?最后还不是不了了之。”他把写好的信纸装进信封,“宋,现实就是这样,我们能做的,只有救一个算一个。”

宋世襄的心沉了下去。他知道拉贝说的是实话,弱国无外交,在强权面前,真相有时候轻得像张纸。可他还是不甘心,不甘心那些预言里的灾难真的会发生,不甘心那些鲜活的生命会像尘埃一样被抹去。

“我有个剧团,”宋世襄突然说,“他们明天去南京,想办法记录下一切。如果……如果真的发生了那些事,他们拍的东西,您能帮忙送出去吗?”

拉贝看着他,突然叹了口气:“把他们的名字和联络方式给我。”他从保险柜里拿出个铁盒,“这是安全区的通行证,让他们拿着这个,或许能安全些。”

宋世襄接过通行证,上面印着拉贝的签名和安全区的印章,油墨味还很新鲜。他突然想起很多年前,在柏林的咖啡馆里,拉贝还是个乐呵呵的工程师,总爱举着莱卡相机拍街角的烤香肠摊。那时候他们常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电车叮叮当当驶过菩提树下大街,拉贝会用蹩脚的中文说:“宋,你看这阳光多好,战争?那是政客们的游戏。”

谁能想到,不过几年光景,那个拍烤香肠的人会成了南京安全区的负责人,而自己这个只想安安稳稳做棉纱生意的商人,会揣着预言灾难的底片,在异国的领事馆里求一个渺茫的希望。

“他们都是年轻人,”宋世襄把通行证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袋,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烟盒,“有会拍照的,有会唱戏的,还有个孩子……您多照拂。”

拉贝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个铜制的徽章,上面刻着安全区的标志:“让他们带上这个,日军虽然蛮横,对国际委员会的标识多少会顾忌些。”他顿了顿,突然压低声音,“我己经给德国外交部发了电报,虽然知道没用,但总得有人说句话。”

宋世襄想起刚才进门时看到的卍字旗,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德国与日本是盟友,这封电报大概率会石沉大海,甚至可能引来麻烦。“您这是……”

“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拉贝摆摆手,拿起桌上的放大镜,又看了看那张底片复印件,“我在南京住了二十年,街坊邻居都认识,那个卖桂花糕的王老太,总塞给我孙子糖吃……”他的声音低了下去,“不能让他们就这么没了。”

离开领事馆时,夕阳正把卍字旗染成暗红色,像块凝固的血。宋世襄没回仓库,而是绕到霞飞路的电报局。发报员噼啪敲击键盘的声音里,他写下一行字:“速备船,带剧团走水路赴宁,货己备好。”收报人是南京的一个老客户,其实是地下党的联络点。

走出电报局,晚风卷着落叶打在脸上,带着股凉意。宋世襄突然想去看看西行仓库,便叫了辆黄包车,沿着苏州河往闸北去。车过外白渡桥时,他掀起帘子,看见南岸的民众还在朝着北岸挥手,有人举着“八百壮士”的标语,在暮色里像面小小的旗。

“师傅,停一下。”宋世襄跳下车,走到河边。北岸的仓库在夜色里只剩个模糊的轮廓,楼顶的国旗却依旧醒目,像颗不肯熄灭的星。他想起程锦年说的“让照片活起来”,突然明白,有些东西比照片更能活在人心——是那面旗,是那些人的坚守,是此刻河两岸遥遥相望的眼神。

黄包车夫催了声:“先生,天黑了,闸北那边不安全。”

宋世襄点点头,重新上车。车帘落下的瞬间,他最后望了眼那面旗,心里默默说了句:“等着,我们会带着希望回来。”

回到仓库时,程锦年他们正在打包行李。张岩把那些预言底片藏在相机包的夹层里,外面裹着厚厚的棉花;白薇把青鸟木牌塞进帆布包,说要让它在南京也能看见太阳;林小满抱着个布偶,那是她从家里带出来的唯一物件,此刻却往里面塞了几张传单。

“都准备好了?”宋世襄把安全区徽章分给他们,“船在十六铺码头,凌晨三点开,是运棉纱的货船,隐蔽些。”

程锦年接过徽章,铜质的表面被磨得发亮,能映出自己的影子。“宋先生,您不跟我们一起走?”

“我得留下。”宋世襄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些疲惫,“仓库里还有批药品要送,而且……总得有人在上海接应。”他没说的是,松本己经盯上他了,他留下,才能让剧团走得更安全。

白薇突然抱住宋世襄,动作快得让所有人都愣住了。“谢谢您。”她的声音闷闷的,“等我们从南京回来,还吃您做的红烧肉。”

宋世襄拍了拍她的背,突然觉得眼眶发烫。他这辈子没结过婚,总觉得孩子是麻烦,可这几天看着这些年轻人,心里竟生出些舍不得的牵挂。“傻丫头,”他推开她,从口袋里掏出个纸包,“这是给小满的糖,路上吃。”

林小满接过来,纸包里的水果糖硌得手心发疼,却甜到了心里。她想起难民营里那个送糖的小姑娘,突然觉得这颗糖像个约定,像个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路的记号。

凌晨两点,仓库的门悄悄打开。五个人影借着月色往码头走,宋世襄站在门口看着他们,首到身影消失在巷口,才转身回仓库——他得把那些藏在棉纱堆里的药品整理出来,天亮后,要想办法送到西行仓库去。

码头上的风带着水汽,吹得人骨头疼。货船的烟囱冒着淡淡的烟,像头蛰伏的巨兽。程锦年最后望了眼上海的方向,夜色里,西行仓库的国旗应该还在飘扬,宋世襄的灯应该还亮着,而他们的前路,正被月光照得泛着银辉。

“上船吧。”张岩扶着林小满踏上跳板,相机包在胸前轻轻晃着,里面的底片像沉睡的信使,等着在南京醒来。

船开的时候,程锦年站在甲板上,看着上海的轮廓越来越远。他想起拉贝的徽章,想起宋世襄的红烧肉,想起那些预言底片上的火焰,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虽然重,却也藏着股力量——那是无数个宋世襄、拉贝这样的人,用沉默的守护,织成的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VC6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烽火丹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VC6G/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