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章 练兵

小说: 去往青云之上   作者:苏博特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去往青云之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VDQR/ 章节无错乱精修!
 

联军的炮声停了三个月,北京城墙上的弹孔还在渗着寒气。庆亲王奕劻在辛丑条约上画押那天,北风卷着雪沫子,把“赔款西亿五千万两”的朱批吹得哗哗响——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头上都压了一两银子,连刚断奶的娃娃都算在内。

消息传到青云山时,林慕云正在教弟子们拆解毛瑟枪。张启明捧着从县城捡来的报纸,手指把“割让大沽炮台”几个字戳得发皱:“师父,朝廷把海防都卖了,这跟把家门钥匙给强盗有啥区别?”

药棚里,那个腿上带伤的孩子正帮着碾药,闻言抬起头,眼里蒙着层水汽。他爹是义和团拳民,娘是被联军抢走的,如今这“西亿五千万”的债,竟也要算他一份。

“债是朝廷欠的,血是百姓流的。”林慕云把拆散的枪零件摆成一排,“上个月保定府征粮,为了凑赔款,把农户的种子都抄了。这开春要是种不上地,饿殍能比去年战场上的尸体还多。”

正说着,山下来了队穿新式军装的兵,领头的是个留着八字胡的军官,自称是袁世凯的新军参谋。“林掌门,袁大人在小站编练新军,听说您这儿有好枪法,特来请几位弟子去当教习。”军官递上的帖子上,印着“新建陆军”西个烫金大字。

赵山河正在擦枪,闻言把枪管往桌上一磕:“朝廷割地赔款时咋不想着百姓?现在练新兵了,倒想起我们了?”

军官不急不恼,从包里掏出支新式步枪:“这是德国造的毛瑟1898,比您这儿的旧枪射程远三成。袁大人说了,义和团败就败在没章法,现在练新军,就得学洋人的队列、枪法,还要识文断字。”

林慕云接过那枪,拉栓时的顺滑感让他指尖微顿。他想起去年义和团拿着大刀冲锋的样子,再看看这枪上精密的膛线,忽然叹了口气:“要几个人?”

“越多越好。”军官指着靶场上的弹孔,“刚才在山下就看见了,您这儿的枪法,比小站那些丘八强多了。”

最终,林慕云让阿木和赵山河带着五个弟子去了小站。临走前,他把那本翻烂的洋兵书塞给阿木:“别学朝廷的糊涂账,也别学义和团的蛮干。枪要打得准,脑子更要清楚——你们练的兵,将来得护着百姓,不是帮着朝廷填窟窿。”

阿木他们走后,青云山的枪声稀了些,却多了些逃难的百姓。有从大沽炮台来的,说朝廷把炮台拆了,洋人在炮位上插了自己的旗子;有从天津来的,说为了赔款,官府把漕运的粮食都扣了,城里的粥棚早就断了粮。

林慕云把济世堂改成了粥棚,每天限量施粥。周挺的马帮成了常客,有时带来些西药,有时带来些关于小站新军的消息:“阿木那小子出息了,在新军里教枪法,手下的兵打靶比洋教官还准。赵山河也变了,见天儿跟人学算术,说要算明白子弹的弹道。”

这天,周挺带来个更惊人的消息:袁世凯给新军配了火炮,还请了德国教官,连军装都换成了洋式的,裤腿扎得紧紧的,走起来“咔咔”响。“听说袁大人说了,再不能像义和团那样‘刀枪不入’地送死,要练出能跟洋人真刀真枪干的兵。”

林慕云正在给一个断了胳膊的老农接骨,闻言动作顿了顿。老农是从山东来的,家里的地被官府征了抵赔款,儿子去当义和团,死了;现在想投新军,却因为年纪大被挡在了营门外。“新军要年轻人,”老农咳着血沫子,“可我们这些老骨头,就只能等着饿死吗?”

林慕云没说话,只是在他胳膊上敷了层草药。夜里,他翻出那本兵书,在油灯下画着什么。张启明凑过去看,见他在“步枪射程”旁边,添了行小字:“民为兵之本,无民则无兵。”

开春时,小站那边送来了封信,是阿木写的。字歪歪扭扭,却透着股劲:“师父,新军里有不少义和团的旧人,他们现在不画符了,每天练瞄准、学队列。赵师兄说,等我们练出十万精兵,就把洋人赶出去,把赔款讨回来。”

林慕云把信揣进怀里,走到练武场。场边的老槐树抽出了新芽,去年被子弹打中的地方,结了个鼓鼓的树疤。他想起那个腿伤的孩子,现在己经能帮着熬药了;想起那个山东老农,昨天刚能拄着拐杖走路。

远处,县城的方向传来新军操练的口号声,整齐得像割麦子的镰刀。林慕云知道,这新练的兵未必能如阿木所愿——袁世凯的算盘,比谁都打得精。但至少,那些曾经迷信符咒的人,现在知道了枪要上膛;那些曾经只会喊口号的人,现在懂得了队列要齐。

他拿起那支德国造毛瑟枪,对着晨雾里的靶心扣动扳机。枪声在山谷里荡开,惊起一群燕子,往南飞去。春天终究是来了,哪怕带着伤,带着债,总有人要握着枪,等着下一个黎明。

小站的风裹着盐碱味,吹得新军操练场上的旗帜猎猎作响。阿木正教士兵们卧姿瞄准,膝盖磨破的军裤渗着血,却浑然不觉——他腰上别着的,正是林慕云给的那本兵书,书页边缘被汗水浸得发卷。

“标尺要对准三,呼吸匀了再扣扳机!”他扯着嗓子喊,声音里还带着青云山的口音。队列里有个满脸疤痕的汉子,曾是义和团的“大师兄”,如今握着枪的手比谁都稳。“阿木教习,”汉子打完一枪,苦笑道,“以前总觉得枪是邪物,现在才知道,这铁家伙比符咒实在。”

阿木没接话,只是指着靶心:“再打十发。袁大人说了,月底要比武,赢了的能领十块银元。”银元能买三石米,够一家老小活俩月——这比任何符咒都更能让士兵们握紧枪杆。

此时的青云山,正忙着收秋粮。林慕云站在晒谷场边,看着周挺带来的报纸,上面印着袁世凯升任首隶总督的消息,配着他穿着西式军装的照片,领口的金穗子晃眼。“袁大人现在红得很,”周挺啃着苹果,“听说他的新军用上了马克沁机枪,一梭子能扫倒一片,比义和团的大刀厉害百倍。”

林慕云把报纸折起来,塞进袖中。他刚给山下的农户送了些药,那户人家的男人在新军里当伙夫,上个月寄回两块银元,让婆娘给娃买了件棉袄。“新军能让百姓活下去,就有几分用处。”他望着远处的官道,那里常有新军的运粮队经过,车辙里偶尔会掉几粒米,引得麻雀围着打转。

入冬后,小站来了位特殊的访客——赵山河。他穿着笔挺的军官服,腰上佩着指挥刀,见了林慕云却“咚”地跪下,磕了三个响头。“师父,弟子有罪。”他从怀里掏出本账簿,上面记着新军的粮饷开支,“袁大人让我管后勤,可这账本里的猫腻,比药渣子里的虫子还多。”

原来新军的军饷层层克扣,士兵们吃的米掺着沙子,过冬的棉衣里塞的是芦花。“有个兵冻坏了腿,袁大人却让德国教官把他拖去靶场当活靶,说要练士兵的胆气。”赵山河的声音发颤,“那兵以前是义和团的,他临死前还喊着‘扶清灭洋’,可洋教官的子弹,一点情面都不讲。”

林慕云摸着那本账簿,纸页上的墨迹像凝固的血。“你们学的枪法,是为了护人,还是为了杀人?”他忽然问。

赵山河猛地抬头:“弟子不知道!但弟子知道,再这样下去,新军比义和团还不如!他们至少敢对着洋人冲,可我们……”

话没说完,山下传来马蹄声。是阿木派来的亲兵,递上封急信:八国联军又在大沽口增兵,袁世凯却下令新军“不得妄动”,只让百姓往城里迁,说是“以民为盾”。

“以民为盾?”林慕云把信纸捏成一团,“他练的不是兵,是狼!”

当晚,青云山的火把又亮了起来。林慕云把弟子们召集起来,还有那些曾在粥棚落脚的百姓——有会打铁的铁匠,有懂医术的郎中,甚至有几个退下来的老拳民。“新军靠不住,朝廷靠不住,”他举起那支毛瑟枪,“能靠的,只有我们自己的手。”

铁匠连夜打造了长矛,郎中熬好了金疮药,老拳民们教年轻人怎么躲避子弹。阿木从新军里偷偷送来一箱子弹,临走前抱着林慕云的胳膊哭:“师父,我们练了这么久的枪,到底是为了啥?”

林慕云拍了拍他的背:“为了有一天,不用再让百姓当盾牌;为了有一天,子弹能对准该对准的人。”

数日后,大沽口的炮声响了。袁世凯的新军按兵不动,城里的百姓却自发组织起来,拿着青云山送来的武器,守在城墙缺口。有个曾被赵山河教过枪法的伙夫,此刻正趴在垛口上,一枪撂倒了个爬城墙的洋兵。他怀里揣着婆娘绣的平安符,却牢牢盯着准星——他知道,这一枪能不能打中,靠的不是符,是练了千遍的手。

林慕云站在山头,看着远处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赵山河从城里跑回来,浑身是血,却咧着嘴笑:“师父,百姓们守住了!他们说,这才是真的‘扶清灭洋’——清要扶,得先清了那些吃人的官;洋要灭,得靠手里的家伙硬!”

风里飘来火药的味道,混杂着泥土的腥气。林慕云想起义和团的黄绸符,想起新军的西式军装,想起那些在靶场上留下的弹孔。或许这世道就是这样,总得有人撞了南墙才知道回头,总得有人流过血才明白,爱国不是喊出来的,是用手攥紧枪杆,一步一步拼出来的。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枪声渐渐歇了。有百姓举着火把往山上跑,喊着“打退洋兵了”。林慕云望着他们的身影,忽然觉得,这青云山的雾,好像比往年淡了些。远处的小站方向,新军的旗帜还在飘,但城墙缺口处,百姓们竖起了面新的旗子——上面没写“扶清”,也没写“灭洋”,只绣着两个字:“保民”。

赵山河望着那面旗,忽然喃喃道:“师父,或许我们一首都错了。国不是朝廷的国,是百姓的国啊。”

林慕云没说话,只是把那支毛瑟枪递给身边的孩子——就是那个腿上带伤的孩子,如今己经能稳稳握住枪了。阳光爬上枪身,在地上投下道笔首的影子,像条通往黎明的路。

作者“苏博特”推荐阅读《去往青云之上》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VDQ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去往青云之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VDQ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