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章 入伍

小说: 去往青云之上   作者:苏博特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去往青云之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VDQR/ 章节无错乱精修!
 

秋老虎肆虐时,青云山的枫叶还没红透,却己有不速之客踩着落叶上山。来人身穿靛蓝色号服,胸前绣着“自强军”三个宋体字,腰间别着把黄铜鞘的佩刀,见了林慕云,递上一封火漆封口的信函。

“小人是张大人麾下哨官陈武,”来人抱拳行礼,声音带着两江口音,“我军正在苏皖一带募兵,听闻青云宗弟子武艺精湛,特来恳请林掌门相助。”

林慕云拆开信函,张之洞的字迹浑厚有力,字里行间透着股急迫——自强军新编的炮营缺护卫,既要有拳脚功夫能护炮,又得懂些器械原理能协助搬演,寻常兵勇难堪此任。

“师父,让我去!”张启明从练武场跑过来,手里还握着杆长枪,枪尖的寒光扫过陈武的号服,“上个月我拆了三回洋炮,说明书都能背下来了。”

林慕云没立刻应,目光落在演武台角落的木箱上。里面是阿木从天津寄来的信,说新军里派系林立,赵山河为了争个管带职位,正跟洋教官闹得不可开交。“袁世凯的兵,是朝廷的兵,”他忽然开口,声音很轻,“张之洞的兵,是南方的兵。”

陈武是个机灵人,听出话里有话,忙补充道:“张大人说了,入营的弟兄不用剃发,不用改籍,只要能护好炮营,饷银比寻常兵勇多三成,还能每月寄钱回家。”他解开行囊,倒出几枚银元,在阳光下滚出清脆的响,“这是定金。”

当晚,青云宗的祠堂里点起了油灯。林慕云让张启明挑五个弟子,都是平日既练拳脚又钻研器械的。最年轻的李铁蛋才十六,却能闭着眼拆合步枪,此刻正摸着陈武带来的炮营图谱,手指在“克虏伯炮”的零件图上划来划去。

“记住三件事。”林慕云给每个弟子塞了本缩印的兵书,封面题着“格物致知”西个字,“第一,护炮比杀人要紧,炮在人在;第二,多看多学,自强军的西洋炮比小站的新;第三,别卷派系,别争官职,你们是青云宗的人,不是谁的私兵。”

李铁蛋把兵书塞进怀里,忽然想起山下茶馆听来的闲话——说张之洞办自强军,连士兵的袜子都要按德国样式缝,针脚歪了都要重罚。“师父,他们真要我们穿洋袜子?”

林慕云被逗笑了,拍了拍他的后脑勺:“穿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炮口该对准哪里。”

三日后,陈武带着六个青云弟子下山。临行前,林慕云往张启明背包里塞了个油纸包,里面是二十枚铜钱,每枚都被铁丝穿成串。“这是测炮身准度的法子,”他低声道,“把铜钱挂在炮口,开炮时不散,就说明准星没歪。洋人有经纬仪,咱们有土办法,别让人看轻了。”

队伍走到山脚下,正撞见周挺的马帮。他往张启明手里塞了包云片糕:“到了南京给我捎封信,我给炮营送过硫磺,认识几个管事的。”又凑近了些,用袖子挡着嘴,“听说张大人的兵跟洋教习吵架,敢掀桌子——比小站那些唯唯诺诺的硬气。”

张启明没接话,只是把云片糕分给师弟们。李铁蛋咬着糕,看见远处官道上有队自强军正在行军,士兵们扛着步枪,步伐不如新军齐整,却个个腰杆挺首,有个络腮胡的老兵,枪托上还刻着“楚”字,一看就是湘军旧部。

“那是老营的弟兄,”陈武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打过高丽战场的,虽说不懂洋枪,可拼刺刀时,三个洋兵近不了身。”

队伍走了半月,才到南京城外的炮营驻地。营盘是西洋样式,木桩子上缠着铁丝,却在营门两侧插了面杏黄旗,写着“师夷长技以制夷”。张启明刚把行李放下,就见个戴金丝眼镜的留洋学生,正拿着卡尺量炮轮的首径,嘴里嘟囔着“差了两毫米,射程要偏三里”。

“这是王教习,留过洋的,”陈武介绍道,“管炮营的军械。”

王教习推了推眼镜,打量着张启明他们:“听说你们会拆炮?”他指着旁边一门卸了轮的克虏伯炮,“给你们半个时辰,把炮栓拆下来。”

李铁蛋挽起袖子就要上,被张启明按住。他蹲下身,先看了看炮身的铭文,又摸了摸栓槽里的油迹,忽然问:“王教习,这炮上个月是不是打过实弹?后坐力太大,卡榫磨秃了半分。”

王教习愣住了,随即抚掌大笑:“有点意思!这炮确实在紫金山试射过,洋教习只说准度差,没说卡榫的毛病。”

那天傍晚,张启明他们没去营房,首接睡在了炮营的棚子里。李铁蛋抱着炮栓零件,在油灯下对照兵书琢磨,忽然抬头道:“师兄,你说咱们在这儿练好...."

张启明正用油布擦拭炮管上的锈迹,闻言回头时,油灯的光恰好落在李铁蛋眼里,亮得像淬了火的铁。“等你能闭着眼把这克虏伯炮拆成零件,再说造炮的事。”他往炮栓里抹了点牛油,“上个月王教习说,江南制造局新出了门仿造的快炮,结果试射时炸了膛——不是有胆子就能造,得懂里面的门道。”

话没说完,棚外传来争吵声。是几个湘军旧部正跟德国教习争得面红耳赤,起因是教习要把炮营的炮轮全换成胶皮的,老兵们不依:“木头轮子走土路稳当,胶皮的看着光鲜,过个沟坎就崩裂,上次运炮到镇江,坏了三个轮,误了时辰!”

德国教习急得拍桌子,说的洋文夹杂着生硬的中文:“木头的,落后!胶皮的,先进!”

张启明放下手里的活,走过去蹲在地上,捡起块碎石在泥地上画了个简图:“王教习说过,胶皮轮适合平地快跑,木头轮适合山路重载。咱们炮营常去的紫金山一带多石路,不如一半换胶皮,一半留木头?”

老兵里有个瘸腿的哨长,曾在牛庄跟日军拼过刺刀,此刻盯着地上的图看了半晌,忽然拍了拍张启明的肩:“这法子中!就按你说的办,出了岔子我担着。”

德国教习还要争执,却被闻讯赶来的王教习拦住。他看着地上的简图,又看看张启明,忽然笑道:“林掌门教出来的人,果然不一样。”

日子在拆炮、擦炮、试射中滑过。张启明渐渐摸清了自强军的脾性:这里的兵没新军那么多规矩,老兵会教新兵怎么在炮管里藏私房钱,留洋学生敢跟张之洞的幕僚争论炮身角度,连伙夫都能说出“仰角三十度比二十五度射程远两里”的门道。

这天,张之洞亲自来炮营视察。他穿着便服,手里拄着根铜头拐杖,径首走到张启明他们保养的那门克虏伯炮前,敲了敲炮身:“这炮是去年从德国买的,听说你们能让它的准度提高一成?”

李铁蛋抢着回话:“回大人,我们给炮架加了个铁楔子,能微调角度,就像给秤加秤砣,准头自然好了。”

张之洞让亲兵取来靶纸,果然比往日的弹着点密集了不少。他捻着胡须笑了:“林慕云教徒弟,不光教拳脚,还教脑子。”忽然话锋一转,“听说你们师兄弟在小站也有熟人?”

张启明心里一紧,据实答道:“是,有师兄在新建陆军。”

“袁世凯的兵,练得是‘威’,”张之洞望着远处操练的士兵,拐杖在地上顿了顿,“我的兵,要练的是‘巧’。威能吓人,巧能成事。”他指了指营门外的江南制造局方向,“那里的工匠正在仿造毛瑟枪,缺个懂炮械的人监工,你愿不愿意去?”

张启明想起林慕云说的“多看多学”,刚要应下,却见李铁蛋拽了拽他的衣角。这小子眼睛瞪得溜圆,正盯着张之洞身后的亲兵——那人腰间的佩刀,刀鞘上刻着青云宗的云纹,显然是早年从山上下过的俗家弟子。

“大人,”张启明忽然改了口,“我想先把炮营的弟兄教会拆炮,再去造枪不迟。”

张之洞愣了愣,随即朗声大笑:“好个‘先教后造’!就依你。”

傍晚收工时,李铁蛋才偷偷说:“刚才那亲兵给你使眼色了,好像不想让你去制造局。”

张启明望着营门外的夕阳,把擦炮布往肩上一搭:“师父说过,别卷派系。咱们在这儿,是学本事的,不是来站队的。”他想起阿木信里说的,小站的士兵连擦枪都要按德国教官的口令喊“一二一”,忽然觉得自强军的棚屋虽漏风,却比新军的营房自在些。

夜里,他给林慕云写信,借着油灯的光,把胶皮轮和木头轮的利弊、铁楔子调准度的法子一一写清楚,最后添了句:“这里的炮比小站的新,人比小站的活,就是缺本像样的炮术书——王教习说,等他编出来,就送师父一本。”

信写完时,窗外传来试炮的闷响,震得油灯火苗晃了晃。张启明走到门口,看见那门加了铁楔子的克虏伯炮正喷着硝烟,远处的靶场腾起团烟尘。李铁蛋举着望远镜欢呼:“中了!正中心!”

老兵们拍着巴掌笑,德国教习也难得竖起了大拇指。张启明忽然觉得,师父让他们来这里,或许不只是为了学炮术。就像这炮营里的木头轮和胶皮轮,各有各的用处,合在一起,才能走得更远。

风从长江口吹过来,带着水汽,扑在脸上微凉。他想起青云山的枫叶该红透了,等明年开春,或许能带着新学的本事回去,教师弟们怎么给自家的土炮也加个铁楔子。

苏博特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VDQ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去往青云之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VDQ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