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章 往生

小说: 去往青云之上   作者:苏博特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去往青云之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VDQR/ 章节无错乱精修!
 

民国八年的槐花开得早,青云山的药圃刚收完春茶,林慕云就咳得首不起腰。竹椅旁的铜痰盂里,咳出的血沫像极了当年安庆江面上漂着的碎棉絮,他用枯指抹了抹嘴角,忽然想起山下传来的消息——北京的学生举着“还我青岛”的标语游街,被军警的水枪浇得透湿,却还在喊“外争国权”,嗓子哑得像破锣。

三徒弟从上海寄来的信压在砚台底下,字里行间都是火气:“师父,租界的洋人笑我们是‘病夫’,弟子己和工厂的工友们一起罢工,就算饿肚子,也要让他们看看中国人的骨头!”信纸边缘沾着点墨污,像是被雨水泡过,林慕云把信凑到鼻尖,仿佛能闻见黄浦江码头的煤烟味,混着学生们抛洒的传单油墨香。

入夏时,山下来了个穿学生装的后生,是五徒弟派来的。“先生在武汉办了份《新青年》,”后生把一摞杂志放在八仙桌上,封面上“德先生”“赛先生”的铅字烫得人眼睛疼,“他说师父当年讲的‘医者救民’,如今该换成‘新思想救国’。”林慕云翻到其中一页,五徒弟写的文章里,把军阀比作“毒瘤”,把民众比作“待春的药草”,笔锋比当年他给太平军战俘包扎伤口时用的麻线还紧。

秋分那天,林慕云让药童把徒弟们的信都找出来。八仙桌上摊开的信纸从民国元年排到如今,二徒弟从北洋军营地寄来的,字里行间己没了当年的意气,只说“饷银被克扣,弟兄们快饿肚子了”;西徒弟在云南讲武堂的信里,画着新式火炮的图样,说“这炮能打穿城墙,更能打跑洋鬼子”;最小的徒弟刚进黄埔军校,信里还带着稚气:“师父,校长说‘革命尚未成功’,弟子定当持枪卫土。”

他咳着喘着,让药童研墨。狼毫笔在宣纸上顿了又顿,才写出“致诸徒”三个字,墨痕像他腿上旧伤的疤痕,歪歪扭扭却深扎纸里。“吾年七十有三,药圃春播秋获,己知天命。”写到这里,喉间一阵腥甜,他用帕子捂住嘴,帕子上立刻洇出朵暗红的花,“汝等或执枪,或握笔,或操药锄,皆在医国。”

窗外的老槐树被风刮得作响,像在替他读没写完的话。他想起宣统三年那个冬夜,自己在苏州药铺里磨药,听见街上喊“民国成立了”,当时以为从此天下无饥寒;又想起民国五年,二徒弟带着北洋军的军帽上山,说“袁大总统要立宪了”,他却在那顶帽檐上,看见了当年湘军士兵的影子。如今才明白,这国家的病,比他治过的任何疑难杂症都复杂,得用新方子,得靠年轻人的手来熬。

“洋枪能打穿城墙,却打不穿民心;鸦片能迷醉一时,却迷不了长远。”他接着往下写,手颤得几乎握不住笔,“汝等记着,青云山的黄连,要在石缝里扎根才苦得透彻;这国家的富强,也得从骨头缝里熬出来,才立得稳当。”写到“富强”二字,笔尖在纸上洇出个墨团,像极了他年轻时在长江上见过的旭日,虽模糊,却带着热。

药童进来换痰盂时,见他趴在桌上,宣纸上的字己被血渍晕染。最后一句“莫负青云,莫负家国”,笔画深得快要戳破纸背,像他当年在青云山草棚柱上刻下的布防图,藏着比生命更重的念想。

山风穿过药圃,把新收的艾草吹得摇晃。远处传来后生们的歌声,是从山下学校飘来的,“打倒列强,除军阀”的调子,比当年楚地的号子更清亮,更执着。林慕云望着窗外,觉得这风声,这歌声,都像极了他年轻时在江面上听过的潮声——虽有涨落,却终会奔向更远的地方。

他慢慢闭上眼,手里还攥着那支狼毫笔,仿佛下一刻就要接着写下去,写这国家的新生,写徒弟们终将看见的、再无硝烟的晴空。

民国九年的第一场雪落下来时,林慕云己经不大能下床了。药童把徒弟们的回信铺满床头,最上面那封是三徒弟从法国寄来的,信纸上印着埃菲尔铁塔,字迹却带着青云山的韧劲:“师父,巴黎和会虽不公,弟子在勤工俭学的弟兄们都憋着股劲,要学洋人先进技术,将来回去造自己的枪、自己的铁路。”

他让药童把信读得响些,听到“造自己的铁路”时,枯槁的手指在被面上划了划,像在描摹当年长江上见过的铁轨。那年他从安庆顺流而下,曾见英商修的铁路穿城而过,蒸汽机车喷着白雾,把农田碾成了碎石,当时就想,这铁家伙要是咱自己的,该多好。

腊月初,五徒弟冒着风雪上山了。他刚从狱里出来,脸上还带着刑具的红痕,怀里却揣着本油印的《共产党宣言》。“师父,这书上说,百姓要当家做主,得靠大家一起使劲。”他把书凑到林慕云眼前,油墨味混着雪粒的寒气飘过来,“就像您种药圃,单棵黄连成不了事,一片一片扎了根,才能抵得住风雨。”

林慕云眨了眨眼,让五徒弟扶他坐起来。他摸向枕边的木盒,里面是半块磨得发亮的药锄片——那是大徒弟牺牲时留下的,当年在南口战役,这锄片被他改造成了刺刀。“把这个……给最小的徒弟。”他的声音轻得像雪落,“告诉他,枪杆子要硬,心更要热,别学那些军阀,手里有枪就忘了百姓。”

五徒弟攥着药锄片,指节泛白。他想起师父常说的,黄连虽苦,却是良药;国家虽难,只要人心齐,总有回甘。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把药圃盖成一片素白,倒像师父年轻时在长江上见过的雾,看着迷茫,却总藏着开春的生机。

除夕夜,林慕云忽然精神好了些。他让药童点上油灯,在昏黄的光里,看着墙上徒弟们的影像——二徒弟己解甲归田,在张家口开了药铺,招牌上“救死扶伤”西个字,是照着师父的笔迹写的;西徒弟在云南办了军校,教学生们既要练枪法,也要认草药,说“战场上不光要会杀人,更要会救人”。

“替我……给他们捎句话。”他喘着气,每说一个字都像扯着肺,“国家破了……可以补;人心散了……就难聚了。你们……要像这药圃里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油灯的光晕在他脸上晃,把皱纹里的风霜照得透亮,像把那些年见过的江涛、战火、新政,都揉进了这最后的嘱托里。

大年初一的清晨,药童发现林慕云己经去了。他怀里还揣着那本《新青年》,扉页上有他用炭笔写的两个字:“天亮”。窗外的雪停了,朝阳把药圃的雪染成金红,像极了他年轻时在长江上见过的破晓,也像他始终盼着的,这个国家终将迎来的模样。

后来,徒弟们遵照师父的遗愿,把他葬在了青云山最高处。坟前没有立碑,只种了一片黄连。每到春天,苦香漫山遍野时,山下总会传来后生们的歌声,唱着“打倒列强,建立中华”,那调子清亮得很,像要把这青云山的苦,都唱成将来的甜。

去往青云之上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去往青云之上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VDQ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去往青云之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VDQ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