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工厂的警报声刺破热带雨林的晨雾时,陈默正蹲在产线尽头核对参数。高温预警灯在天花板上疯狂闪烁,空气中弥漫着电解液燃烧的刺鼻气味,当地主管阿明抱着灭火器狂奔过来,橡胶拖鞋在水泥地上甩出泥点:“陈总!三号电芯车间短路了!”
陈默拽过防火毯往身上裹,后腰的旧伤被动作牵扯得发疼。透过浓烟看见翻滚的火苗时,他突然想起上周陆明教授的警告:“热带高湿度环境会加速电极腐蚀,必须每小时检测一次密封性。”
“所有人员撤离!” 他吼着推开围观的工人,灭火器的干粉呛得人睁不开眼。当最后一缕青烟从通风管道散去,烧焦的电池残骸在传送带上蜷成焦黑的硬块,像条死去的蛇。
林小夏举着相机冲进车间时,镜头里的良品率看板正从 98% 断崖式下跌。“路透社的记者己经堵在门口了!” 她声音发颤地展示手机推送,《中国新能源技术东南亚遇挫》的标题在阳光下格外刺眼,“他们说这是‘技术殖民的必然失败’。”
质检组长老王摔碎了手里的量规:“肯定是哈桑那小子!昨天就发现他没按规程佩戴防静电手环!” 老工人的工装袖口还沾着昨夜加班的油污,“我早说过这些本地人吃不了苦,非要搞什么本土化!”
阿明突然攥紧拳头,马来语混着华语往外蹦:“不能怪哈桑!是你们的操作手册写得像天书!” 他指着墙上的 SOP 流程图,“这里写‘室温储存’,但没说热带雨林的室温要控制在 25℃!”
陈默捡起块未爆炸的电芯残骸,金属外壳上的汗渍在阳光下泛着油光。“把所有涉事员工叫到会议室。” 他突然扯开防火毯,掌心的燎泡在空气中火辣辣地疼,“包括哈桑。”
会议室的吊扇吱呀作响,哈桑缩在角落不敢抬头。这名下线不到三个月的年轻工人,工装口袋里还揣着母亲求来的平安符。“陈总,开除我吧。” 他突然站起来,膝盖在瓷砖上磕出闷响,“但请不要怪我的族人,我们真的很努力在学。”
“谁要开除你了?” 陈默把烧焦的电芯推到他面前,“知道这组电池为什么短路吗?” 见哈桑摇头,他突然提高音量,“因为你们用的密封胶在 35℃以上会软化 —— 这是中国北方工厂永远遇不到的问题!”
林小夏突然举着湿度计闯进来:“车间露点温度己经到 22℃了!远超国内标准的 15℃!” 她翻出手机里的监控回放,画面里哈桑戴着老花镜的父亲正在手工贴胶,老人布满皱纹的手在镜头前微微颤抖。
“他父亲是附近橡胶园的割胶工。” 阿明突然说,“为了给哈桑凑学费,每天凌晨三点就去林间作业。” 会议室的吊扇突然停转,闷热的空气里能听见每个人的呼吸声。
陈默盯着墙上的东南亚地图,突然用马克笔圈出吉隆坡的位置:“从今天起成立技术结对小组。老王带哈桑,阿明跟李工,中国人教技术规范,本地人负责环境适配。” 他把防火毯撕成条系在两人手腕上,“谁也不许说‘开除’这两个字。”
路透社记者举着长枪短炮堵在食堂门口时,正撞见陈默给哈桑递烤冷面。铁板在东南亚的烈日下冒着白烟,他手腕一转把面饼抛向空中:“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个吗?” 见对方摇头,他突然用马来语重复,“因为最精密的技术,也得靠有温度的手来掌握。”
首播画面瞬间传遍网络。有网友截到哈桑偷偷模仿抛饼动作的憨笑,还有人发现陈默的烫伤药膏和本地员工的风油精摆在一起。当 #中国老板的烤冷面教学# 冲上热搜,默氏集团的东南亚官网访问量暴涨 300%。
结对小组的第一个夜班,哈桑把母亲做的咖喱角塞进老王手里。老人盯着电芯检测报告上的合格率 78%,突然叹气:“其实我儿子也跟你一般大,在东莞的电子厂打工。” 他用铅笔在报废电池上画示意图,“这道密封工序要像包粽子,松了漏米,紧了破叶。”
林小夏举着相机拍到凌晨西点。镜头里阿明正教李工辨认热带树种:“这种橡胶树的汁液能做密封胶添加剂,比你们从国内运的耐湿度高 30%。” 月光透过车间高窗照进来,把两人凑在一起研究图纸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个月后的暴雨夜,生产线突然停摆。哈桑发现是冷却系统的滤网被热带飞虫堵塞,他没叫醒老王,自己踩着叉车清理了三个小时。当清晨的阳光照在 92% 的合格率数字上,老工人突然把珍藏的防静电手环塞给年轻人:“这是我在宁德时代当学徒时用的,比你们的新款靠谱。”
哈佛商学院的案例研究员来访那天,正赶上工厂的 “技术开放日”。当地员工用芭蕉叶包裹电池样品展示防潮性能,哈桑的父亲带着橡胶园工友们表演传统割胶技艺,粘稠的汁液在玻璃皿里凝成透明的胶体。
“这是我们改良的密封胶配方。” 陈默指着检测报告,东南亚工厂的良品率己经爬到 99.7%,反超国内总部 2 个百分点。他突然扯开衬衫,露出和阿明同款的烫伤疤痕,“最好的本土化不是复制标准,是让技术长出当地的根。”
送别研究员时,林小夏收到品牌部的紧急邮件。默氏集团在东南亚的好感度调查显示 85%,比事故前提升了 40 个百分点。有个马来西亚网友的评论被顶到热评:“他们带来的不只是电池,是让我们觉得自己也能造出好东西的勇气。”
车间的广播突然响起马来语歌曲,哈桑正在给新入职的员工演示抛饼式操作法。陈默望着窗外雨后的彩虹,突然想起爷爷怀表内侧新刻的一行字:“所有精密的刻度,都该刻在人心上。”
老王抱着刚下线的电池组走过来,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咖喱角的油纸。“哈桑这小子非要拜我为师,” 老人突然笑了,“说学会了要回橡胶园建个小型储能站,让割胶工不用摸黑作业。”
陈默摸出手机给陆明教授发消息,附上最新的低温性能测试数据。热带雨林的晚风带着橡胶树的清香吹进来,他看着结对小组在看板上画下的笑脸,突然明白有些数字永远不会出现在财报上 —— 比如此刻车间里此起彼伏的笑声,比任何良品率都更珍贵。
深夜的管理层会议上,阿明突然提议给所有本地员工涨薪。“他们现在能独立完成极片裁切了,” 年轻主管的眼睛在投影仪灯光下发亮,“甚至能根据雨季湿度自动调整参数。”
陈默在决议上签字时,发现林小夏正在拍摄墙上的照片。那是事故后第一天拍的合影,每个人脸上都沾着干粉,却笑得比现在还灿烂。“哈佛的教授说,” 她突然开口,“这是‘技术人文主义’的最佳案例。”
工厂的汽笛声在黎明准时响起,哈桑和老王推着改良后的密封设备走过厂区。朝阳穿过槟榔树的缝隙,在地面拼出默氏集团的 logo,像个刚刚在异乡扎根的新芽。陈默摸着爷爷的怀表,突然想起第一次在东南亚超市看到自己的黄桃罐头时的激动 —— 原来真正的全球化,从来不是把远方变成故乡,而是让每个故乡都能长出远方。
性感大蟑螂173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VEV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