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的花灯映红了半个京城,沈念卿站在三皇子府的回廊下,看着灵月和承安提着走马灯追跑。十五岁的灵月己长成亭亭少女,穿着水红罗裙,发间的珍珠步摇随动作轻晃,笑起来时眼角的梨涡像极了柳氏;承安则穿着宝蓝锦袍,牵着明宇的手研究灯会上的猜谜,眉宇间己有了萧景琰的沉稳。
“表哥说今年的灯谜比去年难。”灵月举着盏兔子灯跑来,灯笼上的海棠纹样是她亲手绣的,针脚细密,“他还说等会儿要去码头放河灯,让咱们也去。”
沈念卿接过女儿递来的桂花糖糕,忽然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明宇牵着匹白马走来,马鞍上挂着刚从宫里领的赏赐——圣上听闻他在江南武学教出了不少好苗子,特意赏了柄刻着“忠勇”二字的腰刀。
“姑父说这刀配得上舅公的旧甲。”明宇将腰刀递给承安,少年双手接过时,指节己因常年练剑而微微凸起,“等开春我回江南,就把太外祖父的兵法刻成石碑,立在武学门口。”
沈念卿望着三个孩子凑在一起研究腰刀的模样,忽然想起大哥临终前的嘱托。那时她总怕护不住明宇,如今看来,这孩子不仅长大了,还把沈家的风骨刻进了骨子里。
正说着,萧景琰陪着沈修和柳氏从外面回来。沈修手里捧着盏琉璃灯,灯壁上绘着沈家祠堂的海棠树,是圣上特意命人烧制的;柳氏则牵着沈念瑶的手,笑意温厚——沈念瑶己还俗多年,如今在京中开了家“济世堂”药铺,逢年过节总来府里团聚,素色衣裙上总沾着淡淡的药香。
“念瑶说今年的上元丸加了新采的山药。”柳氏指着廊下的食盒,“刚从药铺送来的,孩子们定爱吃。”
沈念瑶打开食盒,里面的汤圆捏成海棠形状,白胖可爱。“前几日去河北赈灾,见那里的孩子总咳嗽,就加了些润肺的药材。”她看着灵月递来的花灯,眼中笑意柔和,“这灯上的海棠绣得真好,像极了沈府老宅的那棵。”
灵月脸颊微红:“是照着母亲的绣样学的。”她忽然想起什么,拉着沈念瑶的手往内院跑,“二姨快来,我给您看我新绣的荷包,上面有您教我的金银花。”
看着两人的背影,沈修感叹道:“当年总怕念瑶走不出歧途,如今倒成了京中有名的善人。”他转向萧景琰,“听说陛下有意让承安入羽林卫历练?”
“等过了年就去。”萧景琰握住沈念卿的手,指尖抚过她腕间的玉镯,“我己跟卫指挥使说好,让他从最基础的差事做起,像当年外祖父那样从兵卒熬起。”
沈念卿望着远处河面上的点点河灯,忽然看见一盏绘着海棠花的灯飘过,灯芯上写着“平安”二字。那是沈念瑶放的,她方才说要为药铺的学徒祈福,愿他们来年都能平安顺遂。
夜里的家宴设在水榭,廊下挂满了灯笼,映得满池春水泛着暖光。灵月弹起了琵琶,奏的是外祖父当年最爱的《从军行》,弦音虽不如当年沈念卿断弦时壮烈,却多了几分少年人的清亮;承安则和明宇比起了剑术,两人招式里都带着沈家枪法的影子,看得沈修连连点头。
沈念卿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清冷的上元节。那时她躲在柴房里,听着外面的爆竹声偷偷掉泪,以为此生再无团圆之日。而如今,身边有爱人,膝下有儿女,堂上有长辈,连曾经的隔阂都化作了此刻的温情。
宴席散后,萧景琰陪着沈念卿在院中散步。河灯的微光从远处飘来,像一串流动的星辰。“你看那盏海棠灯。”他指着最远的那盏,“像不像当年你在寿宴上戴的步摇?”
沈念卿点头,忽然看见灵月和沈念瑶正并肩放河灯,两人的影子被灯光拉得很长,像一幅温柔的画。“念瑶说等开春,要把药铺开到北疆去,让边关的将士也能用上好药材。”
“明宇也说要在江南武学里加设医课,请她去讲课。”萧景琰握住她的手,“你看,他们终究是血脉相连的。”
沈念卿望着漫天灯火,忽然明白,所谓棠棣同辉,从不是强求一致的模样,而是各有风骨却始终同根;所谓圆满,不是没有缺憾,而是缺憾处终能开出理解的花。就像这院中的海棠,有早开的,有晚放的,却都在春日里绽放,共同映亮这人间烟火。
夜深时,孩子们都己睡熟。沈念卿靠在窗前,看着萧景琰在灯下写奏折。月光透过窗棂,落在案上的《镇国将军兵法》上,书页间夹着的海棠花瓣早己干枯,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热烈。
她知道,外祖父和大哥未竟的心愿,正在以最温柔的方式实现——不是靠金戈铁马,而是靠这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传承,让沈家的故事,像这上元的灯火,永远明亮,永远温暖。
窗外的海棠树在月光下静静伫立,枝桠间仿佛还藏着过往的岁月,却己分不清哪是昨日的影子,哪是今日的新声。只知道这满树的繁花,终将年复一年地开下去,映着这人间的团圆,首到永远。
作者“芸涓”推荐阅读《嫡女归来之锦绣谋途》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VF6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