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0章 秋实满仓

小说: 嫡女归来之锦绣谋途   作者:芸涓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嫡女归来之锦绣谋途 http://www.220book.com/book/VF6O/ 章节无错乱精修!
 

秋分这天,雁门关外的稻田翻起金浪。承安站在田埂上,看阿木领着士兵们收割稻穗,镰刀起落间,谷粒坠在布兜里发出簌簌声响,像极了江南春雨落在青瓦上的调子。

“将军你看!”阿木举着一串的稻穗跑来,穗粒上还沾着晨露,“这比江南的稻子多结了三粒籽呢!”他跛过的那条腿在田埂上踩出浅坑,却比谁都跑得稳当,裤脚沾着的泥点里,混着新割的稻草香。

城楼上忽然传来欢呼。沈念瑶带着学徒们站在垛口,正把晒好的草药装进木箱——北疆的防风与江南的当归层层相叠,箱底垫着灵月寄来的海棠干,说是能驱虫防潮。“这些药送往前线驿站,”沈念瑶朝承安挥手,鬓角别着朵晒干的沙枣花,“灵月在江南新制的药油,配着这草药用,行军时不易生疮。”

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关城,晒谷场上的谷堆像座座小山。几个牧民赶着马车来换粮,车斗里装着新酿的马奶酒,坛口封着的布上,用炭笔写着“谢沈家军”。领头的老者掀开酒坛,醇香漫过石板路,与稻场上的谷香缠在一起。“去年种的燕麦也丰收了,”老者舀出酒递给承安,“按太夫人教的法子,混着你们的稻糠喂马,马儿跑起来更有力气。”

承安接过酒碗时,指尖触到坛口粗糙的陶面,忽然想起沈念卿信里说的,当年外祖父在关城种的第一畦麦,也是这样和牧民们换着种子种出来的。那时的兵书里夹着张草图,画着边关的水源走向,旁边有行小字:“粮足则民心安,民心安则城关固。”

暮色降临时,明宇从江南来了。他骑着匹白马,马鞍上搭着卷布,展开来竟是幅《镇国将军屯田图》,画里外祖父穿着便服在田间劳作,身后跟着几个挎着药篮的士兵,药篮里装着江南草药。“这是按各地府学收集的史料画的,”明宇指着画中田埂,“你看这水渠走向,和现在咱们挖的竟是一样。”

画轴末端,还粘着片海棠叶。明宇说那是从苏州义学的海棠树上摘的,孩子们在叶背写了心愿,墨迹己被秋阳晒得发浅,却还能看清“愿年年有稻,岁岁无战”。

入夜后,承安在灯下整理家书。沈念卿说京城沈府的海棠结了果子,柳氏正和下人们腌海棠酱,要寄来给边关将士开胃;灵月随医队去了江南水乡,把北疆的冻疮膏方子教给了船家,说是水上风大,更要防冻;沈修的《镇国将军传》刻好了第二版,扉页印着外祖父的兵法语录,其中“爱民如护花”五个字,是用灵月画的海棠花边框围着的。

窗外忽然飘起细雨,打在晒谷场的苇席上沙沙作响。承安想起白日里阿木在谷堆旁教士兵认字,石板上写着“仓廪实”三个字,笔画间还留着稻壳的划痕。有个年轻士兵问“仓廪实了还要守关吗”,阿木指着远处的炊烟说:“你看牧民的毡房和咱们的营房,烟都是往一处飘的,守着这烟,就是守着家。”

雨停时,月出东山。承安登上城楼,见晒谷场的灯笼次第亮起,光晕里浮动着谷粒的微尘。远处的草原上,牧民的毡房也亮起灯火,与关城的光连成一片,像撒在黑夜里的星子。

他忽然明白,外祖父当年埋下的从来不是兵书,而是种子——是能在北疆扎根的稻种,是能疗愈伤痛的药种,更是能在人心间生长的、关于守护与联结的种子。这些种子落在塞北江南,发了芽,开了花,终在这个秋天,结出了满仓的果实。

秋风拂过城楼的匾额,“镇国”二字在月光下泛着柔光。承安握紧腰间的枪,枪杆上的纹路己被磨得温润,像极了外祖父旧甲上的包浆。他知道,无论岁月流转,只要这仓廪里的谷物还在生长,药箱里的草药还在芬芳,人心间的星火还在传递,沈家的故事就会像这秋实一样,年复一年,如初。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嫡女归来之锦绣谋途

    (http://www.220book.com/book/VF6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嫡女归来之锦绣谋途 http://www.220book.com/book/VF6O/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