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刚过,国子监的海棠便开了。粉白的花瓣缀满枝头,风一吹就落得满地碎雪,倒比沈府那株更热闹些。灵月跟着柳氏往赴宴的马车里搬礼盒,里面是分装好的稻种,每包都裹着片海棠叶——北疆的新谷晒足了日头,叶尖还带着点焦黄色。
"这是给牧民孩子们的,"柳氏把绣着缠枝纹的布包塞进礼盒,"承安说他们学种稻子时总记混节气,二姨特意画了张节气图,背面印着江南的草药图谱。"灵月忽然发现布包的针脚很特别,像极了沈念卿给萧景琰补袖口时的针法,一问才知是柳氏照着兵书里的行军图绣的。
马车刚到国子监门口,就见萧景琰带着学子们候着。为首的少年捧着个木盘,里面摆着三枝海棠:一枝是雁门关的野棠,花瓣边缘带着锯齿;一枝是江南的垂丝海棠,花梗细得像丝线;还有一枝是国子监新栽的,花瓣又大又圆,倒像是前两枝的孩子。
"王先生说这叫'三世同堂',"少年指着花瓣上的露珠,"北疆的晨露凝结得晚,江南的落得早,就数咱们这儿的,不早不晚正正好。"沈念卿接过花枝时,指腹触到片半枯的花瓣,竟是去年灵月夹在《镇国堂见闻录》里的那片,不知何时被孩子们取出来,用浆糊粘在了新枝上。
宴席设在辟雍殿前的海棠树下。案几摆成了环形,北疆来的牧民坐在铺着狼皮褥的席位上,江南的药农身边堆着捆草药,孩子们则围着个大沙盘,用树枝画着各自家乡的模样。承安派来的亲卫正给众人分马奶酒,酒囊上挂着的红绸带,系着明宇寄来的药草标本。
"这酒里掺了海棠蜜,"亲卫给柳氏斟酒时特意说明,"是阿木跟着药农学的,说能解马奶的腥气。"柳氏刚抿了一口,就见个穿羊皮袄的小姑娘跑过来,手里举着块米糕,糕上印着海棠花,边缘还沾着点青稞粉。"是照着沈府的样子做的,"小姑娘露着缺了颗牙的笑,"阿爸说这花要画得歪歪扭扭才像野棠。"
沈修正在给学子们讲《镇国将军传》的新注。他手里拿着两卷书,一卷是用竹纸印的,字里行间夹着牧民画的储粮窖草图;另一卷是西陲送来的羊皮本,空白处写满了回鹘文的批注。"你们看这里,"他指着外祖父批注的"守心即守关",芸涓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去年南疆的土司在旁边补了句'通路如通心',倒是把老将军没说透的话说明白了。"
灵月跟着孩子们去后院看新苗。墙角摆着几十盆海棠,每盆都系着竹牌:"李阿婆的药圃"、"巴特尔的羊群旁"、"张家渡口边"。有个梳双丫髻的小姑娘正往土里埋东西,扒开一看,是片海棠花瓣裹着粒稻种。"先生说这样种下,明年就长出会结稻子的海棠树,"小姑娘认真地盖土,"就像承安哥哥把兵法变成粮仓一样。"
日头偏西时,众人围着沙盘做游戏。牧民的孩子用沙子堆出粮仓,江南的孩子往里面插药草,国子监的学子们则在周围画满了读书声的波浪线。沈念卿看着看着,忽然发现沙盘中央被踩出个浅浅的坑,积着些花瓣和草叶,倒像是外祖父兵书里画的关隘地形图,只是关墙处被孩子们用石子摆成了环形。
"他们说这叫'无墙关',"萧景琰递来块海棠糕,"说最好的防守,是大家都在里面。"沈念卿咬了一口,甜香里混着点药草的苦,是二姨新创的方子。抬头时正见柳氏教小姑娘们认稻种,阳光透过她的银发落在沙盘上,像撒了层碎银,倒比年轻时更亮堂些。
返程的马车里,灵月数着带回的礼物:有牧民送的狼牙护身符,上面刻着"平安"二字;有药农给的草药种子,装在掏空的稻壳里;还有孩子们画的图,每张背面都印着同一个海棠花押,是用沈府那株的花瓣拓的。
车窗外,落英还在飘。沈念卿着柳氏织的缠枝纹布包,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雪夜,外祖父把兵书塞进她怀里时,也是这样沉甸甸的。只是那时的沉重里藏着忧虑,如今这分量,却满是暖烘烘的希望。
"明年该换咱们家的海棠当东道了,"灵月忽然说,手里正用狼尾草编着小篮子,"我要在树下挖个大坑,把各地的土都埋点进去,让新苗长出的根,能连着塞北江南。"沈念卿望着天边的晚霞,见那霞光漫过国子监的飞檐,漫过沈府的屋脊,忽然觉得外祖父说的"根",原是这样绵延不绝的光。
就像此刻,马车碾过满地落英,车辙里沾着的花瓣,正随着车轮转动,要去更远的地方。
(http://www.220book.com/book/VF6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