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5章 根脉绵延

小说: 嫡女归来之锦绣谋途   作者:芸涓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嫡女归来之锦绣谋途 http://www.220book.com/book/VF6O/ 章节无错乱精修!
 

立秋后的第一场雨,打落了沈府海棠树的第一片叶。灵月蹲在树下捡落叶时,发现土里埋着个小木牌,是去年移苗时忘了取出的,上面"雁门关"三个字己被雨水泡得发涨,墨迹却顺着木纹渗进了土里,像道浅褐色的根。

"太祖母您看,"她举着木牌跑进暖阁,柳氏正用承安寄来的狼毫笔,在《南北食录》的空白页补画储粮窖。案上堆着各地送来的新粮样本:北疆的青稞带着沙粒,江南的糯米裹着水汽,岭南的香米竟还沾着片胭脂花的瓣子。

"这米要和着海棠花蒸,"柳氏指着新添的批注,"二姨说上个月给土司送药时,见他们用竹筒蒸米,垫着层海棠叶,吃着竟有回甘。"话音刚落,沈修抱着个布包进来,里面是西域都护府刻的《镇国堂见闻录》石碑拓片,边角还沾着驼毛,"他们把阿木写的《牧民互助记》刻在了背面,说要让商队带着拓片走丝绸之路。"

灵月研墨时,见沈念卿正对着幅地图出神。那是萧景琰送来的《天下屯田图》,用不同颜色标着各地的稻田:雁门关的赭石色,江南的石青色,西域的藤黄色,在京城交汇成片海棠红。"陛下说要在漕运码头设个'种子仓',"沈念卿指尖划过运河的水纹,"让南来北往的船都带点新种,就像当年外祖父让商队带兵法抄本一样。"

暮色漫进窗棂时,承安的亲卫冒雨赶来。他背上的褡裳里裹着个陶罐,打开竟飘出酒香——是牧民们用新米酿的海棠酒,坛底沉着几颗风干的狼毒花。"小将军说这花虽毒,泡在酒里能防蛀,"亲卫解下腰间的皮囊,倒出些褐色的粉末,"这是阿木烧的稻壳灰,说混着猪油能治刀伤,比军中的金疮药还管用。"

柳氏让灵月取来药杵,把稻壳灰和着江南的草药捣成粉。药香混着酒香漫开来,沈修忽然想起外祖父的兵书里写过:"兵者,非止戈也,亦活民也。"他翻出那卷磨损的兵书,见夹着片干枯的海棠叶,叶尖有个细小的牙印,是承安幼时啃着玩留下的,如今倒成了最好的书签。

夜雨渐歇时,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嫡女归来之锦绣谋途 萧景琰带着个木匣回来。里面是国子监的孩子们做的泥偶:个戴毡帽的将军正给药农递稻种,旁边的小姑娘捧着本书,书页上画着株海棠,根须钻进三个方向的土里。"最底下那层泥,是用雁门关的沙、江南的淤、京城的土混的,"他指着泥偶的底座,"孩子们说这样才站得稳。"

沈念卿把泥偶摆在海棠苗旁边,忽然发现"国子监"那盆的花枝上,缠着根细红绳,绳头系着颗米粒大的玉珠,是去年那枚"永继"玉佩磨剩下的边角料。灵月说今早浇水时看见的,许是哪个孩子趁她不注意挂上的。

天快亮时,沈修在书房整理回信。案头的烛火忽明忽暗,映着他新写的句子:"所谓守关,是让每个地方的种子,都能在他乡扎根。"窗外的海棠树被风拂得轻响,像外祖父当年在柴房翻书的声音。他忽然抓起笔,在信纸末尾添了句:"今年的新米,分了些给京城的药铺,他们说要试着做养胃的米糕。"

清晨的阳光漏进暖阁时,灵月在庭院里发现件奇事:昨夜的雨水在海棠树下积了个小水洼,水面漂着层落英,水底却映着三重影子——雁门关的粮仓,江南的药圃,国子监的讲堂,都叠在沈府的屋檐下。

柳氏拄着拐杖来看时,正好有片新叶从枝头落下,打着旋儿漂在水面。"你外祖父总说'根在,花就不会谢',"她望着水洼里晃动的影子笑,"如今看来,根不只在土里,还在人心里呢。"沈念卿伸手去接那片落叶,指尖刚触到水面,影子便漾开了,却在涟漪里长出更多的枝桠,蔓延向远方。

风从关外带来新谷的沉实,从江南带来药草的清苦,从运河码头带来船工号子的悠长。沈念卿望着天边渐高的日头,忽然明白那些代代相传的,从来不是沉重的兵书或冰冷的石碑,而是像这海棠树一样,把自己的花、叶、种子,都变成别人需要的暖。

就像此刻,灵月正把新采的海棠花晒在竹匾里,准备寄给承安和明宇。竹匾的纹路里还沾着去年的稻壳,在晨光里闪着细碎的光,像无数个正在发芽的春天。



    (http://www.220book.com/book/VF6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嫡女归来之锦绣谋途 http://www.220book.com/book/VF6O/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