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的风裹着麦香,灵月在药圃里翻晒陈皮,忽见竹匾里滚出粒圆胖的种子。拾起一看,壳上印着细密的网纹,是西域商队去年带来的波斯草籽,不知何时在竹匾缝隙里扎了根,竟长出半寸长的白须。
"这东西竟在这儿发了芽,"她捏着种子跑进暖阁,沈念卿正对着幅《物候图》批注。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地作物的生长期:雁门关的青稞刚过拔节期,江南的药草正逢花期,西域的新麦己开始泛黄,标注处都贴着片当地的花叶标本。
"波斯草籽耐旱,"沈念卿指着图中西域那片藤黄,"阿木的信里说,商队把它和青稞混种,风沙天里反倒长得更旺。"案上的白瓷盘里,盛着明宇刚寄来的新茶,茶叶上还沾着点海棠花粉,冲泡时浮起的茶沫,竟聚成朵小小的花形。
沈修抱着捆竹简进来时,衣摆还沾着草屑。是西域都护府送来的《农事杂记》,其中一卷记着各地农具改良:江南的药农将犁头改小,方便在梯田种药材;北疆的牧民给锄头加了木柄套,防雪天冻手;最末卷画着个奇怪的竹器,像筛子又像箩筐。
"这是明宇琢磨的种子筛,"沈修指着图样笑,"说能把不同地方的种子按大小分开,混种时不会争抢养分。"灵月忽然发现竹简缝隙里卡着片羽毛,是雁门关的雁翎,边缘还沾着点沙砾,像带着关外的风。
暮色漫进庭院时,萧景琰带着个藤箱来访。打开见是些精巧的物件:江南药圃做的竹制洒水壶,壶身上刻着"润禾"二字;雁门关的铜制火种盒,盒盖内侧贴着片海棠叶;最底层铺着块厚实的羊毛毡,毡子上绣着西域特有的葡萄纹样,边角处别着张字条,是阿木那略显潦草的字迹:"风沙大,护好种子。"
萧景琰拂去衣上尘土,说起商队过雁门关时的情景:"阿木说去年混种的波斯草籽收了好收成,牧民们都想学这法子,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嫡女归来之锦绣谋途》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托我来问《农事杂记》的农具图样能不能多拓几份。"沈念卿取来桑皮纸,借着最后一缕天光细细拓印,灵月蹲在旁翻拣物件,从羊毛毡下摸出个陶土小罐,揭开盖子便有清苦药香漫出——是雁门关的防风,根须带着沙粒,却比寻常药材粗壮许多。
"明宇在梯田边试种的,"萧景琰指着陶罐,"江南多雨,她把西域耐旱药材和本地药草混种,竟也活了。说等秋收了,就把新收的种子分去北疆,让牧民在帐篷边种些,冬天不用跑远路采药。"沈修正对着《物候图》比对:"你看,江南犁头改小后,梯田药材增产三成;北疆木柄套让牧民冬天也能翻地。倒是这波斯草籽,混在青稞里既能固沙,又能当饲料,真是一举两得。"
灵月忽然想起竹匾里发芽的种子,转身跑回药圃。夜色里,竹匾缝隙的白须己悄悄变长,顺着竹条蔓延到泥土里,像在探知土地的温度。她小心地连竹条移栽到新翻的土里,浇了些掺着海棠花粉的茶水——那是明宇说的,用江南花蜜水浇灌西域种子,能让它们更快扎根。
暖阁里,萧景琰看着沈念卿将各地花叶标本分类:雁门关的青稞穗、江南的海棠瓣、西域的葡萄籽,都整齐贴在《物候图》空白处。沈修在旁批注:"小满,万物长,南北相济,方得丰饶。"窗外风带麦香掠过,灵月望着新栽的种子,忽然懂了阿木信里的话:"种子不管落在哪里,只要扎了根,就能带着土地的气息,长出不一样的风景。"
就像暖阁里的《物候图》,从雁门关到江南,从西域到北疆,每片花叶都连着同一片天空,每粒种子都藏着同一个秋天。萧景琰临走时,沈念卿将拓好的农具图样塞进他的藤箱:"告诉阿木和明宇,秋收时我们把各地新种子聚到一起,编本《种子记》,让它们在字里行间也能生根发芽。"
月光漫过药圃,波斯草籽的根须己在泥土里舒展,像无数细密的线,悄悄连起西域的风沙、江南的烟雨,还有雁门关外那片正泛黄的新麦田。
(http://www.220book.com/book/VF6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