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年的冬天过去后,石岗岭村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晚了些。赣江的冰化了,江水变得浑浊,带着上游的泥沙,滚滚向东流去。村里的积雪也慢慢融化,露出了黑褐色的土地,屋檐下的冰棱化成水,滴滴答答地落在地上,像是在为冬天的灾难哀悼。
村里的生活慢慢恢复了正常。年轻人开始下地春耕,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孩子们在村里的小路上追逐打闹,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叫,还能让人想起冬天里的恐惧。
可有些东西,却永远改变了。村口的石碑上,“棺材盖上三钉,万不可拔;死者口中一钱,切不可贪” 这两句话,用红漆写得清清楚楚,经过雨水的冲刷,颜色变得更深,像是刻在了石头上,也刻在了每个石岗岭村人的心里。
每当有人家老人去世,村里的人都会主动去帮忙,从做棺材到下葬,每一个步骤都做得格外认真。做棺材的时候,木匠会特意在棺材盖上钉上三枚结实的铁钉,钉得牢牢的,说 “这是规矩,不能破”;下葬前,死者的家人会把压口钱放进逝者嘴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棺盖盖好,没人敢多看一眼那压口钱,更没人敢动歪心思。
有一回,村里的张老汉去世了。张老汉是个老木匠,一辈子没娶媳妇,手里攒了点钱,临死前让邻居给自个儿嘴里塞了块碎银子。下葬那天,张老汉的远房侄子来了,看见那块碎银子,眼睛里闪过一丝贪婪,想趁人不注意把银子抠出来。
可他刚伸出手,就被旁边的老支书拦住了:“你想干什么?忘了村里的规矩了?”
张老汉的侄子脸一红,赶紧把手缩了回来,支支吾吾地说:“我…… 我就是想看看,没别的意思。”
老支书瞪了他一眼:“看也不行!这是死者的压口钱,是他带到阴间的念想,你要是敢动,就是对死者的不敬,也是违反村里的规矩,小心遭报应!”
周围的人也跟着附和:“是啊!忘了 1989 年的事了?王老五就是因为偷了压口钱,才丢了命,还连累了两个人!你想跟他一样吗?”
张老汉的侄子吓得赶紧摇头,再也不敢提银子的事。下葬的时候,他还主动帮忙填土,把坟填得平平整整的,生怕出什么差错。
从那以后,村里再也没人敢动死者的压口钱,也没人敢去拔棺材盖上的钉子。那个规矩,成了石岗岭村人心中不可逾越的红线,谁都不敢碰。
村里的老人们,也常常给孩子们讲 1989 年冬天的事。讲王老五怎么当破棺匠,怎么偷死者的压口钱;讲周老太太的坟怎么塌了,怎么断电,怎么死人;讲穿白袍的没脸老太太,怎么在夜里扯人的魂;讲老山林里的人脸树结,怎么让人做噩梦。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又害怕又好奇。他们会问:“奶奶,那个没脸老太太真的存在吗?”
老人会摸着孩子的头,说:“存在不存在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记住规矩,要尊重死者,不能贪财。人在做,天在看,做了坏事,总会有报应的。”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老人的话记在心里。他们会去村口看那块石碑,会跟着大人去周老太太的坟地供奉,会对死者的棺材和压口钱充满敬畏。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 1995 年。石岗岭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里通了电,修了路,很多人家盖了砖瓦房,买了电视机和洗衣机。年轻人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一有机会就想离开村子,而是留在村里,种果树、养鱼虾,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可那个规矩,却一首没变。村口的石碑被重新刷了红漆,上面的字还是那么清晰;周老太太的坟地,每天都有人去供奉,香火烧得很旺;老山林里的人脸树结,虽然还在,但颜色己经变得很浅,像是要和树干融为一体了。
有一回,镇上来了个考古队,想在石岗岭村附近进行考古发掘。考古队的人听说了村里的规矩,觉得很奇怪,就问老支书:“为什么不能拔棺材盖上的钉子,不能动死者的压口钱啊?这只是个迷信说法吧?”
老支书笑了笑,说:“这不是迷信,是规矩,是教训。1989 年的时候,我们村因为有人破了这个规矩,死了三个人,都是被吓死的。从那以后,我们就立下了这个规矩,就是为了让大家尊重死者,不要贪财,不要做缺德事。”
考古队的人听了,都很惊讶,也很佩服。他们说:“这个规矩很好,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敬畏。我们考古的时候,也会尊重当地的习俗和规矩,不会随便破坏死者的墓葬。”
从那以后,石岗岭村的规矩,在镇上也出了名。附近村子的人,都知道石岗岭村有个 “棺材规矩”,也都学着石岗岭村的样子,尊重死者,不贪死者的财物。
2000 年的时候,我因为工作原因,回到了石岗岭村。我是石岗岭村人,1989 年冬天的时候,我才十岁,亲眼目睹了村里的灾难,也亲耳听了老人们讲的故事。这些年来,我一首在外面打拼,很少回村,可心里却一首惦记着村里的规矩,惦记着那些逝去的人。
回到村里,我发现村里的变化更大了。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村里的小路变成了水泥路,赣江边上修了观景台,很多游客来这里游玩。可村口的石碑还在,上面的字还是那么清晰;周老太太的坟地,还是有人每天去供奉;老山林里的人脸树结,虽然己经不怎么明显了,但还是能看出来。
我去拜访了老支书,他己经七十多岁了,头发全白了,可精神还是很好。他拉着我的手,跟我讲了这些年来村里的变化,讲了那个规矩给村里带来的好处。
“现在村里的人,都很守规矩,也很善良。” 老支书笑着说,“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主动帮忙;谁家老人去世,大家都会去帮忙办后事,没人会动歪心思。这都是那个规矩带来的啊!”
我点点头,心里很感慨。1989 年的那场灾难,虽然给石岗岭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也让石岗岭村的人明白了尊重和敬畏的重要性,立下了一个能流传千年的规矩。
那天晚上,我住在村里的民宿里。民宿的老板是个年轻人,也是石岗岭村人。他跟我说,他小时候听爷爷讲过 1989 年的事,也听爷爷讲过那个规矩。现在,他在村里开民宿,也会跟游客讲这个规矩,讲石岗岭村的故事。
“很多游客听了之后,都很感动,也很佩服我们村的规矩。” 老板笑着说,“他们说,这个规矩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敬畏,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承。”
我听了,心里很自豪。我知道,石岗岭村的规矩,不仅仅是一个村的规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善良的坚守。
第二天早上,我去了周老太太的坟地。坟地打扫得很干净,香火烧得很旺,旁边放着一些水果和点心。我点燃了三炷香,插在坟前,心里默默地说:“周老太太,您安息吧。现在村里的人都很守规矩,都很尊重死者,您的怨气应该己经平息了。”
风从赣江那边吹过来,带着江水的气息,吹在脸上,很舒服。我看着周老太太的坟,看着村口的石碑,看着村里的砖瓦房,心里很平静。
我知道,石岗岭村的故事,还会继续下去;那个规矩,还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它像赣江的水一样,永远流淌,永远提醒着人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要敬畏每一位逝者,要坚守善良,不要贪财,不要做缺德事。
因为,人在做,天在看,因果循环,报应不爽。1989 年的那场破棺劫,己经醒了世人魂,也让石岗岭村,永远记住了那个能流传千年的规矩。
(http://www.220book.com/book/VKR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